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韩世家第十五》 - 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
二年,郑败我负黍[2]。
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3]。
九年,郑围我阳翟[4]。景侯卒,子列侯取立[5]。
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6]。九年,秦伐我宜阳[7],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8]。是岁魏文侯卒[9]。
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10]。伐宋,到彭城[11],执宋君[12]。七年,伐齐,至桑丘[13]。郑反晋[14]。九年,伐齐,至灵丘[15]。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16]。
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17]。
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18],而子懿侯立[19]。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20]。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21]。九年,魏败我浍[22]。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23]。
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24]。二年,宋取我黄池[25]。魏取朱[26]。六年,伐东周[27],取陵观、邢丘[28]。八年,申不害相韩[29],修术行道[30],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31]。十一年,昭侯如秦[32]。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来拔我宜阳。
二十五年,旱,作高门[33]。屈宜臼曰[34]:“昭侯不出此门[35]。何也?不时[36]。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37]。昭侯尝利矣[38],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39],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40],而顾益奢[41],此谓‘时绌举赢’[42]。”二十六年,高门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门。子宣惠王立[43]。
【段意】 以下记战国时期之韩史,按所历十一世顺序第次写出。此段先写韩景侯以下六世简历。第一世韩景侯为开国之君,于六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第二世韩列侯,于九年被秦夺去六个城邑。第三世韩文侯,于二年伐郑攻宋,七年、九年伐齐,扩张势力。第四世韩哀侯,于元年与赵、魏三分晋地,扩大领土;二年灭郑迁都。第五世韩懿侯,于二年、九年接连被魏挫败。第六世韩昭侯,于元年,二年分别被秦、宋、魏所败,失去黄池、朱地;六年攻东周,取二城;八年任申不害为相,国内清平,诸侯不敢来侵;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被秦夺去宜阳;二十五年发生旱灾,修筑高门,屈宜臼提出“时绌举赢”的批评;次年,高门成,昭侯卒,应验了屈宜臼之言。
[1]雍丘:宋邑,在今河南杞县。
[2]负黍:地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
[3]三家为侯在前403年,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4]我:指韩国。阳翟(zhai):都邑名,在今河南禹县。
[5]列侯取:列侯韩取,前399—前387年在位。
[6]聂政:韩人。韩列侯时严遂和相国侠累争权结怨,求他代为报仇,他刺杀侠累后自杀。侠累:韩傀,列侯之叔,任相国。
[7]宜阳:韩邑,在今河南宜阳西。
[8]文侯:韩文侯,前386—前377年在位。
[9]魏文侯:魏斯,魏国的建立者。
[10]阳城:郑邑,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
[11]彭城:宋邑,在今江苏徐州。
[12]执:俘获。
[13]桑丘:齐邑,在今河北保定北。《史记会注考证》认为此桑丘在今山东兖州西。
[14]反晋:反叛晋国。
[15]灵丘:齐邑,在今山东高唐南。
[16]哀侯:韩哀侯,前376—前375年在位。
[17]徙都郑:韩武子都宜阳,景侯徙都阳翟,哀侯徙都郑,即郑都新郑,今属河南。
[18]韩严:号山坚。
[19]子:指哀侯之子。懿侯:韩若山,前374—前363年在位。
[20]马陵:齐地名,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
[21]宅阳: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北。
[22]浍(kuai):水名,源出山西翼城东,西入汾河。
[23]昭侯:韩武,前362—前333年在位。
[24]西山:今河南宜阳、鲁山一带山地。此为韩之西疆,故称西山。
[25]黄池: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
[26]朱:韩地名,今地不详,或说在今河南沁阳。
[27]东周:国名,在今河南巩县。
[28]陵观、邢丘:地名,在今河南温县东。
[29]申不害:战国时法家,郑人。曾任韩昭侯相十五年,他主张法治,强调以“术”加强君主专制。
[30]修术:研究君主控制和使用群臣的策略和手段。行道: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31]韩姬:一作韩玘,韩大夫。悼公:不详,大约是韩昭侯之太子。
[32]如:往;到。
[33]作高门:修筑高大城门。
[34]屈宜臼:楚大夫。
[35]不出此门:不会从这座门走出。
[36]不时:不合时。
[37]利:指时运顺利。
[38]尝利矣:曾有过顺利的时候。指申不害为相时。
[39]往年:指去年。
[40]恤民之急:体恤百姓的急难。
[41]顾:反而。
[42]时绌(chu)举赢:当衰蔽之时,而行奢侈之事。绌,不足。举,行动。赢,多余。
[43]宣惠王:韩宣惠王,前332—前312年在位。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
[1]。八年,魏败我将韩举
[2]。十一年,君号为王
[3]。与赵会区鼠
[4]。十四年,秦伐败我鄢
[5]。
十六年,秦败我修鱼
[6],虏得韩将、申差于浊泽
[7]。 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
[8]:“与国非可恃也
[9]。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10],赂以一名都[11],具甲[12],与之南伐楚[13],此以一易二之计也[14]。”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15],将西购于秦[16]。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17]。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
[18],此秦所祷祀而求也
[19]。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20]。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
[21],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
[22],多其车,重其币
[23],使信王之救己也
[24]。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25],必不为雁行以来[26],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
[27]。为能听我绝和于秦
[28],秦必大怒,以厚怨韩[29]。韩之南交楚[30],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31]: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32]。”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
[33],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
[34],不穀将以楚徇韩
[35]。”韩王闻之大说[36],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37],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38],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
[39]。已有伐形
[40],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
[41],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
[42],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
[43]。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44],斩首八万于丹阳[45]。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46]。
【段意】 着重写第七世韩宣惠王时与秦伐楚一事。下分四层:其一,十四年、十六年,秦连续伐韩。韩急,相国公仲侈向韩王献策,利用秦久欲伐楚之心,通过秦相张仪与秦讲和,赂以一名都,并作好战争准备,与秦共伐楚,所谓“以一易二”之计。韩王同意,拟派公仲侈赴秦议和。其二,楚闻之大恐,陈轸分析形势,认为楚定遭攻击,于是献策,主张警戒四境,然后发兵声称援韩,力争取得韩的信任,从而使秦、韩不和;秦怒韩食言,韩必结交于楚。这样,就可利用秦、韩的矛盾来免除楚国的祸患。楚王同意,依计而行。其三,楚使臣至韩,转达楚王以死相助之意,韩王轻信,不再让公仲侈出使秦国。公仲侈分析形势,指出这必定是陈轸的阴谋,劝韩王切莫上当。韩王不听,与秦绝交。秦怒而攻韩,楚援不至,韩于宣惠王十九年大败于岸门。最后韩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其四,二十一年,才又与秦联合伐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至此,结束了与秦伐楚之战。这一年,宣惠王卒,太子仓立。
[1] 张仪:魏人,纵横家。相秦:任秦相。
[2]韩举:原为赵将,后为韩将。
[3]君号为王:改君称号为王。
[4]区(ou)鼠:邑名,在今河北大名东北。
[5]鄢:韩邑,在今河南鄢陵西北。
[6]修鱼:韩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前317年,秦败三晋联军于此。
[7](shou)、申差:韩国二将。浊泽:当作观泽,在今河南清丰南。
[8]公仲:公仲侈,韩之相国。
[9]此句谓,盟国是不可靠的。与国,结盟的国家。此指合从诸国。
[10]因张仪为和于秦:通过张仪与秦讲和。
[11]赂:贿赂。名都:著名的城市。
[12]具甲:装备军队。即做好作战准备。
[13]之:代指秦。
[14]以一易二:用一换二。一,指名都。二,指使秦不伐韩而又与强秦联盟共伐楚。
[15]乃警公仲之行:于是小心告诫公仲侈的这次赴秦。警,告诫。
[16]将:打算。购:通“媾”,讲和。
[17]陈轸(zhen):楚人。善游说,曾在秦、楚两国做官。
[18]并兵:合兵。
[19]此句谓,这是秦国所祈求的事。祷祀,有事求神致祭。
[20]楚国必伐矣:楚国必遭秦国的攻击。
[21]此句谓,大王请听我的建议,警戒好国境四周。警,戒备。
[22]信臣:使臣。
[23]以上二句:多备车,多带礼物(去见韩王)。币,礼品。
[24]此句谓,使韩王相信大王会去援救他们。
[25]德:感激。
[26]此句谓,一定不会为秦打先锋。雁行(hang):前行;走在最前面的行列。
[27]大病:大患。
[28]此句谓,如果韩国能听我们的话,拒绝与秦联合。
[29]以厚怨韩:深深地怨恨韩国。
[30]韩之南交楚:韩欲南面结交楚国。
[31]应:对待。
[32]此句谓,这就是利用秦、韩两军的矛盾来免除楚国的祸患。
[33]不榖:不善。榖,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34]此句谓,希望贵国能在攻秦中称心如意。肆志:纵情;快意。
[35]以楚徇韩:牺牲楚以助韩。即出死力助韩,与韩共存亡。徇,通“殉”。
[36]说:通“悦”,高兴。
[37]实伐我:实际出兵侵略我国的。
[38]此句谓,而轻易和强敌之秦绝交。
[39]素约:平素预先相约。
[40]已有伐形:指已有秦、韩合攻楚的迹象。
[41]报于秦:告知秦说我们要来讲和。
[42]益甲:增兵。
[43]岸门:地名,在今河南许昌西北。
[44]屈丐:楚将。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率军与秦战于丹阳,大败被俘,楚因失去汉中。
[45]丹阳:地区名,丹水之阳(北),在今陕西、河南两省间的丹江以北。
[46]襄王:韩仓,前311—前296年在位。
-
《史记·附录 》 -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
[2019-01-03]
-
《史记·附录 》 -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2019-01-03]
-
《史记·附录 》 -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
[2019-01-03]
-
《史记·附录 》 - 少卿足下:
[2019-01-03]
-
《史记·附录 》 - 报任安书司马迁
[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