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东经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①。
钜燕在东北陬②。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③,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④,大夏⑤、竖沙⑥、居繇⑦、月支之国⑧。
西胡白玉山⑨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⑩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雷泽⑪中有雷神⑫,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都州⑬在海中。一曰郁州。
琅邪台⑭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韩雁⑮在海中,都州南。
始鸠⑯在海中,辕厉南。
会稽山⑰在大楚⑱南⑲。
〔注释〕 ①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海内东经》自东北向东南记述的人文活动场景如下。 ② 钜燕在东北陬: 据此可知记述者的位置应在古燕国的西南方,大体应在今西安至洛阳一带,亦即周王室政治中心所在地。 ③ 埻(guō)端、玺㬇(huàn): 此二国当是居住在中国西部沙漠、戈壁里的绿洲上的部落。 ④ 国在流沙外者: 郝懿行注:“《海内东经》之篇而说流沙内外之国,下文杂厕东南诸州及诸水,疑皆古经之错简。” ⑤ 大夏: 《史记·大宛列传》云:“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即今日阿富汗北部。 ⑥ 竖沙: 郝懿行注:“《说文》(十二)云:‘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宿沙盖国名,宿、竖声相近,疑即竖沙也。”袁珂注:“宿沙,炎帝臣,其煮海盐当在古齐地,与竖沙东西地望绝不相侔,郝说非也。”或许,宿沙族迁徙至西方者称为竖沙,因制盐非仅煮海盐一种方法。 ⑦ 居繇: 袁珂注:“《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作属繇国。” ⑧ 月支之国: 月支读音肉支,又名“月氏”、“月氐”,属古代西域诸国之一,原居祁连山至敦煌一带。 ⑨ 西胡白玉山: 白玉山、西王母皆国名。 ⑩ 昆仑山: 此处是《山海经》中首次出现昆仑山的名称。 ⑪ 雷泽: 即今日太湖。 ⑫ 雷神: 掌管打雷的天神。此处雷泽乃举行求子巫术的场所,“大迹”是雷神的化身,而雷神则具有祖先图腾神的身份。 ⑬ 都州: 在今江苏北部连云港沿海一带。 ⑭ 琅邪台: 在今山东胶南县夏河城东南,东临黄海;所谓“其北有山”,当指今青岛崂山。 ⑮ 韩雁: 位于都州南,可知其地在今连云港以南的沿海地区或东海岛屿上。 ⑯ 始鸠: 国名。 ⑰ 会稽山: 其地有二,一是浙江省的会稽山。二是安徽怀远县的涂山。 ⑱ 大楚: 乃“大越”之误。 ⑲ : 此处乃郭璞注《水经》内容误入《山海经·海内东经》的文字,略。
【鉴赏】 由于错简、缺简,现存郭璞版《海内东经》的篇幅相对很少,记述的内容也比较少,其涉及的地理景观大体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西太平洋的岛屿。
根据《海内东经》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西周神庙东墙壁画上,描绘着一处名叫雷泽的神秘地方,霹雷闪电经常光顾此地,古人相信雷神就居住在这里。更神奇的是,雷泽上有时会出现巨人的脚印,如果有未婚女子踩在巨人的脚印上,她就会怀孕。有人说巨人的脚印是外星人留下的,用来诱惑地球人,当年美丽的姑娘华胥就是因为踩在雷泽的巨人脚印上,怀孕生下了人文初祖伏羲。伏羲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发明家,不但发明了八卦符号体系,还发明了织网捕猎技术等,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综观《山海经》一书,《海内四经》的错简甚多,而且错误相当明显。关于竹简错乱的原因,徐旭生在《读山海经札记》曰:“《山海经》为先秦古籍,太史公见之矣,然错简甚多,脱误特甚,极不易读。”并进一步指出,由于木简、竹简由麻索系之,索易朽断,简脱落后再复原时极易错位,而且:“平常典籍,每节较长,各节相属,有意义可寻,故再系时讹误可较少。《山海经》则每节颇短,每简可书一节。散乱后即无从寻得其互相联属之意义,故错简特多。不唯每卷中前后讹误,且可此卷搀入彼卷。”
《尚书·多士篇》:“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即竹简或木简,其早期形制不详。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膑兵法》等古籍,每枚竹简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每简字数不等,整简每枚字数多者可达四十余字;出土时编绳已朽,但简上墨书之字依然清晰。
众所周知,解读破译密码的首要原则就是,该密码必须是有真实信息的。因此,尽管《海内四经》的错简甚多,但是由于它和《山海经》其他篇章同样记录着大量的不可替代的古代文明与文化信息,我们今天有必要也有责任去解读破译其内容。根据《海内四经》出现许多周朝以降的地名,例如闽、瓯、燕、朝鲜、倭等,可知其撰写时间当在武王伐纣、周朝立国之后。兕犀类动物在《五藏山经》里多有记述,而在《海内四经》里则已变成罕见之物,据此可知其撰写时间距离《五藏山经》时代当有一段漫长的过程。《穆天子传》卷一记有周穆王祭祀黄河后:“乃至于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珤。赐女晦,天子受命,南向再拜。己未,天子大朝于黄之山,乃披图视典,周观天子之珤器。”或许,周穆王所披之图、所视之典就有《山海经》各章。
这里的问题是,《海内四经》的记述者在什么位置?如果他在上述区域之中,那么他是哪一部分的人?他所采用的地理中心又在什么地方?如果他不在上述区域之内,那么他究竟是谁,居住在哪里,又是如何生活的呢?遗憾的是,记述者没有直接回答我们的这些问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希望答案已经隐藏在《海内四经》的文字之中了。从符号学原理来说,信息的传输和正确解读主要取决于发信源、符号、载体、上下文、收信源。具体来说,这里的发信源即《海内四经》的记述者,收信源即我们今天的读者,符号即文字,载体即书;上下文即《海内四经》(包括全本《山海经》)的所有文字,以及发信源和收信源所能共同理解的文明、文化与自然环境背景。纵观《海内四经》内容,其撰稿人应是周王室的学者。
钜燕在东北陬②。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③,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④,大夏⑤、竖沙⑥、居繇⑦、月支之国⑧。
西胡白玉山⑨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⑩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雷泽⑪中有雷神⑫,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都州⑬在海中。一曰郁州。
琅邪台⑭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韩雁⑮在海中,都州南。
始鸠⑯在海中,辕厉南。
会稽山⑰在大楚⑱南⑲。
〔注释〕 ①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海内东经》自东北向东南记述的人文活动场景如下。 ② 钜燕在东北陬: 据此可知记述者的位置应在古燕国的西南方,大体应在今西安至洛阳一带,亦即周王室政治中心所在地。 ③ 埻(guō)端、玺㬇(huàn): 此二国当是居住在中国西部沙漠、戈壁里的绿洲上的部落。 ④ 国在流沙外者: 郝懿行注:“《海内东经》之篇而说流沙内外之国,下文杂厕东南诸州及诸水,疑皆古经之错简。” ⑤ 大夏: 《史记·大宛列传》云:“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即今日阿富汗北部。 ⑥ 竖沙: 郝懿行注:“《说文》(十二)云:‘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宿沙盖国名,宿、竖声相近,疑即竖沙也。”袁珂注:“宿沙,炎帝臣,其煮海盐当在古齐地,与竖沙东西地望绝不相侔,郝说非也。”或许,宿沙族迁徙至西方者称为竖沙,因制盐非仅煮海盐一种方法。 ⑦ 居繇: 袁珂注:“《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作属繇国。” ⑧ 月支之国: 月支读音肉支,又名“月氏”、“月氐”,属古代西域诸国之一,原居祁连山至敦煌一带。 ⑨ 西胡白玉山: 白玉山、西王母皆国名。 ⑩ 昆仑山: 此处是《山海经》中首次出现昆仑山的名称。 ⑪ 雷泽: 即今日太湖。 ⑫ 雷神: 掌管打雷的天神。此处雷泽乃举行求子巫术的场所,“大迹”是雷神的化身,而雷神则具有祖先图腾神的身份。 ⑬ 都州: 在今江苏北部连云港沿海一带。 ⑭ 琅邪台: 在今山东胶南县夏河城东南,东临黄海;所谓“其北有山”,当指今青岛崂山。 ⑮ 韩雁: 位于都州南,可知其地在今连云港以南的沿海地区或东海岛屿上。 ⑯ 始鸠: 国名。 ⑰ 会稽山: 其地有二,一是浙江省的会稽山。二是安徽怀远县的涂山。 ⑱ 大楚: 乃“大越”之误。 ⑲ : 此处乃郭璞注《水经》内容误入《山海经·海内东经》的文字,略。
【鉴赏】 由于错简、缺简,现存郭璞版《海内东经》的篇幅相对很少,记述的内容也比较少,其涉及的地理景观大体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西太平洋的岛屿。
根据《海内东经》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西周神庙东墙壁画上,描绘着一处名叫雷泽的神秘地方,霹雷闪电经常光顾此地,古人相信雷神就居住在这里。更神奇的是,雷泽上有时会出现巨人的脚印,如果有未婚女子踩在巨人的脚印上,她就会怀孕。有人说巨人的脚印是外星人留下的,用来诱惑地球人,当年美丽的姑娘华胥就是因为踩在雷泽的巨人脚印上,怀孕生下了人文初祖伏羲。伏羲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发明家,不但发明了八卦符号体系,还发明了织网捕猎技术等,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综观《山海经》一书,《海内四经》的错简甚多,而且错误相当明显。关于竹简错乱的原因,徐旭生在《读山海经札记》曰:“《山海经》为先秦古籍,太史公见之矣,然错简甚多,脱误特甚,极不易读。”并进一步指出,由于木简、竹简由麻索系之,索易朽断,简脱落后再复原时极易错位,而且:“平常典籍,每节较长,各节相属,有意义可寻,故再系时讹误可较少。《山海经》则每节颇短,每简可书一节。散乱后即无从寻得其互相联属之意义,故错简特多。不唯每卷中前后讹误,且可此卷搀入彼卷。”
《尚书·多士篇》:“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即竹简或木简,其早期形制不详。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膑兵法》等古籍,每枚竹简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每简字数不等,整简每枚字数多者可达四十余字;出土时编绳已朽,但简上墨书之字依然清晰。
众所周知,解读破译密码的首要原则就是,该密码必须是有真实信息的。因此,尽管《海内四经》的错简甚多,但是由于它和《山海经》其他篇章同样记录着大量的不可替代的古代文明与文化信息,我们今天有必要也有责任去解读破译其内容。根据《海内四经》出现许多周朝以降的地名,例如闽、瓯、燕、朝鲜、倭等,可知其撰写时间当在武王伐纣、周朝立国之后。兕犀类动物在《五藏山经》里多有记述,而在《海内四经》里则已变成罕见之物,据此可知其撰写时间距离《五藏山经》时代当有一段漫长的过程。《穆天子传》卷一记有周穆王祭祀黄河后:“乃至于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珤。赐女晦,天子受命,南向再拜。己未,天子大朝于黄之山,乃披图视典,周观天子之珤器。”或许,周穆王所披之图、所视之典就有《山海经》各章。
这里的问题是,《海内四经》的记述者在什么位置?如果他在上述区域之中,那么他是哪一部分的人?他所采用的地理中心又在什么地方?如果他不在上述区域之内,那么他究竟是谁,居住在哪里,又是如何生活的呢?遗憾的是,记述者没有直接回答我们的这些问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希望答案已经隐藏在《海内四经》的文字之中了。从符号学原理来说,信息的传输和正确解读主要取决于发信源、符号、载体、上下文、收信源。具体来说,这里的发信源即《海内四经》的记述者,收信源即我们今天的读者,符号即文字,载体即书;上下文即《海内四经》(包括全本《山海经》)的所有文字,以及发信源和收信源所能共同理解的文明、文化与自然环境背景。纵观《海内四经》内容,其撰稿人应是周王室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