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三经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羚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䮝①,善还,其名自訆。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䴅②,是善惊,其鸣自詨③。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④,其状如䱱鱼⑤,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⑥,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⑦,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⑧。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⑨,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⑩。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⑪,其状如句瞿⑫,其名曰领胡⑬,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⑭,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臽父之鱼⑮,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⑯。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⑰,是多石。㶌水⑱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⑲,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⑳,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注释〕 ① 䮝(hún): 野马,或谓山驴、马鹿。“善还”即快速奔跑时能够急转弯。 ② 䴅(bēn): 类似喜鹊的胆小易惊的鸟。 ③ 詨: 音嚣(xiāo),又音叫(jiào),夸语,呼叫。 ④ 人鱼: 娃娃鱼,学名大鲵,龙的原型动物;其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头部疣粒显著,自颈侧至体侧有皮肤皱;通常都是黑色的,也有红色的与金色的,主要以鱼、蛙、虾、蟹为食,分布在中国山西、陕西、河南、四川、贵州、湖北等地。由于鲵能爬上山椒树,因此又称山椒鱼。根据《吕氏春秋·贵直》所记,鲵鱼性凶猛。鲵鱼的这种兼具水行、陆行和爬树(树被古人视为天梯)的生存能力,被后人夸张成龙能够上天入地入水的神奇本领。 ⑤ 䱱(dì)鱼: 即大鲵。 ⑥ 天马: 奔跑快速如飞的野马。 ⑦ 鶌鶋(qū jū): 斑鸠。 ⑧ 寓: 此处可能指抑郁症;或谓昏忘病,或谓疣病。 ⑨ 器酸: 人工酿造的食用醋或酸性药剂。 ⑩ 飞鼠: 前后肢之间长有宽大的多毛的薄膜(俗称肉翅),能够滑翔。 ⑪ (shèn): 赘肉。 ⑫ 句瞿: 容器斗。 ⑬ 领胡: 脖颈赘肉如斗的瘤牛。 ⑭ 象蛇: 雌雄体貌无差异的雉鸡,其名称来源不得而知。 ⑮ 臽(xiàn)父之鱼: 《康熙字典》云,众鱼欲产卵时,臽鱼就会用头撞其腹部,帮助其排卵,因此俗称臽鱼为众鱼之生母。 ⑯ 涅石: 矾石,通常指含水的硫酸盐矿石。 ⑰ 王屋之山: 西连东条山,东接太行山。位于山西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属于太行山南端,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相传轩辕曾在此求雨。 ⑱ 㶌(lián)水: 水名。 ⑲ 藷藇(shǔ yù): 山药。 ⑳ 酸与: 当地供奉的图腾动物。所谓酸与鸟“见则其邑有恐”,郭璞注谓:“或曰食之不醉”,两者相去甚远。或许,鸟名“酸与”可能与当地居民制造醋并食用醋的习俗有关,亦可见民间相传醋可解酒的说法由来已久。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䃤①。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②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③,食之不灂④。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⑤。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⑥,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⑦,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⑧,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⑨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⑩,无草木,有金玉。濝水⑪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⑫。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⑬。滏水⑭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⑮,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⑯,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⑰,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⑱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⑲。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注释〕 ① 玄䃤(sù): 黑色砥石。玄肃即黑红色砥石。 ② 明漳之水: 属于太行山发源的水系。 ③ 鸪(xí): 鹧鸪。 ④ 灂: 音浊(zhuó),小水声;又音叫(jiào),眼睛昏朦、目瞑,用漆涂合。 ⑤ 虖池: 今日太行山的滹沱河发源于五台山;此外今日河南偃师亦有地名滹沱镇。共水之名可能与先夏时期著名部落共工的活动有关。 ⑥ 轩辕之山: 此地或许与黄帝族轩辕部落有关。 ⑦ 黄鸟: 疑是白头翁,或谓白头鹰、雪鸮。 ⑧ 谒戾之山: 谒,拜见;戾,罪过,凶残;不清楚谒戾山为何有此名。 ⑨ 沁水: 沁水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汾水东侧的太岳山脉,据此这里的谒戾山似原本应属于北山二经。由于古人对江河源头的认识经常会将支流误认为正源,因此这里的谒戾山也可能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境内。 ⑩ 沮洳(jù rù)之山: 即低湿地。 ⑪ 濝(qī)水: 淇水,发源于河南省淇县西北的太行山麓,古时流入黄河。淇县东面的濮阳,相传是先夏时期著名部落颛顼故里,当地公元前4400多年前的墓葬出土有蚌壳摆塑成的龙、虎图案。此外山西省垣曲县王屋西山有濝溪,亦南流入黄河。 ⑫ 神囷(qūn)之山: 圆形谷仓。 ⑬ 洹(huán): 古水名,又名安阳河,源出河南省林县隆虑山。 ⑭ 滏水: 河北省境内有滏阳河,为子牙河的南源。 ⑮ 发鸠之山: 今山西省长子县西25千米处,有一座海拔1646米的山,当地人相信这就是精卫填海的发鸠山(又称西山),而且也就是共工撞倒的不周山。它的东面有羊头山(属高平市),相传即炎帝居住的地方,下有神农城、炎帝陵等众多文化遗迹。 ⑯ 精卫: 女娃部落的图腾,其原型动物为海燕,表明女娃部落居住在沿海地区。 ⑰ 女娃: 先夏时期炎帝部落联盟的主要部落。 ⑱ 漳水: 漳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以北的地方向东流入黄河;漳水的上游有两个支流,分别称之为清漳水和浊漳水,清漳水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东南流入浊漳水。 ⑲ 锡山: 锡山之名表明这里有锡矿石,锡是构成青铜的重要元素,青铜器比纯铜器要坚硬和锋利许多,因此有着更广泛的用途,从这个角度来说,锡矿石在青铜器时代属于军事战略资源,谁控制了锡矿石的产地,谁就拥有更先进的兵器。
又北百里,曰绣山①。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②,其草多芍药、芎䓖。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③、黾④。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⑤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⑥。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⑦,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⑧,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⑨,其鸣自訆。虖沱之水⑩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⑪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⑫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⑬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郯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⑮,多婴石⑯。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驼⑰,其鸟多鶹⑱。历虢之水⑲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⑳,食之杀人。
〔注释〕 ① 绣山: 绣山之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养蚕、缫丝、纺织、刺绣等活动。 ② 栒(xún): 其木材可作鞭策、拐杖,以及悬挂钟、磬的支架。 ③ 鳠(hù): 体细长无鳞,头扁平,口具须四对,无鳞,常见的有斑点鳠、大鳍鳠。 ④ 黾(měng): 蛙类。 ⑤ 溹(suǒ)水: 源出河南省荥阳县南,古为济水支流。 ⑥ 礨(lěi)石: 大块石,疑是冰川漂砾。 ⑦ 空桑之山: 空桑在古史传说中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相传颛顼、伊尹、孔子均出生在空桑之地;或谓空桑即大桑树的空洞,也有说空桑又指汤谷之扶桑。在《五藏山经》里,除了北山三经有空桑山,东山二经亦有空桑山;而郭璞、郝懿行认为,北山二经原本还有一座空桑山,其文字即脱落于此处的空桑之山。 ⑧ 泰戏之山: 泰戏山的名称让人联想到唱大戏,而戏曲正是由远古巫术仪式中的舞蹈和歌唱演化而来的。 ⑨ 䍶(dòng)䍶: 由巫师装扮或制作的神羊,其声音好像是歌舞时在敲鼓。 ⑩ 虖沱之水: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五台山、云中山、系舟山,是华北地区的一条大河。 ⑪ 液女之水: 此处液女水向南流入沁水,与泰戏山的地理方位不符,疑是另一座山的文字误窜入至此。 ⑫ 濩濩之水: 濩音护(hù),又音获(huò),水激荡貌。 ⑬ 滱(kòu)水: 古水名,其上游即今河北省定县、唐县、易县西部太行山脉狼牙山发源的唐河,流经高阳县后与易水合流,此下河段亦通称滱水。其中,唐县相传为帝尧之都,因此帝尧又称唐尧;高阳为帝颛顼之号。 ⑭ 郯(tán): 古国名,相传为少皡后裔。 ⑮ 燕山: 太行山脉北端向西折的山脉通称燕山山脉,北京市因位于燕山山脉南而得名燕京。 ⑯ 婴石: 燕石,燕山出产的略逊于玉的美石。 ⑰ 橐驼: 骆驼。 ⑱ 鶹(liú): 鸺鹠。鹠鷅,俗称留离、流离,一种幼鸟美丽成鸟变丑的鸟。 ⑲ 历虢之水: 虢,古国名,古姓氏(后改作郭)。 ⑳ 师鱼: 有毒的鱼。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①,其鸣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②,其名曰罴③。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④。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⑤。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⑥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⑦,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䬅⑧。西望幽都之山⑨,浴水出焉。是有大蛇⑩,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⑪,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⑫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注释〕 ① 獂: 野牛。 ② 川在尾上: 川即窍,指尾部的毛色图案像孔窍。此处的罴,不是熊罴的罴,而是一种类似麋鹿的食草类动物。“川在尾上”疑可指“罴”的尾部长着类似藏羚羊的气囊开口。藏羚羊能够在高海拔空气稀薄缺氧的环境里,高速(时速60—70千米)持续奔跑半个小时,乃是因为其氧气供应采用了独特的技术,即四肢上部各出现了一个气囊;其中后肢比前肢的气囊体积更大(藏民早已观察到),后肢气囊的开口正是在尾部,这些气囊能够储存额外的更多的氧气以供藏羚羊长时间快速奔跑时所用。 ③ 罴(pí): 熊的一种,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俗称马熊或人熊。 ④ 碣石之山: 又名揭石山,是我国北方名山。 ⑤ 蒲夷之鱼: 未详,袁珂注谓即冉遗鱼,见西山三经的英鞮山。 ⑥ 水行: 走水路,表明此地是湖泽,亦即后文所说泰泽。北山一经亦记述有泰泽,两者可能是同一处大湖泽,也可能分指不同的大湖泽。 ⑦ 帝都之山: 帝都山之名表明这里曾是一处先夏时期著名部落联盟的都城或遗址,位于泰泽的中心岛上,按地理位置这里属于红山文化,而创造红山文化的主角很可能是炎帝族或其后裔。 ⑧ 䬅(lì): 急风。 ⑨ 幽都之山: 疑是当年帝都山居民的墓葬之地或祭祀鬼魂的场所,这里的守护神是一条红头白身的大蛇。 ⑩ 大蛇: 当地居民供奉的图腾,很可能是用石料堆砌或摆塑而成。 ⑪ 无逢之山: 即錞于毋逢之山,准确说乃是毋逢之山。 ⑫ 茝(chǎi): 香草、蘼芜或蛇床。
【鉴赏】 北山三经即北部山区第三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47座山,48条河流,57处地望,84处矿物,19处植物,26处动物,还记述有著名的精卫填海之事,以及当地居民的寒食节习俗。在《五藏山经》里,北山三经的考察总里程达12350里,是所有26条山脉里距离最长的一条。
北山三经记述的山脉总称太行山,它的第一座山名叫归山,按惯例应有参照地望标志。太行山山脉南端为中条山,据此归山当在中条山山脉的西端,即今日山西省风陵渡的北面。风陵又称风后陵,相传黄帝大臣风后在与蚩尤作战中阵亡而被埋葬在这里,现存风后冢,高2米,围30米,位于芮城县赵村。中条山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山势狭长160公里,宽仅10至15公里,出产铜、金、铁、煤、磷,至今仍保留有800公顷原始森林,珍稀树种有杜仲、猕猴桃、漆树,主要动物有猕猴和大鲵。鲵即人鱼,俗称娃娃鱼。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省甘谷县西坪曾出土有鲵鱼纹彩陶瓶,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器物;其鲵鱼图形,脸似人面,颌下有须,造型人格化,体现着龙的传人之说。中国古史传说所谓“伏羲蛇躯”,当初很可能是指“鲵躯”,亦即“龙躯”,表明龙的原形出自大鲵。
本章第4节咸山之名当与出产咸盐有关。今日中条山北麓安邑县(今属运城市)境内的解池,自古即为盐池,以出产盐、硝著名。《水经注·涑水》称: 安邑“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径巫咸山北,谷口岭上,有巫咸祠。”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巫咸乃是盐业工程师。器酸当是人工酿造的食用醋或酸类,食用醋可由谷物发酵而成,其发明的时间与酒大体相当(酒发酵过度就会变成醋)。安邑西北的夏县相传即夏禹建都之地。
第5节天池山,顾名思义是山顶有湖池。众所周知,新疆天山有天池,相传西王母在此宴请周穆王,又名瑶池。吉林长白山有天池,为火山湖。此外浙江莫干山也有天池,仅12平方米。此处天池山如果位于中条山脉,应当能够找到它。
第8节王屋山,西连中条山,东接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城东、河南省济源县城西北,主峰海拔1711米,山势三重,因其状若王者车盖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在此设坛求雨,故又名天坛山。这里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别名小有清虚之天。王屋山闻名遐迩,还得益于愚公移山故事的远播,这一故事很早就被视为寓言,其实它当初应该是与治理海水西侵造成的洪水泛滥有关,因为修路是没有必要把山石运到“渤海之尾”的。
第10节景山的盐贩泽与第4节咸山的长泽,即历史上著名的河东盐池,又称解池,是我国黄河流域最重要的产盐地和食盐产品集散地,而山西省中南部及其周边的冀、豫、陕地区则是尧舜禹文明的发祥地。
第11节的孟门山,郭璞注引《尸子》:“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所谓“逆流”即河水倒流,乃下游水位升高所致;导致下游水位升高的原因很多,除了地质变化、暴雨等因素之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啸都会造成河水逆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章第22节发鸠山记述了炎帝及其少女女娃的故事。《山海经》全书中只有《北山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提及炎帝,但是都没有直接记述炎帝的事迹,而只是记述炎帝后裔的故事;此外《中山经》记述的名曰女尸的帝女,以及帝女之桑,可能也是炎帝后裔。在华夏民族的古老记忆里,炎帝有三种身份,其一是南方兼夏季之帝,又称赤帝,《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二是神农,即农作物和草药的发明者。其三是与黄帝争夺天下的部落联盟首领,即此处的炎帝及其少女女娃。
在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所谓“女娃游于东海”,即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东部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所谓“溺而不返”,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所谓“故为精卫”云云,是说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她们装扮成本族的图腾精卫鸟,举行巫术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象征性地投入东海,以期将海水填平,恢复往日的美好家园。从这个角度来说,炎帝族与黄帝族的长期战争和冲突,正是在上述海侵事件导致的生存地域减缩的大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展开的。
炎帝族当时尚处于母系社会(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几乎没有关于炎帝妻子的记录),炎帝之名具有太阳神的神格,炎帝的女儿女娃也应该是太阳女神。事实上,女娃的“娃”字,包含“圭”字符,而“圭”正是观测太阳高度的天文仪器,因此女娃的名字也表明她具有太阳神的神格,亦即太阳女神。
第30节柘山、第31节维龙山和第32节白马山均出产铁矿石,其中维龙山发源的河流又名敞铁水,显然这与当时人们在这里开采铁矿石的活动有关。今日河北省邯郸市西面的太行山里有著名的峰峰铁矿山和磁山(出产磁铁矿),而且这里已经发现有先夏时期的文化遗址。
第44节碣石山又名揭石山,是我国北方名山,一般认为它位于今日河北省昌黎县城北,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秦始皇、汉武帝和三国曹操都曾来此登山观渤海。但这里不可能有水系东流入黄河,或许经文“河”乃“海”之误。此外,也有人认为碣石山在秦皇岛附近的海中,或者位于山东省境内;而在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北山经·桑乾图》和《帝禹山河图》里,碣石山的位置被画在今日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的七老图山脉上,其主峰大光顶子山,海拔2037米,是滦河水系与辽河水系的分水岭。
第46节帝都山是一处先夏时期炎帝族的都城,第47节錞于毋逢山西面的幽都山,是当年帝都山居民的墓葬之地或祭祀鬼魂的场所,而其守护神是一条红头白身的大蛇。1982年发现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色拉乡查海村西的查海遗址中部的石脉上,有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形堆石,由石脉质料相同、大小均匀的红褐色花岗岩块摆塑而成,龙体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长约20米。龙头朝西南处有十余座墓坑,龙尾朝东北处有一建筑物遗址,龙头、龙身处石块厚密,尾部石块较松散。或许,查海遗址考古报告所说的摆塑龙,实际上是当地居民供奉的图腾长蛇,非常类似本章第47节幽都山的守护神红头白身的大蛇,也可能是《海外北经》、《大荒北经》记述的烛龙原型。
综上所述,北山三经区域里生活居住着三个大的族群。其中,第一个族群位于北山三经的南部,供奉马身人面之神,祭神时要将藻桂埋入地下。第二个族群位于北山三经中部,供奉彘身载玉之神,祭神时要献上许多玉器,祭祀结束后不用把玉器埋入地下。第三个族群位于北山三经北部,供奉彘身八足蛇尾之神,祭神时要将玉璧埋入地下。上述地区的人们,祭祀的供品都有精谷米,而且都有寒食的习俗。
综观《北山经》所记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其脉络相当清晰,而且基本符合我国北方的山西省、河北省和蒙古草原,以及相邻地区的情况,这就充分说明当年的考察者是有实地观察和观测依据的。具体来说,北山一经记述的是吕梁山及其以北的区域,北山二经记述的是霍山和汾水流域及其以北的区域,北山三经记述的是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七老图山及其以北的区域。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④,其状如䱱鱼⑤,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⑥,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⑦,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⑧。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⑨,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⑩。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⑪,其状如句瞿⑫,其名曰领胡⑬,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⑭,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臽父之鱼⑮,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⑯。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⑰,是多石。㶌水⑱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⑲,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⑳,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注释〕 ① 䮝(hún): 野马,或谓山驴、马鹿。“善还”即快速奔跑时能够急转弯。 ② 䴅(bēn): 类似喜鹊的胆小易惊的鸟。 ③ 詨: 音嚣(xiāo),又音叫(jiào),夸语,呼叫。 ④ 人鱼: 娃娃鱼,学名大鲵,龙的原型动物;其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头部疣粒显著,自颈侧至体侧有皮肤皱;通常都是黑色的,也有红色的与金色的,主要以鱼、蛙、虾、蟹为食,分布在中国山西、陕西、河南、四川、贵州、湖北等地。由于鲵能爬上山椒树,因此又称山椒鱼。根据《吕氏春秋·贵直》所记,鲵鱼性凶猛。鲵鱼的这种兼具水行、陆行和爬树(树被古人视为天梯)的生存能力,被后人夸张成龙能够上天入地入水的神奇本领。 ⑤ 䱱(dì)鱼: 即大鲵。 ⑥ 天马: 奔跑快速如飞的野马。 ⑦ 鶌鶋(qū jū): 斑鸠。 ⑧ 寓: 此处可能指抑郁症;或谓昏忘病,或谓疣病。 ⑨ 器酸: 人工酿造的食用醋或酸性药剂。 ⑩ 飞鼠: 前后肢之间长有宽大的多毛的薄膜(俗称肉翅),能够滑翔。 ⑪ (shèn): 赘肉。 ⑫ 句瞿: 容器斗。 ⑬ 领胡: 脖颈赘肉如斗的瘤牛。 ⑭ 象蛇: 雌雄体貌无差异的雉鸡,其名称来源不得而知。 ⑮ 臽(xiàn)父之鱼: 《康熙字典》云,众鱼欲产卵时,臽鱼就会用头撞其腹部,帮助其排卵,因此俗称臽鱼为众鱼之生母。 ⑯ 涅石: 矾石,通常指含水的硫酸盐矿石。 ⑰ 王屋之山: 西连东条山,东接太行山。位于山西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属于太行山南端,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相传轩辕曾在此求雨。 ⑱ 㶌(lián)水: 水名。 ⑲ 藷藇(shǔ yù): 山药。 ⑳ 酸与: 当地供奉的图腾动物。所谓酸与鸟“见则其邑有恐”,郭璞注谓:“或曰食之不醉”,两者相去甚远。或许,鸟名“酸与”可能与当地居民制造醋并食用醋的习俗有关,亦可见民间相传醋可解酒的说法由来已久。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䃤①。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②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③,食之不灂④。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⑤。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⑥,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⑦,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⑧,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⑨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⑩,无草木,有金玉。濝水⑪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⑫。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⑬。滏水⑭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⑮,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⑯,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⑰,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⑱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⑲。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注释〕 ① 玄䃤(sù): 黑色砥石。玄肃即黑红色砥石。 ② 明漳之水: 属于太行山发源的水系。 ③ 鸪(xí): 鹧鸪。 ④ 灂: 音浊(zhuó),小水声;又音叫(jiào),眼睛昏朦、目瞑,用漆涂合。 ⑤ 虖池: 今日太行山的滹沱河发源于五台山;此外今日河南偃师亦有地名滹沱镇。共水之名可能与先夏时期著名部落共工的活动有关。 ⑥ 轩辕之山: 此地或许与黄帝族轩辕部落有关。 ⑦ 黄鸟: 疑是白头翁,或谓白头鹰、雪鸮。 ⑧ 谒戾之山: 谒,拜见;戾,罪过,凶残;不清楚谒戾山为何有此名。 ⑨ 沁水: 沁水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汾水东侧的太岳山脉,据此这里的谒戾山似原本应属于北山二经。由于古人对江河源头的认识经常会将支流误认为正源,因此这里的谒戾山也可能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境内。 ⑩ 沮洳(jù rù)之山: 即低湿地。 ⑪ 濝(qī)水: 淇水,发源于河南省淇县西北的太行山麓,古时流入黄河。淇县东面的濮阳,相传是先夏时期著名部落颛顼故里,当地公元前4400多年前的墓葬出土有蚌壳摆塑成的龙、虎图案。此外山西省垣曲县王屋西山有濝溪,亦南流入黄河。 ⑫ 神囷(qūn)之山: 圆形谷仓。 ⑬ 洹(huán): 古水名,又名安阳河,源出河南省林县隆虑山。 ⑭ 滏水: 河北省境内有滏阳河,为子牙河的南源。 ⑮ 发鸠之山: 今山西省长子县西25千米处,有一座海拔1646米的山,当地人相信这就是精卫填海的发鸠山(又称西山),而且也就是共工撞倒的不周山。它的东面有羊头山(属高平市),相传即炎帝居住的地方,下有神农城、炎帝陵等众多文化遗迹。 ⑯ 精卫: 女娃部落的图腾,其原型动物为海燕,表明女娃部落居住在沿海地区。 ⑰ 女娃: 先夏时期炎帝部落联盟的主要部落。 ⑱ 漳水: 漳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以北的地方向东流入黄河;漳水的上游有两个支流,分别称之为清漳水和浊漳水,清漳水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东南流入浊漳水。 ⑲ 锡山: 锡山之名表明这里有锡矿石,锡是构成青铜的重要元素,青铜器比纯铜器要坚硬和锋利许多,因此有着更广泛的用途,从这个角度来说,锡矿石在青铜器时代属于军事战略资源,谁控制了锡矿石的产地,谁就拥有更先进的兵器。
又北百里,曰绣山①。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②,其草多芍药、芎䓖。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③、黾④。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⑤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⑥。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⑦,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⑧,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⑨,其鸣自訆。虖沱之水⑩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⑪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⑫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⑬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郯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⑮,多婴石⑯。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驼⑰,其鸟多鶹⑱。历虢之水⑲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⑳,食之杀人。
〔注释〕 ① 绣山: 绣山之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养蚕、缫丝、纺织、刺绣等活动。 ② 栒(xún): 其木材可作鞭策、拐杖,以及悬挂钟、磬的支架。 ③ 鳠(hù): 体细长无鳞,头扁平,口具须四对,无鳞,常见的有斑点鳠、大鳍鳠。 ④ 黾(měng): 蛙类。 ⑤ 溹(suǒ)水: 源出河南省荥阳县南,古为济水支流。 ⑥ 礨(lěi)石: 大块石,疑是冰川漂砾。 ⑦ 空桑之山: 空桑在古史传说中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相传颛顼、伊尹、孔子均出生在空桑之地;或谓空桑即大桑树的空洞,也有说空桑又指汤谷之扶桑。在《五藏山经》里,除了北山三经有空桑山,东山二经亦有空桑山;而郭璞、郝懿行认为,北山二经原本还有一座空桑山,其文字即脱落于此处的空桑之山。 ⑧ 泰戏之山: 泰戏山的名称让人联想到唱大戏,而戏曲正是由远古巫术仪式中的舞蹈和歌唱演化而来的。 ⑨ 䍶(dòng)䍶: 由巫师装扮或制作的神羊,其声音好像是歌舞时在敲鼓。 ⑩ 虖沱之水: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五台山、云中山、系舟山,是华北地区的一条大河。 ⑪ 液女之水: 此处液女水向南流入沁水,与泰戏山的地理方位不符,疑是另一座山的文字误窜入至此。 ⑫ 濩濩之水: 濩音护(hù),又音获(huò),水激荡貌。 ⑬ 滱(kòu)水: 古水名,其上游即今河北省定县、唐县、易县西部太行山脉狼牙山发源的唐河,流经高阳县后与易水合流,此下河段亦通称滱水。其中,唐县相传为帝尧之都,因此帝尧又称唐尧;高阳为帝颛顼之号。 ⑭ 郯(tán): 古国名,相传为少皡后裔。 ⑮ 燕山: 太行山脉北端向西折的山脉通称燕山山脉,北京市因位于燕山山脉南而得名燕京。 ⑯ 婴石: 燕石,燕山出产的略逊于玉的美石。 ⑰ 橐驼: 骆驼。 ⑱ 鶹(liú): 鸺鹠。鹠鷅,俗称留离、流离,一种幼鸟美丽成鸟变丑的鸟。 ⑲ 历虢之水: 虢,古国名,古姓氏(后改作郭)。 ⑳ 师鱼: 有毒的鱼。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①,其鸣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②,其名曰罴③。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④。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⑤。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⑥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⑦,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䬅⑧。西望幽都之山⑨,浴水出焉。是有大蛇⑩,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⑪,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⑫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注释〕 ① 獂: 野牛。 ② 川在尾上: 川即窍,指尾部的毛色图案像孔窍。此处的罴,不是熊罴的罴,而是一种类似麋鹿的食草类动物。“川在尾上”疑可指“罴”的尾部长着类似藏羚羊的气囊开口。藏羚羊能够在高海拔空气稀薄缺氧的环境里,高速(时速60—70千米)持续奔跑半个小时,乃是因为其氧气供应采用了独特的技术,即四肢上部各出现了一个气囊;其中后肢比前肢的气囊体积更大(藏民早已观察到),后肢气囊的开口正是在尾部,这些气囊能够储存额外的更多的氧气以供藏羚羊长时间快速奔跑时所用。 ③ 罴(pí): 熊的一种,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俗称马熊或人熊。 ④ 碣石之山: 又名揭石山,是我国北方名山。 ⑤ 蒲夷之鱼: 未详,袁珂注谓即冉遗鱼,见西山三经的英鞮山。 ⑥ 水行: 走水路,表明此地是湖泽,亦即后文所说泰泽。北山一经亦记述有泰泽,两者可能是同一处大湖泽,也可能分指不同的大湖泽。 ⑦ 帝都之山: 帝都山之名表明这里曾是一处先夏时期著名部落联盟的都城或遗址,位于泰泽的中心岛上,按地理位置这里属于红山文化,而创造红山文化的主角很可能是炎帝族或其后裔。 ⑧ 䬅(lì): 急风。 ⑨ 幽都之山: 疑是当年帝都山居民的墓葬之地或祭祀鬼魂的场所,这里的守护神是一条红头白身的大蛇。 ⑩ 大蛇: 当地居民供奉的图腾,很可能是用石料堆砌或摆塑而成。 ⑪ 无逢之山: 即錞于毋逢之山,准确说乃是毋逢之山。 ⑫ 茝(chǎi): 香草、蘼芜或蛇床。
【鉴赏】 北山三经即北部山区第三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47座山,48条河流,57处地望,84处矿物,19处植物,26处动物,还记述有著名的精卫填海之事,以及当地居民的寒食节习俗。在《五藏山经》里,北山三经的考察总里程达12350里,是所有26条山脉里距离最长的一条。
北山三经记述的山脉总称太行山,它的第一座山名叫归山,按惯例应有参照地望标志。太行山山脉南端为中条山,据此归山当在中条山山脉的西端,即今日山西省风陵渡的北面。风陵又称风后陵,相传黄帝大臣风后在与蚩尤作战中阵亡而被埋葬在这里,现存风后冢,高2米,围30米,位于芮城县赵村。中条山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山势狭长160公里,宽仅10至15公里,出产铜、金、铁、煤、磷,至今仍保留有800公顷原始森林,珍稀树种有杜仲、猕猴桃、漆树,主要动物有猕猴和大鲵。鲵即人鱼,俗称娃娃鱼。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省甘谷县西坪曾出土有鲵鱼纹彩陶瓶,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器物;其鲵鱼图形,脸似人面,颌下有须,造型人格化,体现着龙的传人之说。中国古史传说所谓“伏羲蛇躯”,当初很可能是指“鲵躯”,亦即“龙躯”,表明龙的原形出自大鲵。
本章第4节咸山之名当与出产咸盐有关。今日中条山北麓安邑县(今属运城市)境内的解池,自古即为盐池,以出产盐、硝著名。《水经注·涑水》称: 安邑“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径巫咸山北,谷口岭上,有巫咸祠。”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巫咸乃是盐业工程师。器酸当是人工酿造的食用醋或酸类,食用醋可由谷物发酵而成,其发明的时间与酒大体相当(酒发酵过度就会变成醋)。安邑西北的夏县相传即夏禹建都之地。
第5节天池山,顾名思义是山顶有湖池。众所周知,新疆天山有天池,相传西王母在此宴请周穆王,又名瑶池。吉林长白山有天池,为火山湖。此外浙江莫干山也有天池,仅12平方米。此处天池山如果位于中条山脉,应当能够找到它。
第8节王屋山,西连中条山,东接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城东、河南省济源县城西北,主峰海拔1711米,山势三重,因其状若王者车盖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在此设坛求雨,故又名天坛山。这里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别名小有清虚之天。王屋山闻名遐迩,还得益于愚公移山故事的远播,这一故事很早就被视为寓言,其实它当初应该是与治理海水西侵造成的洪水泛滥有关,因为修路是没有必要把山石运到“渤海之尾”的。
第10节景山的盐贩泽与第4节咸山的长泽,即历史上著名的河东盐池,又称解池,是我国黄河流域最重要的产盐地和食盐产品集散地,而山西省中南部及其周边的冀、豫、陕地区则是尧舜禹文明的发祥地。
第11节的孟门山,郭璞注引《尸子》:“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所谓“逆流”即河水倒流,乃下游水位升高所致;导致下游水位升高的原因很多,除了地质变化、暴雨等因素之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啸都会造成河水逆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章第22节发鸠山记述了炎帝及其少女女娃的故事。《山海经》全书中只有《北山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提及炎帝,但是都没有直接记述炎帝的事迹,而只是记述炎帝后裔的故事;此外《中山经》记述的名曰女尸的帝女,以及帝女之桑,可能也是炎帝后裔。在华夏民族的古老记忆里,炎帝有三种身份,其一是南方兼夏季之帝,又称赤帝,《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二是神农,即农作物和草药的发明者。其三是与黄帝争夺天下的部落联盟首领,即此处的炎帝及其少女女娃。
在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所谓“女娃游于东海”,即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东部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所谓“溺而不返”,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所谓“故为精卫”云云,是说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她们装扮成本族的图腾精卫鸟,举行巫术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象征性地投入东海,以期将海水填平,恢复往日的美好家园。从这个角度来说,炎帝族与黄帝族的长期战争和冲突,正是在上述海侵事件导致的生存地域减缩的大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展开的。
炎帝族当时尚处于母系社会(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几乎没有关于炎帝妻子的记录),炎帝之名具有太阳神的神格,炎帝的女儿女娃也应该是太阳女神。事实上,女娃的“娃”字,包含“圭”字符,而“圭”正是观测太阳高度的天文仪器,因此女娃的名字也表明她具有太阳神的神格,亦即太阳女神。
第30节柘山、第31节维龙山和第32节白马山均出产铁矿石,其中维龙山发源的河流又名敞铁水,显然这与当时人们在这里开采铁矿石的活动有关。今日河北省邯郸市西面的太行山里有著名的峰峰铁矿山和磁山(出产磁铁矿),而且这里已经发现有先夏时期的文化遗址。
第44节碣石山又名揭石山,是我国北方名山,一般认为它位于今日河北省昌黎县城北,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秦始皇、汉武帝和三国曹操都曾来此登山观渤海。但这里不可能有水系东流入黄河,或许经文“河”乃“海”之误。此外,也有人认为碣石山在秦皇岛附近的海中,或者位于山东省境内;而在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北山经·桑乾图》和《帝禹山河图》里,碣石山的位置被画在今日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的七老图山脉上,其主峰大光顶子山,海拔2037米,是滦河水系与辽河水系的分水岭。
第46节帝都山是一处先夏时期炎帝族的都城,第47节錞于毋逢山西面的幽都山,是当年帝都山居民的墓葬之地或祭祀鬼魂的场所,而其守护神是一条红头白身的大蛇。1982年发现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色拉乡查海村西的查海遗址中部的石脉上,有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形堆石,由石脉质料相同、大小均匀的红褐色花岗岩块摆塑而成,龙体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长约20米。龙头朝西南处有十余座墓坑,龙尾朝东北处有一建筑物遗址,龙头、龙身处石块厚密,尾部石块较松散。或许,查海遗址考古报告所说的摆塑龙,实际上是当地居民供奉的图腾长蛇,非常类似本章第47节幽都山的守护神红头白身的大蛇,也可能是《海外北经》、《大荒北经》记述的烛龙原型。
综上所述,北山三经区域里生活居住着三个大的族群。其中,第一个族群位于北山三经的南部,供奉马身人面之神,祭神时要将藻桂埋入地下。第二个族群位于北山三经中部,供奉彘身载玉之神,祭神时要献上许多玉器,祭祀结束后不用把玉器埋入地下。第三个族群位于北山三经北部,供奉彘身八足蛇尾之神,祭神时要将玉璧埋入地下。上述地区的人们,祭祀的供品都有精谷米,而且都有寒食的习俗。
综观《北山经》所记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其脉络相当清晰,而且基本符合我国北方的山西省、河北省和蒙古草原,以及相邻地区的情况,这就充分说明当年的考察者是有实地观察和观测依据的。具体来说,北山一经记述的是吕梁山及其以北的区域,北山二经记述的是霍山和汾水流域及其以北的区域,北山三经记述的是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七老图山及其以北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