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风骨

2023-11-18 可可诗词网-《文心雕龙》释名 https://www.kekeshici.com

        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刚性美的风格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 《风骨》)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 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风骨》)
        按骨,原指骨相。《史记·淮阴侯列传》: “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 风,原指人的精神状态。如《晋书》说王济 “儁爽有风姿”,庾亮“风情都雅” 等。“风骨” 联词,最初指人的风神骨相。如《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王韶之《晋安帝纪》: “ (王) 羲之风骨清举”;《宋书·武帝纪》: “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 这里,“风骨” 兼指人的内在的精神面貌和外在的体格形貌两方面。南齐谢赫《古画品录》 用于评画,如评曹不兴画,云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意为一种气韵生动遒劲的风格。以后,逐渐有人用于品评文章。如《魏书·祖莹传》: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所以,锺嵘《诗品》 用它来品诗,彦和也用它来论文。
        《文心雕龙》 “风骨” 一词,既承继了传统的观念: 属于风格的范畴,又赋予了丰富的新义。
        历来,对 “风骨” 的解说众说纷纭的。黄侃《札记》 主 “文意文辞”说,提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刘永济 《校释》 主 “情思事义” 说云:“风者,运行流荡之物,以喻文之情思也。骨者,树立结构之物,以喻文之事义也。” 较黄说成理一些。罗根泽先生和詹锳先生认为风骨是一种风格,詹锳《刘勰与文心雕龙》 认为 “风骨是一种刚性美的风格”。吴师《义疏》 主“作用” 说,认为风骨是“譬喻情志在作品方面的作用”。此外,尚有傅庚生先生的“想象作用” 说(见傅著《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牟世金先生的 “总要求” 说,等等。
        我认为,前人的说法都有可采,但都不够圆满。《札记》 分指意、辞,《校释》 拘于三准,把风和骨分拆开来,认为这是两个不容调和、绝对对立的概念,有片面之嫌。而詹说和牟说则失之笼统。
        风骨,意为激情和事义的互相渗透体,亦即作品感染力和说服力结合的体现。《文心雕龙》 限于骈文的形式,有些地方单举“风” 或 “骨”,实际上是互为补充的。如《风骨》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其中的 “风” “骨”均指“风骨”。这样渗透结合的结果,当然表现为 “力”、” 猛”、” 健”、”峻”、“清”、“明”,当然 “捶字坚而不移,结响凝而不滞”,这也就是文章风格刚性美的特征。彦和是这样描述这种刚性美的: “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文章具有“风骨” 这样的刚性美,就像鸟儿插上了雄健有力的飞翅一样。这是一种动的美,力的美。
        造成风格刚性美的原因是什么呢?纪昀指出过: “气为风骨之本。” 这是有见地的。但是,并非一切气都能使作品具有风骨。《文镜秘府论》 云: “恢张奇伟,阐耀威灵,纵气凌人,扬声骇物,宏壮之道也。” 只有标志著作家精神雄健、胸怀壮美的骏爽之气才可能使作品具有风骨的刚性美。康德在《实用理性的评判》 中认为作品刚性美是形体的雄伟或是精神的雄伟的体现。其实,刘彦和早看到了精神 (气) 雄伟是造成具有 “风骨” 刚性美的原因。《风骨》 引述了曹丕、刘桢的议论后,说: “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呈刚或呈柔。如曹操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风骨” 美,正是因为他“重气”,亦即“精神雄健”。
        刘勰从多样化的风格中提出 “风骨” 作为刚性美的典范,是含有针砭时弊的用意的。《隋书·经籍志·集部后论》 云: “永嘉已降,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 刘勰指出,弊病的原因,正是缺乏“风骨”: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 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 一方面抨击了柔靡文风,另一方面也承认了风骨美的粗糙,从而提出了文章的理想的美学境地。这种观点在锺嵘 《诗品序》 中也得到了反映: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刘勰以后,文学批评所艳称的 “建安风骨”、“汉魏风骨”,仍然是从刚性美的角度而言的,所以,我们要将 “风骨” 视为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刚性美的风格典范。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