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上(节选)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①,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③,中[关]而止④。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⑤?”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⑥。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⑦,以为丑恶⑧。丑恶之名远布⑨,年过而一国无聘者⑩。卫有鳏夫失时(11),冒娶之(12),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13),妹必美。”于是争礼之(14),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楚人[有]担山雉者(15),路人问曰:“何鸟也?”担山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16),汝贩之乎(17)?”曰:“然。”请买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18)。路人不遑惜金(19),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成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20),遂闻楚王(21)。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22),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23),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24),弗如复之(25)。”田父虽疑,犹录以归(26)。置于庑下(27)。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28),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29),遄弃(30),殃可销(31)。”于是遽而弃于运野(32)。邻人无何盗之(33),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34)。玉工望之,再拜却立(35),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亡都(36),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37)。……
【注释】 ①说:同“悦”,喜欢。强:硬弓。 ②石:古时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又读dan。用作容量单位时。则十斗为一石,同“担”。 ③引:拉,开弓。 ④中关(wan 音弯):把弓拉开到一半。⑤孰:谁。是:这个。 ⑥国色:一国中最美的女人。 ⑦谦辞:谦卑的话,客气话。毁:贬损。 ⑧丑恶:相貌丑陋。 ⑨布:传播。⑩年过:过了应该结婚的年龄。聘:订婚。 ( 1 1 )鳏(guan)夫:无妻男子。失时,过了结婚的年龄。 ( 1 2 )冒:冒然。 ( 1 3 )故:故意。子:指女儿。 ( 1 4 )争礼之:争着向他求婚。 ( 1 5 )山雉:野鸡。 ( 1 6 )直:同“值”,碰上。 ( 1 7 )贩:卖。 ( 1 8 )经宿(xiu):经过一夜。 ( 1 9 )不遑:不暇,来不及。惜金:可惜他花的钱。 ⑩贵:赞赏。 ( 2 1 )遂闻楚王:于是报告楚王。 (22)径尺:一尺见方。 (23)阴:暗中。图:谋取。(24)畜之:藏起来。弗利其家:对家中不利。 (25)复之:送回原处。 (26)录:收取。 (27)庑(wu)下:廊房之下。 (28)称家:举家、全家。大怖:特别害怕。 (29)征:应验。 (30)遄(chuan)弃:赶快抛弃。(31)殃:祸。销:销除。 (32)遽(ju):急忙。 (33)无何:没有多久。(34)相:察看。 (35)却立:退后站着,表示恭敬。 (36)五城之都:即五座都城。 (37)食:享受。上大夫。古代爵位名称,低于卿,高于中大夫。禄:俸禄。
【今译】 齐宣爱好射箭,喜欢人家说自己能用硬弓,其实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之力;他拿去给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人都拉弓试一试,把弓拉到一半就不拉了。都说:“这弓不下九石之力,不是大王谁能用这样的弓?”宣王听了很高兴。然而实际上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他一辈子却自以为那是九石之弓。三石,是实际力量;九石,不过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力量。
齐国有位叫黄公的人,总爱谦卑。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天姿国色,正因为她们长得美,黄公就常常说谦虚的话来贬低她们,说她俩长得丑陋。于是,丑陋的名声传播很远,以致过了婚龄全国竟没有人向她求婚。卫国有个光棍汉,早过了结婚年龄,冒冒失地娶了黄公的女儿,发现原来是天姿国色。然他就对旁人说:“黄公喜欢谦虚,故意贬损自己的孩子。大姑娘的妹妹必定是很美的。”于是人们便争先恐后送聘礼求婚,果然也是天姿国色。姑娘长得美,这是实际情况;说她们丑陋,那是虚假的名声。这位光棍汉不计较丑陋的名声,然而却得到真正的美女。
楚国有人挑着一支野鸡,一个过路人问他:“什么鸟呀!”那个挑野鸡的人欺骗他说:“是凤凰。”过路人说:“我听说有凤凰,今天正好碰着见到了。你打算卖它吗?”那人说:“是的。”路人出十金要买,那人不给。又加了一倍,便卖给了他。他想献给楚王,过了一夜,野鸡死了。路人不去考虑花了钱可惜,只是遗憾不能把活凤凰献给楚王。于是一国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凤凰,尤其赞赏路人想把凤凰献给楚王的忠心,便报告给楚王。楚王为路人献凤于己之心所感动,于是召见他并且给予丰厚的赏赐,其价值超过买鸟的钱十倍。
魏国有个农夫在野外耕作,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宝玉,然而却不知道是宝玉,便告诉邻居。邻居心里想谋取这块玉,欺骗他说:“这是块奇怪的石头,收藏起来对家里不利,不如送回野外去。”农夫虽然有些疑心,还是拿回家来,放在廊房之下。这天夜里宝玉大放光明,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农夫全家十分恐惧,又去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那石头作怪的征候了,赶快扔掉它,那样可以销灾。”于是农夫急忙把宝玉扔到很远的野外。没有多久,邻居偷取了这块宝玉,拿着献给魏王。魏王找玉工来察看。玉工望见这块宝玉,拜了两拜,后退几步,恭敬地站着,对魏王说:“恭贺大王得到天下之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宝玉。”魏王问能值多少价钱?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给五座城池,只能看一眼。”魏王立刻赐给献玉者千金,并且长期享受上大夫的待遇。
【集评】 明·余同麓:“此篇(指《大道》上)先叙事而后断案,古人运笔不一也。”(《诸子汇函》卷八)
明·许应元:“说誉、好谦,喻名实也。数段引证,各极其趣,而词气激切,亦深有裨于世教者。”(《二十九子品汇释评》及《历子品粹》)
明·王守仁:“买雉、献玉,喻是非也。二事实皆戏词。”(《历子品粹》卷十一)
明·焦竑: “长譬广喻,不烦其详。古人文唯取其达意,类如此。”(《二十九子品汇释评》)
明·全天叙:“雉非凤也,而卒以风售厚利;玉至宝也,而适以速疑怪。谚云:假金费多钞,真金卖无钱。此之谓乎?观此二事,足发一叹。(《历子品粹》卷十一)
明·汤滨声评(田父得玉):“今世犹多以鱼目笑王,而攘人之有者往往显荣。”(同上)
明·焦竑曰:“连引四个典故,以证是非失实,的有意见。”(《诸子折衷汇锦》)
清·白雪斋“齐王好射”一节:“借叙事为议论,淮南亦学此法,彼却冗而不伦。”(《十三子全书·尹文子》)
【总案】 这几则寓言故事,主旨都在于批评名实相违的不良现象。
《尹文子》认为:“善有善名,恶有恶名”,不可相乱。“宣王好射”,是对只图虚名而不求实际,喜欢阿谀奉承,结果自欺欺人者的尖锐批判。“黄公好谦”是对故意谦损,以致造成严重后果者的善意讽刺。“担山鸡者”说明,虚假的东西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弄假成真。“田父得玉”,则表示,美好的东西可能被认为是怪物而抛弃。作者紧接上文之后指出,天下万物皆有是非。然而“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如宝玉被诬为怪物);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如山鸡被当成风凰)。故用是而失有关(如田父),行非则得有关(如路人)。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废,翻为我用(如邻人),则是非焉在哉!”作者对当时社会上是非颠倒的现象显然不满,所以他主张正名实以定是非。“今万物俱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俱列,不以形正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这就是他提倡形名之学的目的所在。其态度是积极用世的,与庄子否认是非的相对主义有本质不同,跟孔子的头脚倒置的以名正实也不一样。这四个寓言都写得曲折有趣,近情在理,已不限于简单比喻,而是情节完整、人物突出的独立故事了。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⑥。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⑦,以为丑恶⑧。丑恶之名远布⑨,年过而一国无聘者⑩。卫有鳏夫失时(11),冒娶之(12),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13),妹必美。”于是争礼之(14),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楚人[有]担山雉者(15),路人问曰:“何鸟也?”担山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16),汝贩之乎(17)?”曰:“然。”请买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18)。路人不遑惜金(19),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成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20),遂闻楚王(21)。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22),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23),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24),弗如复之(25)。”田父虽疑,犹录以归(26)。置于庑下(27)。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28),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29),遄弃(30),殃可销(31)。”于是遽而弃于运野(32)。邻人无何盗之(33),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34)。玉工望之,再拜却立(35),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亡都(36),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37)。……
【注释】 ①说:同“悦”,喜欢。强:硬弓。 ②石:古时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又读dan。用作容量单位时。则十斗为一石,同“担”。 ③引:拉,开弓。 ④中关(wan 音弯):把弓拉开到一半。⑤孰:谁。是:这个。 ⑥国色:一国中最美的女人。 ⑦谦辞:谦卑的话,客气话。毁:贬损。 ⑧丑恶:相貌丑陋。 ⑨布:传播。⑩年过:过了应该结婚的年龄。聘:订婚。 ( 1 1 )鳏(guan)夫:无妻男子。失时,过了结婚的年龄。 ( 1 2 )冒:冒然。 ( 1 3 )故:故意。子:指女儿。 ( 1 4 )争礼之:争着向他求婚。 ( 1 5 )山雉:野鸡。 ( 1 6 )直:同“值”,碰上。 ( 1 7 )贩:卖。 ( 1 8 )经宿(xiu):经过一夜。 ( 1 9 )不遑:不暇,来不及。惜金:可惜他花的钱。 ⑩贵:赞赏。 ( 2 1 )遂闻楚王:于是报告楚王。 (22)径尺:一尺见方。 (23)阴:暗中。图:谋取。(24)畜之:藏起来。弗利其家:对家中不利。 (25)复之:送回原处。 (26)录:收取。 (27)庑(wu)下:廊房之下。 (28)称家:举家、全家。大怖:特别害怕。 (29)征:应验。 (30)遄(chuan)弃:赶快抛弃。(31)殃:祸。销:销除。 (32)遽(ju):急忙。 (33)无何:没有多久。(34)相:察看。 (35)却立:退后站着,表示恭敬。 (36)五城之都:即五座都城。 (37)食:享受。上大夫。古代爵位名称,低于卿,高于中大夫。禄:俸禄。
【今译】 齐宣爱好射箭,喜欢人家说自己能用硬弓,其实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之力;他拿去给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人都拉弓试一试,把弓拉到一半就不拉了。都说:“这弓不下九石之力,不是大王谁能用这样的弓?”宣王听了很高兴。然而实际上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他一辈子却自以为那是九石之弓。三石,是实际力量;九石,不过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力量。
齐国有位叫黄公的人,总爱谦卑。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天姿国色,正因为她们长得美,黄公就常常说谦虚的话来贬低她们,说她俩长得丑陋。于是,丑陋的名声传播很远,以致过了婚龄全国竟没有人向她求婚。卫国有个光棍汉,早过了结婚年龄,冒冒失地娶了黄公的女儿,发现原来是天姿国色。然他就对旁人说:“黄公喜欢谦虚,故意贬损自己的孩子。大姑娘的妹妹必定是很美的。”于是人们便争先恐后送聘礼求婚,果然也是天姿国色。姑娘长得美,这是实际情况;说她们丑陋,那是虚假的名声。这位光棍汉不计较丑陋的名声,然而却得到真正的美女。
楚国有人挑着一支野鸡,一个过路人问他:“什么鸟呀!”那个挑野鸡的人欺骗他说:“是凤凰。”过路人说:“我听说有凤凰,今天正好碰着见到了。你打算卖它吗?”那人说:“是的。”路人出十金要买,那人不给。又加了一倍,便卖给了他。他想献给楚王,过了一夜,野鸡死了。路人不去考虑花了钱可惜,只是遗憾不能把活凤凰献给楚王。于是一国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凤凰,尤其赞赏路人想把凤凰献给楚王的忠心,便报告给楚王。楚王为路人献凤于己之心所感动,于是召见他并且给予丰厚的赏赐,其价值超过买鸟的钱十倍。
魏国有个农夫在野外耕作,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宝玉,然而却不知道是宝玉,便告诉邻居。邻居心里想谋取这块玉,欺骗他说:“这是块奇怪的石头,收藏起来对家里不利,不如送回野外去。”农夫虽然有些疑心,还是拿回家来,放在廊房之下。这天夜里宝玉大放光明,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农夫全家十分恐惧,又去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那石头作怪的征候了,赶快扔掉它,那样可以销灾。”于是农夫急忙把宝玉扔到很远的野外。没有多久,邻居偷取了这块宝玉,拿着献给魏王。魏王找玉工来察看。玉工望见这块宝玉,拜了两拜,后退几步,恭敬地站着,对魏王说:“恭贺大王得到天下之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宝玉。”魏王问能值多少价钱?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给五座城池,只能看一眼。”魏王立刻赐给献玉者千金,并且长期享受上大夫的待遇。
【集评】 明·余同麓:“此篇(指《大道》上)先叙事而后断案,古人运笔不一也。”(《诸子汇函》卷八)
明·许应元:“说誉、好谦,喻名实也。数段引证,各极其趣,而词气激切,亦深有裨于世教者。”(《二十九子品汇释评》及《历子品粹》)
明·王守仁:“买雉、献玉,喻是非也。二事实皆戏词。”(《历子品粹》卷十一)
明·焦竑: “长譬广喻,不烦其详。古人文唯取其达意,类如此。”(《二十九子品汇释评》)
明·全天叙:“雉非凤也,而卒以风售厚利;玉至宝也,而适以速疑怪。谚云:假金费多钞,真金卖无钱。此之谓乎?观此二事,足发一叹。(《历子品粹》卷十一)
明·汤滨声评(田父得玉):“今世犹多以鱼目笑王,而攘人之有者往往显荣。”(同上)
明·焦竑曰:“连引四个典故,以证是非失实,的有意见。”(《诸子折衷汇锦》)
清·白雪斋“齐王好射”一节:“借叙事为议论,淮南亦学此法,彼却冗而不伦。”(《十三子全书·尹文子》)
【总案】 这几则寓言故事,主旨都在于批评名实相违的不良现象。
《尹文子》认为:“善有善名,恶有恶名”,不可相乱。“宣王好射”,是对只图虚名而不求实际,喜欢阿谀奉承,结果自欺欺人者的尖锐批判。“黄公好谦”是对故意谦损,以致造成严重后果者的善意讽刺。“担山鸡者”说明,虚假的东西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弄假成真。“田父得玉”,则表示,美好的东西可能被认为是怪物而抛弃。作者紧接上文之后指出,天下万物皆有是非。然而“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如宝玉被诬为怪物);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如山鸡被当成风凰)。故用是而失有关(如田父),行非则得有关(如路人)。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废,翻为我用(如邻人),则是非焉在哉!”作者对当时社会上是非颠倒的现象显然不满,所以他主张正名实以定是非。“今万物俱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俱列,不以形正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这就是他提倡形名之学的目的所在。其态度是积极用世的,与庄子否认是非的相对主义有本质不同,跟孔子的头脚倒置的以名正实也不一样。这四个寓言都写得曲折有趣,近情在理,已不限于简单比喻,而是情节完整、人物突出的独立故事了。
今日更新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2019-05-18]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2019-05-18]
-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2019-05-18]
-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
[2019-05-18]
-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2019-05-1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