海外东经
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
①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百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②。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③。一曰在丘北。
奢比之尸④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君子国⑤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文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⑥,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虹虹⑦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⑧,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⑨。
青丘国⑩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⑪。一曰在朝阳北。
帝命竖亥步⑫,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黑齿国⑬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⑭,十日所浴⑮,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雨师妾⑯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玄股之国⑰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鸥,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
毛民之国⑱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劳民国⑲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
东方句芒⑳,鸟身人面,乘两龙。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
〔注释〕 ① (jié): 同嗟,叹息声;或作“发”。 ② 在尧葬东: 即位于《海外南经》最东端的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③ 坐而削船: 郝懿行注谓:“削当读若稍,削船谓操舟也。”其实,此处“削船”即造船。 ④ 奢比之尸: 奢比部落的遇难者,从其又名肝榆之尸来看,似乎有着不幸遭遇。 ⑤ 君子国: 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与《海外西经》的丈夫国相同,其差异在于君子国“其人好让不争”。 ⑥ 薰华草:“薰”或作“堇”,堇又名蕣。 ⑦ 虹虹: 俗称美人虹。中国民间称虹为两头龙,人们看到彩虹,就想象是长着两个头的龙在吸水。 ⑧ 天吴: 当地居民供奉的水神。 ⑨ 背青黄: 经文误作皆“青黄”。 ⑩ 青丘国: 此处青丘国疑即位于南山一经第8节的青丘山,其民已进入男耕女织的文明社会。 ⑪ 其狐四足九尾: 狐本四足,经文仍称“其狐四足”似有误,疑原文当作“白足”。 ⑫ 帝命竖亥步: 此处之帝指帝禹,竖亥是测绘工程师。 ⑬ 黑齿国: 有染黑牙齿习俗的部落。 ⑭ 汤谷上有扶桑: 汤谷的字面意思是热泉,其实质是专指太阳东升的地方,又称“暘谷”。扶桑的字面意思是大树,其实质是专指十个太阳栖息的地方。 ⑮ 十日所浴: 十日的字面意思是有十个太阳,其实质是专指十日一旬的历法;十日所浴即十日一旬历法的演示。 ⑯ 雨师妾: 专职求雨的女巫。 ⑰ 玄股之国: 其民大腿以下尽黑,可能是以鱼皮为衣的缘故,也可能是故意把腿涂成黑色,其目的与巫术宗教有关,或者具有保护腿部的作用。 ⑱ 毛民之国: 表面看是当地民众的体毛发达,实际上可能是以加工制作皮毛产品为特征。 ⑲ 劳民国: 其民多做苦工。 ⑳ 东方句芒: 《海外东经》之神。
【鉴赏】 《海外东经》是《海外四经》的最后一经,记述的是从东南方到东北方的人文景观。遥远的东方有大人国,那里的人们正在制作远航的船。更有趣的是君子国,那里的人喜欢吃肉,出门时都要穿礼服戴礼帽,还要佩戴宝剑;据说君子国的人非常讲礼貌和谦让,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身旁总有两只像宠物一样的花纹老虎,因此谁也不敢冒犯他们。黑齿国的人牙齿都故意染成黑色,因为他们认为黑牙齿才是美丽健康和富贵时髦的标志。玄股国的居民喜欢穿鱼皮制成的衣服,因此看起来两腿都是黑漆漆的。
《海外东经》的起始点亦即第一处景点丘是一处帝王陵墓,其方位在《海外四经》第一经《海外南经》的终端景点,亦即东南隅的狄山的北面。此处经文缺失记述丘的墓主人是谁的内容,根据《海外南经》关于狄山的记载,帝喾葬于狄山的北面来看,丘的墓主人应是帝喾。帝陵是由墓地、墓林、墓丘三种景观共同构成的: 墓地埋葬死者及陪葬物,墓林环绕并保护墓地;而墓丘则可能是人工堆筑的祭祀台,祭祀时要供奉干鲜果品,因此要在这里种植多种果树,例如桃、梨、红果、枣之类。
《大戴礼·帝系篇》记有:“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也。”《皇览·墓冢记》云:“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吕氏春秋·安死篇》称:“尧葬构林。”构林地属成阳,袁珂注谓“故城在今山东省濮县东南”。濮县今名濮城,位于濮阳东约百里。
君子国人的特点是衣冠齐整、佩剑,讲道德讲礼让,喜养宠物,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一派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艺文类聚》八十九卷引《外国图》云:“君子之国,多木堇之华,人民食之,去瑯邪三万里。”《说文》曰:“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博物志·外国》则称:“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使两虎,民衣野丝,好礼让不争。土千里,多薰华之草。民多疾风气,故人不蕃息。”两者一说君子国人寿长,一说君子国人寿短,如果从“薰华草,朝生夕死”的影射意义来看,君子国人不大像是长寿的。
第6节的虹虹“各有两首”,袁珂认为系指虹霓双出。《毛诗正义》引《郭氏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并指出古人以虹隐喻爱情,以虹霓同现为“阴阳交”。战国时楚国诗人宋玉《高唐赋》描写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闻一多认为朝云即朝虹,神女即虹霓之所化。《诗·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婉兮娈兮,季女斯饥。”袁珂认为正是用虹象征少女对爱情的饥渴。
雄虹又称正虹,红光在外圈,蓝紫光在内圈。雌霓又称副虹,红光在内圈,蓝紫光在外圈。由于虹在自然界是一种常见的景观,而且是一种没有实体的气象景色,因此本处经文所述的“各有两首”的虹虹,似应是当地人供奉的虹霓神,亦即中国式的爱神或婚姻神。
第7节的朝阳之谷,当是其山谷方向朝着日出的东方。水伯天吴所在地是虹虹北面的“两水间”,这种地貌在《海外四经》里通常是巫师举行巫术活动的特定场所,已见于女祭、女戚等。因此,所谓天吴的形貌“八首”云云,实际上是巫术活动中的一种化装造型,大约是八个人,身穿青黄色衣,身后带着青黄色尾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形状。由于天吴的职责是水伯,因此这种八人造型应当与水有关,有点像是一组水利小分队在巡查河堤,又像是八个人坐在同一条船上奋力向前划,船身上还画有青黄色的图案,或许这正是后世跑旱船、龙舟竞渡的雏形。
第8节中,狐本四足,经文仍称“其狐四足”似有误,疑原文当作“其狐白足”。《吴越春秋·越王吴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据此,九尾白狐当是涂山族的图腾神或婚姻神,而禹与涂山氏的联姻实际上也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联姻。
第9节提到了帝命竖亥步。郝懿行注引刘昭注《郡国志》云:“《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经·禹曰》亦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上述记载表明,帝禹时代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测绘工作,主持上述测绘工作的工程师是大章和竖亥,古代有用职务作为人名的习惯,大章即绘大图者,竖亥即竖立标杆测量者。
算,古代的计算器。巫字,其形象是两人持绳测量,又像两人上下于天。相传禹因腿疾而走路的步伐特殊,被称为禹步,巫者多学禹步。其实,步乃丈量用具,一步长六尺,其形若弓,即将两根直杆一端衔连住,另一端连接一条六尺绳,用者撑开两根直杆即得六尺,然后一杆支地并转身将另一杆移到下一点又得六尺,这种测量步伐才是禹步的本意。
关于大地测量的数据,中国古代典籍里并不一致。2006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山海经〉的比较研究》,其第62页表2列出了多种中国古籍记述的大地测量数据。其中,《山海经·中山经末尾(禹曰)》、《管子·地数》、《吕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坠形训》、《河图括地象》、《尔雅·释地》均是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述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吕氏春秋·有始》记述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淮南子·坠形训》记述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诗含神雾》记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河图括地象》记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河图括地象》记述南北二亿三万五千五百里。《春秋命历序》、《尔雅·释地》记有神农时,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
第10节的黑齿国以居民齿黑为主要特征。牙齿变黑,一是食物所致,今日台湾原住民有嚼食槟榔的习俗,久之牙齿则被染黑;二是以齿黑为美而染成,即纹身绘身扩展到牙齿上,《文选·吴都赋》刘逵注引《异物志》:“西屠以草染齿,染白作黑。”啖,既指自己吃,也指给别人吃,此处当指喂给蛇食物;蛇是古代巫术活动的重要道具,因此需要养蛇。此外,亚洲许多国家都有祭祀家蛇和养蛇护家的习俗。
第11节的汤谷又称阳谷,郭璞注:“谷中水热也。”扶桑又称扶木,《文选·思玄赋》注引《十洲记》:“叶似桑树,长数十丈,大二十围,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十日所浴”表明这里是举行演示太阳运行巫术活动的地方,演示者即《大荒南经》记述的“生十日”的羲和,而汤谷、扶桑则是演示场景和道具。这是因为,古人直观看到火热的太阳升于东海之上,便推测想象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一处热水沸腾的山谷,并称之为汤谷。与此同时,由于古人采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记日,十日为一旬,周而复始,便认为天上共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东升西落,其模拟场景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据此可知“扶桑”当有“不丧”、“无伤”之义,亦即该树不会被太阳炙伤。
第12节提到了雨师妾。按《海外四经》惯例,此处雨师妾当是国名,这里的代表人物的特点是身穿黑衣或将身体涂成黑色,手持蛇或龟,戴蛇状耳环。从形貌来看,其人当是巫者;从名称来看,其职责与求雨有关;从性别来看,当是女性。以古人的思维来说,风雨雷电既可以由相应的自然神管辖,也可以由巫者来操纵。从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呼风唤雨并非完全不可能,它实际上属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例如人工降雨、防雹、驱雾等,而对大气环流的人工导向研究则仍然在探索和尝试中。
第13节中的毛民国,郭璞注:“今去临海郡东南二千里,有毛人在大海洲岛上,为人短小,而(面)体尽有毛,如猪能(熊),穴居,无衣服。晋永嘉四年,吴郡司盐都尉戴逢在海边得一船,上有男女四人,状皆如此。言语不通,送诣丞相府,未至,道死,唯有一人在。上赐之妇,生子,出入市井,渐晓人语,自说其所在是毛民也。《大荒(北)经》云:‘毛民食黍’者是矣。”从其情节来看当非虚构。事实上,人类原本浑身有浓厚的毛发,后来由于用火取暖,住在居室内,以及纹身、绘身、穿衣服(出于保暖、防晒、避虫咬伤害等,以及化装、美容、巫术的需要)等多方面的原因,体毛逐渐退化。不过,不同地区人的体毛退化速度有早有晚,体毛退化的程度有轻有重,体毛退化的人如果重新回到野生状态仍然会再生出浓厚的体毛,此外返祖现象亦会使人长出浓厚的体毛。毛民国之名可能与体毛重有关,也可能与毛革加工有关。
第15节提到了劳民国。郭璞注:“食果草实也,有一鸟两头。”郝懿行指出“郭注此语疑本在经内,今亡”,并注谓:“今鱼皮岛夷之东北有劳国,疑即此,其人与鱼皮夷面目手足皆黑色也。”关于劳民国名称的来源,袁珂引《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劳民,正理躁扰不定。”意思是该地人脾性躁动不安。或许,所谓劳民国人“面目手足尽黑”,有可能是开采煤矿的苦力,以致裸露在外的皮肤都被煤炭粉尘染黑。由于《海外四经》在记述诸景点时彼此首尾普遍存在着相互衔接关系,因此劳民国位于《海外东经》所述诸景点之末,其方位在东北隅,按惯例也应与《海外北经》的末处景点、同样位于东北隅的“北海内有兽”存在相互衔接。但是,两处经文均未提及两者的衔接关系,可能是经文缺失,也可能是所记述景点(劳民国和北海)的实际地理方位确实相距较远。
第16节提到了东方句芒。《尚书大传》云:“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榑木之野,帝太昊、神句芒司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句芒为东方之神,同时也是春神和木神。春秋战国时期,相传神句芒曾显形,为秦穆公赐寿19年,则句芒又为生命之神。海外四经之神多有“乘两龙”的特征,可能是双腿绘有龙的图案,也可能是双足踏在大鱼背上进行巫术表演,类似今天驯海豚的人踩在两条海豚背上进行表演一样。
第17节的文字乃丁望、王龚、刘秀(亦名刘歆)等学者受命校定完成《山海经》时所写,时在公元前6年。此前一年,王莽推荐刘歆(汉代学者刘向之子)继承父业,主持古籍整理校定工作,刘歆将群书分类编成《七略》(辑、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伎)上奏朝廷。
综观整个海外四经,《海外南经》诸景自西南向东排列,其首端的结匈国与《海外西经》的灭蒙鸟相邻;《海外西经》诸景自西南向北排列,其末端的长股国与《海外北经》的无启国相邻;《海外北经》诸景自西北向东排列,其末端的北海位于东北隅;《海外东经》诸景自东南向北排列,其末端的劳民国亦位于东北隅。上述地理方位衔接关系表明,《海外四经》的撰写者有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地理知识。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撰写者既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没有提及中心区与海外诸景的距离,以及海外诸景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没有提及著名的地理方位参照标志点,例如华山、嵩山、泰山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不清楚《海外四经》的地理中心在哪里,以及中心区的范围大小,因此也就难以搞清海外诸景的地理方位。大体而言,《海外四经》诸景可能在秦岭以南、阴山以北、六盘山以西、泰山以东。从其文字具有说图性质来看,好像是对着一处壁画回廊进行的说明,或许这正是撰写者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所在。
《海外四经》的撰写时间(或者资料来源的时间,下同)也是一个难解之谜。幸运的是,《海外四经》记述了一位具有历史时间标志的人物,他就是夏启。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其撰写时间在夏启之后。与此同时,由于《海外四经》没有记述夏启之后的夏王,也没有记述商朝及其以后的人物和事件,因此其撰写时间应当在商朝之前。也就是说,《海外四经》的撰稿人(包括绘图者)可能是生活在与夏启同时或稍后一段时间的学者,他以当时夏朝所管辖区域为中心,依次记述周边国家或族群的情况,其关注的不是那些国家的人口、物产,而是那里人们的服饰特点和特殊习俗,具有旅游者猎奇或博闻者搜异的性质。
《吕氏春秋·求人篇》记有:“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抿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阯、孙朴、续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共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羽)积石之山。”事实上,旅游考察活动,在禹之前有,在禹之后也有。我国古代的旅游之神,称为祖神或道神。唐王灌《轩辕本纪》:“(黄)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宋书·礼志》注引崔实《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风俗通义》:“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据此,《海外四经》的内容,或许得自远游者的陈述。
《海外四经》所述诸国,流传到汉代已经有所变化。《淮南子·地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 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反映了西汉时期对海外诸国的认识。
①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百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②。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③。一曰在丘北。
奢比之尸④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君子国⑤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文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⑥,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虹虹⑦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⑧,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⑨。
青丘国⑩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⑪。一曰在朝阳北。
帝命竖亥步⑫,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黑齿国⑬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⑭,十日所浴⑮,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雨师妾⑯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玄股之国⑰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鸥,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
毛民之国⑱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劳民国⑲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
东方句芒⑳,鸟身人面,乘两龙。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
〔注释〕 ① (jié): 同嗟,叹息声;或作“发”。 ② 在尧葬东: 即位于《海外南经》最东端的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③ 坐而削船: 郝懿行注谓:“削当读若稍,削船谓操舟也。”其实,此处“削船”即造船。 ④ 奢比之尸: 奢比部落的遇难者,从其又名肝榆之尸来看,似乎有着不幸遭遇。 ⑤ 君子国: 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与《海外西经》的丈夫国相同,其差异在于君子国“其人好让不争”。 ⑥ 薰华草:“薰”或作“堇”,堇又名蕣。 ⑦ 虹虹: 俗称美人虹。中国民间称虹为两头龙,人们看到彩虹,就想象是长着两个头的龙在吸水。 ⑧ 天吴: 当地居民供奉的水神。 ⑨ 背青黄: 经文误作皆“青黄”。 ⑩ 青丘国: 此处青丘国疑即位于南山一经第8节的青丘山,其民已进入男耕女织的文明社会。 ⑪ 其狐四足九尾: 狐本四足,经文仍称“其狐四足”似有误,疑原文当作“白足”。 ⑫ 帝命竖亥步: 此处之帝指帝禹,竖亥是测绘工程师。 ⑬ 黑齿国: 有染黑牙齿习俗的部落。 ⑭ 汤谷上有扶桑: 汤谷的字面意思是热泉,其实质是专指太阳东升的地方,又称“暘谷”。扶桑的字面意思是大树,其实质是专指十个太阳栖息的地方。 ⑮ 十日所浴: 十日的字面意思是有十个太阳,其实质是专指十日一旬的历法;十日所浴即十日一旬历法的演示。 ⑯ 雨师妾: 专职求雨的女巫。 ⑰ 玄股之国: 其民大腿以下尽黑,可能是以鱼皮为衣的缘故,也可能是故意把腿涂成黑色,其目的与巫术宗教有关,或者具有保护腿部的作用。 ⑱ 毛民之国: 表面看是当地民众的体毛发达,实际上可能是以加工制作皮毛产品为特征。 ⑲ 劳民国: 其民多做苦工。 ⑳ 东方句芒: 《海外东经》之神。
【鉴赏】 《海外东经》是《海外四经》的最后一经,记述的是从东南方到东北方的人文景观。遥远的东方有大人国,那里的人们正在制作远航的船。更有趣的是君子国,那里的人喜欢吃肉,出门时都要穿礼服戴礼帽,还要佩戴宝剑;据说君子国的人非常讲礼貌和谦让,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身旁总有两只像宠物一样的花纹老虎,因此谁也不敢冒犯他们。黑齿国的人牙齿都故意染成黑色,因为他们认为黑牙齿才是美丽健康和富贵时髦的标志。玄股国的居民喜欢穿鱼皮制成的衣服,因此看起来两腿都是黑漆漆的。
《海外东经》的起始点亦即第一处景点丘是一处帝王陵墓,其方位在《海外四经》第一经《海外南经》的终端景点,亦即东南隅的狄山的北面。此处经文缺失记述丘的墓主人是谁的内容,根据《海外南经》关于狄山的记载,帝喾葬于狄山的北面来看,丘的墓主人应是帝喾。帝陵是由墓地、墓林、墓丘三种景观共同构成的: 墓地埋葬死者及陪葬物,墓林环绕并保护墓地;而墓丘则可能是人工堆筑的祭祀台,祭祀时要供奉干鲜果品,因此要在这里种植多种果树,例如桃、梨、红果、枣之类。
《大戴礼·帝系篇》记有:“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也。”《皇览·墓冢记》云:“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吕氏春秋·安死篇》称:“尧葬构林。”构林地属成阳,袁珂注谓“故城在今山东省濮县东南”。濮县今名濮城,位于濮阳东约百里。
君子国人的特点是衣冠齐整、佩剑,讲道德讲礼让,喜养宠物,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一派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艺文类聚》八十九卷引《外国图》云:“君子之国,多木堇之华,人民食之,去瑯邪三万里。”《说文》曰:“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博物志·外国》则称:“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使两虎,民衣野丝,好礼让不争。土千里,多薰华之草。民多疾风气,故人不蕃息。”两者一说君子国人寿长,一说君子国人寿短,如果从“薰华草,朝生夕死”的影射意义来看,君子国人不大像是长寿的。
第6节的虹虹“各有两首”,袁珂认为系指虹霓双出。《毛诗正义》引《郭氏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并指出古人以虹隐喻爱情,以虹霓同现为“阴阳交”。战国时楚国诗人宋玉《高唐赋》描写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闻一多认为朝云即朝虹,神女即虹霓之所化。《诗·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婉兮娈兮,季女斯饥。”袁珂认为正是用虹象征少女对爱情的饥渴。
雄虹又称正虹,红光在外圈,蓝紫光在内圈。雌霓又称副虹,红光在内圈,蓝紫光在外圈。由于虹在自然界是一种常见的景观,而且是一种没有实体的气象景色,因此本处经文所述的“各有两首”的虹虹,似应是当地人供奉的虹霓神,亦即中国式的爱神或婚姻神。
第7节的朝阳之谷,当是其山谷方向朝着日出的东方。水伯天吴所在地是虹虹北面的“两水间”,这种地貌在《海外四经》里通常是巫师举行巫术活动的特定场所,已见于女祭、女戚等。因此,所谓天吴的形貌“八首”云云,实际上是巫术活动中的一种化装造型,大约是八个人,身穿青黄色衣,身后带着青黄色尾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形状。由于天吴的职责是水伯,因此这种八人造型应当与水有关,有点像是一组水利小分队在巡查河堤,又像是八个人坐在同一条船上奋力向前划,船身上还画有青黄色的图案,或许这正是后世跑旱船、龙舟竞渡的雏形。
第8节中,狐本四足,经文仍称“其狐四足”似有误,疑原文当作“其狐白足”。《吴越春秋·越王吴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据此,九尾白狐当是涂山族的图腾神或婚姻神,而禹与涂山氏的联姻实际上也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联姻。
第9节提到了帝命竖亥步。郝懿行注引刘昭注《郡国志》云:“《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经·禹曰》亦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上述记载表明,帝禹时代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测绘工作,主持上述测绘工作的工程师是大章和竖亥,古代有用职务作为人名的习惯,大章即绘大图者,竖亥即竖立标杆测量者。
算,古代的计算器。巫字,其形象是两人持绳测量,又像两人上下于天。相传禹因腿疾而走路的步伐特殊,被称为禹步,巫者多学禹步。其实,步乃丈量用具,一步长六尺,其形若弓,即将两根直杆一端衔连住,另一端连接一条六尺绳,用者撑开两根直杆即得六尺,然后一杆支地并转身将另一杆移到下一点又得六尺,这种测量步伐才是禹步的本意。
关于大地测量的数据,中国古代典籍里并不一致。2006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山海经〉的比较研究》,其第62页表2列出了多种中国古籍记述的大地测量数据。其中,《山海经·中山经末尾(禹曰)》、《管子·地数》、《吕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坠形训》、《河图括地象》、《尔雅·释地》均是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述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吕氏春秋·有始》记述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淮南子·坠形训》记述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诗含神雾》记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河图括地象》记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河图括地象》记述南北二亿三万五千五百里。《春秋命历序》、《尔雅·释地》记有神农时,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
第10节的黑齿国以居民齿黑为主要特征。牙齿变黑,一是食物所致,今日台湾原住民有嚼食槟榔的习俗,久之牙齿则被染黑;二是以齿黑为美而染成,即纹身绘身扩展到牙齿上,《文选·吴都赋》刘逵注引《异物志》:“西屠以草染齿,染白作黑。”啖,既指自己吃,也指给别人吃,此处当指喂给蛇食物;蛇是古代巫术活动的重要道具,因此需要养蛇。此外,亚洲许多国家都有祭祀家蛇和养蛇护家的习俗。
第11节的汤谷又称阳谷,郭璞注:“谷中水热也。”扶桑又称扶木,《文选·思玄赋》注引《十洲记》:“叶似桑树,长数十丈,大二十围,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十日所浴”表明这里是举行演示太阳运行巫术活动的地方,演示者即《大荒南经》记述的“生十日”的羲和,而汤谷、扶桑则是演示场景和道具。这是因为,古人直观看到火热的太阳升于东海之上,便推测想象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一处热水沸腾的山谷,并称之为汤谷。与此同时,由于古人采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记日,十日为一旬,周而复始,便认为天上共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东升西落,其模拟场景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据此可知“扶桑”当有“不丧”、“无伤”之义,亦即该树不会被太阳炙伤。
第12节提到了雨师妾。按《海外四经》惯例,此处雨师妾当是国名,这里的代表人物的特点是身穿黑衣或将身体涂成黑色,手持蛇或龟,戴蛇状耳环。从形貌来看,其人当是巫者;从名称来看,其职责与求雨有关;从性别来看,当是女性。以古人的思维来说,风雨雷电既可以由相应的自然神管辖,也可以由巫者来操纵。从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呼风唤雨并非完全不可能,它实际上属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例如人工降雨、防雹、驱雾等,而对大气环流的人工导向研究则仍然在探索和尝试中。
第13节中的毛民国,郭璞注:“今去临海郡东南二千里,有毛人在大海洲岛上,为人短小,而(面)体尽有毛,如猪能(熊),穴居,无衣服。晋永嘉四年,吴郡司盐都尉戴逢在海边得一船,上有男女四人,状皆如此。言语不通,送诣丞相府,未至,道死,唯有一人在。上赐之妇,生子,出入市井,渐晓人语,自说其所在是毛民也。《大荒(北)经》云:‘毛民食黍’者是矣。”从其情节来看当非虚构。事实上,人类原本浑身有浓厚的毛发,后来由于用火取暖,住在居室内,以及纹身、绘身、穿衣服(出于保暖、防晒、避虫咬伤害等,以及化装、美容、巫术的需要)等多方面的原因,体毛逐渐退化。不过,不同地区人的体毛退化速度有早有晚,体毛退化的程度有轻有重,体毛退化的人如果重新回到野生状态仍然会再生出浓厚的体毛,此外返祖现象亦会使人长出浓厚的体毛。毛民国之名可能与体毛重有关,也可能与毛革加工有关。
第15节提到了劳民国。郭璞注:“食果草实也,有一鸟两头。”郝懿行指出“郭注此语疑本在经内,今亡”,并注谓:“今鱼皮岛夷之东北有劳国,疑即此,其人与鱼皮夷面目手足皆黑色也。”关于劳民国名称的来源,袁珂引《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劳民,正理躁扰不定。”意思是该地人脾性躁动不安。或许,所谓劳民国人“面目手足尽黑”,有可能是开采煤矿的苦力,以致裸露在外的皮肤都被煤炭粉尘染黑。由于《海外四经》在记述诸景点时彼此首尾普遍存在着相互衔接关系,因此劳民国位于《海外东经》所述诸景点之末,其方位在东北隅,按惯例也应与《海外北经》的末处景点、同样位于东北隅的“北海内有兽”存在相互衔接。但是,两处经文均未提及两者的衔接关系,可能是经文缺失,也可能是所记述景点(劳民国和北海)的实际地理方位确实相距较远。
第16节提到了东方句芒。《尚书大传》云:“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榑木之野,帝太昊、神句芒司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句芒为东方之神,同时也是春神和木神。春秋战国时期,相传神句芒曾显形,为秦穆公赐寿19年,则句芒又为生命之神。海外四经之神多有“乘两龙”的特征,可能是双腿绘有龙的图案,也可能是双足踏在大鱼背上进行巫术表演,类似今天驯海豚的人踩在两条海豚背上进行表演一样。
第17节的文字乃丁望、王龚、刘秀(亦名刘歆)等学者受命校定完成《山海经》时所写,时在公元前6年。此前一年,王莽推荐刘歆(汉代学者刘向之子)继承父业,主持古籍整理校定工作,刘歆将群书分类编成《七略》(辑、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伎)上奏朝廷。
综观整个海外四经,《海外南经》诸景自西南向东排列,其首端的结匈国与《海外西经》的灭蒙鸟相邻;《海外西经》诸景自西南向北排列,其末端的长股国与《海外北经》的无启国相邻;《海外北经》诸景自西北向东排列,其末端的北海位于东北隅;《海外东经》诸景自东南向北排列,其末端的劳民国亦位于东北隅。上述地理方位衔接关系表明,《海外四经》的撰写者有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地理知识。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撰写者既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没有提及中心区与海外诸景的距离,以及海外诸景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没有提及著名的地理方位参照标志点,例如华山、嵩山、泰山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不清楚《海外四经》的地理中心在哪里,以及中心区的范围大小,因此也就难以搞清海外诸景的地理方位。大体而言,《海外四经》诸景可能在秦岭以南、阴山以北、六盘山以西、泰山以东。从其文字具有说图性质来看,好像是对着一处壁画回廊进行的说明,或许这正是撰写者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所在。
《海外四经》的撰写时间(或者资料来源的时间,下同)也是一个难解之谜。幸运的是,《海外四经》记述了一位具有历史时间标志的人物,他就是夏启。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其撰写时间在夏启之后。与此同时,由于《海外四经》没有记述夏启之后的夏王,也没有记述商朝及其以后的人物和事件,因此其撰写时间应当在商朝之前。也就是说,《海外四经》的撰稿人(包括绘图者)可能是生活在与夏启同时或稍后一段时间的学者,他以当时夏朝所管辖区域为中心,依次记述周边国家或族群的情况,其关注的不是那些国家的人口、物产,而是那里人们的服饰特点和特殊习俗,具有旅游者猎奇或博闻者搜异的性质。
《吕氏春秋·求人篇》记有:“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抿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阯、孙朴、续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共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羽)积石之山。”事实上,旅游考察活动,在禹之前有,在禹之后也有。我国古代的旅游之神,称为祖神或道神。唐王灌《轩辕本纪》:“(黄)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宋书·礼志》注引崔实《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风俗通义》:“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据此,《海外四经》的内容,或许得自远游者的陈述。
《海外四经》所述诸国,流传到汉代已经有所变化。《淮南子·地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 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反映了西汉时期对海外诸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