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①,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②。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③。”夫子出于山④,舍于故人之家⑤,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⑥。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⑦?”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⑧,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⑨。无誉无訾⑩。一龙一蛇,与时俱化(11),而无肯专为(12);一上一下,以和为量(13),浮游乎万物之祖(14);物物而不物于物(15),则胡可得而累邪(16)!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17)。若夫万物之情(18),人伦之传(19),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20),尊则议(21);有为则亏(22),贤则谋(23),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24),其唯道德之乡乎(25)。”
【注释】 ①大木:大树。 ②止;停下。 ③不材:不成材;终其天年,享尽自然赋予的寿命。 ④夫子:指庄子。 ⑤舍:寄宿;故人,老朋友。 ⑥竖子:童仆;雁,鹅;烹,读为享,与飨通,指杀雁款待庄子。 ⑦奚杀:杀哪一个。 ⑧不材:指鹅之不能鸣。⑨乘道德:意谓顺应自然;乘,驾取;浮游,指活动于世。 ⑩誉:称颂;訾,谗毁。 (11)俱化:一同变化。 (12)无肯,不愿;专为,固执一端。 (13)和:和顺,指顺应自然;量,标准.原则。 (14)万物之祖:指道。 (15)物物:指把物看作为物;不物于物,不为物所役使,即超于物外之意。 (16)胡:何。 (17)法则:指处世的方法、态度。 (18)情:指万物的情理。 (19)人伦之传:人类的习俗;伦,类;传,指习惯,习俗。 (20)廉:品行廉正;挫,挫辱。 (21)议:非议。 (22)亏:指损害。 (23)谋:被谋算。 (24)志:记。 (25)道德之乡:指天道无为的精神境界。
【今译】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伐木的人就在树旁歇着却并不砍伐它。庄子问这是什么缘故。伐木的人说:“没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它没用处所以能够活到它应有的岁数。”庄子从山中出来,借宿在一位老朋友的家中。老朋友见到庄子十分高兴,就叫他的童仆去杀鹅招待庄子。童仆问主人说:“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请问杀那一只。”主人回答说:“杀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说:“昨日山中大树,因为不成材,所以能尽享它的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老师您将怎样安处呢?”庄子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材与不材之间,好象接近道,实际不合于道;所以还不能避免为忧患所累。假若能顺乎自然之道而处世,就不会有拖累。无所谓称颂,也无所谓毁议,此时可为龙,彼时可为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愿偏滞于任何一端;可时高时低,以顺应自然为原则,游心于道的境地。超然于万物之外,决不被万物所役使,还怎么会受到万物的牵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遵循的法则啊。假若是万物的情理,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有合则有离,有成功则有损毁;品行廉正,则要遭受凌辱,位至尊贵,则要受到非议,有所作为就要受到损害,贤能就要被谋算,不肖就要受到欺侮,怎么可以偏执一端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唯有‘道德之乡’方能避祸。”
【集评】 明·孙矿《南华真经》:“不材得终天年,庄子常,此却添出以不材见杀一节,用以相形,甚新奇有味。”
清·林云铭《庄子因》:“两‘若夫’提清,一段正一段反。结二句曲终奏雅,极缭绕低徊之致。”(据刘风苞《南华雪心编》补)
清·吴世尚《庄子解》:“人知材之为累,而不知不材之亦为累也。归本道德,方不是乡原学问.比《人间世》说话,又推进一层。”
【总案】 大木因不材而终其天年,鹅却因不材而死,作者以这两个比喻,说明处于混乱的社会现实中,材与不材,都会带来灾患,而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也不可能真正保身全命,唯一可取的处世方法是“乘道德而浮游”,顺乎自然,一切无为。
市南宜僚见鲁侯①,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②,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③,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④;虽饥渴隐约⑤,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⑥,定也⑦;然且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⑧。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⑨,洒心去欲⑩,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11),名为建德之国(12),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13),与而不求其报(14);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15);猖狂妄行(16),乃蹈乎大方(17);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损俗(18),与道相辅而行(19)。”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20),我无舟车(21),奈何?⒋”市南子曰:“君无形倨(22),无留居(23),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24),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虚(25),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26),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27),见有于人者忧(28)。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29)。方舟而济于河(30),有虚船来触舟(31),虽有惼心之人不怒(32)。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33);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34)。向也不怒而今也怒(35),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于世(36),其孰能害之!”
【注释】 ①市南宜僚:作者虚构的人物,一说姓熊,名宜僚,居于市南,楚人。 ②居:指所处的境地。 ③丰狐:大狐;丰,指狐狸的皮毛丰美,文豹,身上有漂亮花纹的豹。 ④戒:警惕。 ⑤隐约:穷困。 ⑥胥疏:远离。 ⑦定:指谨慎。 ⑧网罗机辟:捕鸟兽的工具。 ⑨刳形去皮:剖空形体,舍弃毛皮;刳(ku音枯),割弃;刳形,指忘身;去皮,指忘国。 ⑩洒心:洗净内心;洒:通洗。 (11)南越:喻遥远之地。 (12)建德之国:作者的理想世界。 (13)作:劳作;藏,私下藏匿东西。 (14)与;给与别人;报,报答。 (15)将:行。(16)猖狂:指不用理智,随心所欲;妄行,指没有任何束缚地任意而行。 (17)蹈乎大方:指合于道;蹈,行;方,道。 (18)捐俗:弃俗。 (19)相辅:相助,指人与道同行。 (20)江山:喻通往建德之国路上的重重险阻。 (21)舟车:喻抵达建德之国的方法。 (22)无:通毋,不要;形倨,指自恃位高而傲慢;倨,傲慢。 (23)留居:滞于所居,指不肯舍弃君王的高位;留,滞守。 (24)费:费用。 (25)崖:际。 (26)反:同返。 (27)有人者:意为拥有臣民的人。 (28)见:被。 (29)大莫之国:指道的境地,犹《逍遥游》中的“广漠之野”;大莫,犹广漠,指寥阔无人的旷野。 (30)方舟:两舟相并;济,渡。 (31)虚船:无人驾驶的空船。 (32)惼(bian音贬):心地狭隘。 (33)呼:叫喊;张,撑开;歙(xi音细),收拢,靠拢。 (34)恶声:辱骂之声。 (35)向,过去,刚才。
【今译】 市南宜僚去见鲁侯,鲁侯面带忧色。市南宜僚问道:“君王面有忧色,为什么呢?”鲁侯说:“我学习先王之道,继承先君的事业,敬鬼神、尊贤人,躬身力行,一刻也不曾偏离;但仍然不免于忧患,我因此而忧虑。”市南宜僚说:“您解除忧患的方法太浅陋了!那皮毛丰美的大狐狸和毛色斑烂的豹子,栖息于山林之中,藏身于岩洞里,这是在静静地等待;夜里出来行走,白天静居不动,这是有所警赐;虽然为饥渴所困逼,但还是要远离江湖去觅食,以免遭祸,这是它的谨慎之处;然而还是免不了要遭受网罗机辟的祸患。它们有什么过错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皮毛给自己带来了灾祸。现在鲁国不就是您的皮毛吗?我希望您剖空形体,舍弃皮毛,抛却一切心机、欲望,遨游在没有人烟的旷野。在遥远的南越有一个地方,名叫建德之国,那儿的人民愚昧而纯朴,很少有私心和欲望,他们只知耕作而不知私下藏匿东西,只知给予别人而不求有报偿;不知怎样做才合乎义,也不知怎样行才是礼;事事随心所欲,任意而为,人人自蹈其方且都合于大道。他们活着,自得其乐;死后安然入葬。我希望您能离开君王之位,抛弃俗事,与大道相辅而行。”鲁侯说:“到那儿去的路途遥远而又艰险,我没有车船,怎么办呢?”市南宜僚说:“您不要自恃位高而傲慢,不要不肯舍弃君王的高位,您就可以以它作为车船。”鲁侯说:“那儿的道路幽远而且没有人,我与谁为邻呢?我没有粮食,没有吃的,怎么才能到达呢?”市南宜僚说:“您减少费用,清心寡欲,虽然没有粮也能得以满足。您渡过江河遨游于海上,放眼望去无限广袤,愈往远处愈不知它的尽头。送您的人都从岸边返回了,您从此就更远了!因此役使别人的人,则受其累患;被役使的人就会有忧患。所以,尧不是拥有百姓,也不是为百姓所有。我希望您能去掉拖累,除去忧患,而独与大道游于寥阔无人的旷野。两船并行渡河,有空船来撞,虽然是心胸狭隘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有一个人在船上,船上的人一定会呼喊对方把船撑开,或者靠拢;一次呼喊不听,二次呼喊仍不听,于是第三次呼喊时,那就一定伴随着辱骂之声了。刚才不发怒而现在发怒,是因为刚才船上没人而现在有人。人若能象无人的小船一样无心于世,那么,有谁能加害于他呢?”
【集评】 宋·刘辰翁《评点庄子》:“念哉!夫子乃并于物外无尘之境,尽其所见,历历指迷而言,又结驷裹粮而送之,以为幻则幻,以为仙则仙。读至‘自崖而反’,飘飘有弃吾故屣之意。此论道德之乡文章之妙,一至乎此。”
清·林云铭《庄子因》:“此地(指南越有邑)方称乐土,武陵源不足言也。王绩《醉乡记》人以为绝唱,不知从此脱化出来。”
又:“庄叟善体物情,於《徐无鬼》篇撰出去国景况,於《则阳》篇撰出回乡景况,於此撰出送行景况,淋漓曲尽,笔有化工。”
又:“末二句方是正意,文气悠长,人情曲尽。”
清·宣颖《南华经解》:“行文清机飘渺,恍如伯牙入海,成连径去,一段神境,使人尘心顿尽。”
清·陆树芝《庄子雪》:“妙喻切理厌心。”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此段只‘虚己游世’一句,括尽通篇奥义。……前面丰狐文豹,以喻土地人民;……中间作两层波折,动宕生姿。无行地之劳,则险远艰难不足虑,有深造之诣,则孤寂清苦何所忧。去其人之累,而我与天下相忘,更何有于一国,除其见有于人之忧,而天下与我相忘,又何重乎一国。语语透入清虚,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虚舟’一喻,更为超脱,实则胸中有物,相触而不能相忘;虚则胸中无物,逆来亦可顺受。游于无物之地,物安得而伤之。建德之国,不见其崖,不知所穷,纵心孤往焉可矣。”
【总案】 本节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理想之世——建德之国的热烈向往。所谓建德之国,是作者为摆脱宗法制社会对人的压抑,摆脱人为的对偶像的崇拜,而创造的远远超越于现实之上,并与现实针锋相对的理想世界。这里的人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存在欺诈和虚伪。当然,作者也深知在现实社会中是找不到通往建德之国的道路的,因而他只可能在精神的领地,指出“刳形去皮,洒心去欲”的修养方法,这反映了作者理想的虚妄。但是,作者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充满渴望,充满感情。文中描绘的“道德之乡”的情景,是那么凄迷而感人肺腑。这说明作者在哲学上对道的追求,已发展为一种情感的抒发,心境的吐露,因而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①,正緳系履而过魏王②。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③?”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④,惫也;衣弊履穿⑤,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⑥。王独不见夫腾猿乎⑦?其得楠、梓、豫章也⑧,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⑨ ,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⑩。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11),危行侧视(12),振动悼栗(13);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14),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15)。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16),征也夫(17)!”
【注释】 ①大布:粗布;补之,衣服上打了补丁。 ②正:整理; 緳(xie音协),麻绳;系履,因鞋破旧,需用麻绳把鞋绑好;过,过访;魏王,魏惠王。 ③惫:疲困的样子。 ④行:施行。 ⑤衣弊:衣服破旧;履穿,鞋子破烂;穿,磨出了洞。 ⑥非遭时:犹生不逢时。⑦腾猿:善跳跃的猿猴。 ⑧楠(nan音南):楠树;豫章,樟树;楠、樟,都是端直的大树。 ⑨揽:把捉;蔓,攀引;王长,自由自在的样子。 ⑩羿:传说中的神射手;蓬蒙,羿的弟子,亦以善射著名。 (11)柘棘枳枸:四者皆为有刺的灌木;柘(zhe音纸),黄桑;棘,酸枣;多刺;枳(zhi音纸)枸桔,有粗刺;枸(ju音举),香橼,在硬刺。 (12)危行:很忧惧地行走;侧视,因胆怯而不敢正视。 (13)悼栗:恐惧,战栗。(14)加急:加紧,指身体发僵;不柔,指行动不灵活。 (15)逞:施展。(16)比干:商纣王之臣,因忠谏而被剖心致死。 (17)征:证据。
【今译】 庄子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衣裳,用麻绳拴好破了的鞋子,过访魏惠王。魏惠王说:“为什么先生如此疲困呢?”庄子说:“这是贫穷而不是疲困。读书人有道德却不能施行,这是疲困;衣服破旧,鞋子破烂,这是贫穷,不是疲困;这就是所谓生不逢时了。您难道没有见过善于跳跃的猿猴吗?它处于楠、梓、豫章这些高大端直的树木之间,抓住树枝攀援跳跃,十分自由自在,虽然是羿、逢蒙这样的神射手也对它们奈何不得。但是等到它们来到柘、棘、枳、枸这些多刺矮小的灌木丛中,行走时十分忧惧,左顾右盼,非常紧张。这并不是它的筋骨发僵不灵便,而是它所处的形势不利,不能充分施展它们的才能罢了。现在处于君主昏庸、朝臣作乱的时候,要想不惫,怎么可能呢!那比干被剖心而死,不就是例证吗?
【集评】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腾猿一喻,托出正意,绝妙机锋。庄子盖不愿为世用,世亦无能用庄子者。曳尾泥涂,不欲留骨于庙堂之上;愤世嫉俗,殆亦有慨乎其言之邪。即非庐山面目,亦与寻常蹊径不同,热中者读之,可抵一服清凉散。”
【总案】 本段以庄子生活的窘迫,说明在“昏上乱相”统治下,士就是有道德也无可施行。从而把批判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揭示了造成社会黑暗的根源。在写作上,作者紧紧抓住“贫”、“惫”二字展开论说,前后呼应,特别插入“腾猿”一喻,将满腹心事,和盘托出,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①,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②,翼广七尺,目大运寸③,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④。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⑤,目大不睹?”蹇裳躩步⑥,执弹而留之⑦。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⑧;螳螂执翳而搏之⑨,见得而忘其形⑩;异鹊从而利之(11),见利而忘其真(12)。庄周怵然曰(13):“噫”物固相累(14),二类相召也(15)!”捐弹而反走(16),虞人逐而谇之(17)。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8)。蔺且从而问之(19):“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20)?”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 ‘入其俗,从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21),吾所以不庭也”。
【注释】 ①雕陵:栗园名;樊;通藩,藩篱。 ②异鹊:奇异之鹊。 ③运寸:直径一寸。 ④感:触,碰;颡(song音嗓),额;集,止。 ⑤殷:大;逝,往,指远飞。 ⑥蹇(jian音俭)裳:即褰裳,提起衣裳;躩(jue音厥)步,形容小心疾行的样子。 ⑦留:伺机弹击。 ⑧忘其身:指蝉躲在美荫下忘了自己面临的危险。 ⑨执翳:指举着草叶作掩护;翳,隐蔽;搏之,指捉蝉。 ⑩得:指将要得其蝉;忘其形,指螳螂见到捕物而忘记了自己的安危。 (11)从:跟着;利之,以此谋利。 (12)真:真性,本性。 (13)怵然:惊觉的样子。 (14)累:牵累,有相互残杀之意。 (15)相召:相互联系、吸引、依存。 (16)捐:扔掉;反走,回身走。 (17)虞人:管栗园的小官吏;谇(sui音碎),责骂。 (18)不庭:不出门庭。 (119)蔺且(li n ju音吝居):庄周弟子。 (20)顷:这里意为长、久。 (21)戮:责骂,辱骂。
【今译】 庄周在雕陵的栗园游赏,看见一只奇异之鹊从南方飞来。这只异鹊翅膀宽有七尺,眼睛的直径有一寸大;它擦着庄周的额头飞过来,落在栗林里。庄周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很大,却不远飞;眼睛很大,却目光迟钝?”庄周撩起衣裳,小心地快步跟了过去,拿起弹弓,等待着弹射的机会。这时,庄周看见一只蝉正陶醉在浓密的树荫下,全然忘了自己的处境,而螳螂正在草叶的遮蔽下准备捕蝉,螳螂为自己就要得到美味也忘记了自身的安全。异鹊跟在螳螂后面,又把螳螂当作自己的可图之利,为自己就要吃到螳螂而忘记了本性。庄周见到这一幕,惊觉地说:“唉,物与物之间本来就是互相牵累、互相残杀的,这是由于物与物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导致的灾祸呀。”说完,庄周扔下弹弓回头便走。看管栗园的小官吏追在庄周身后直骂他。庄周回到家中,一连三个月没有出门。庄周的学生蔺且问道:“先生为何这么长时间不出门呢?”庄周说:“我守住形体(指异鹊),而忘了自身的安危;观看浊水,反而对清水迷惑了。而且我从先生那里听说:‘到一个地方去,就要随从那里的习俗。’现在我在雕陵的栗园里游玩,却忘记了自身;异鹊擦着我的额头飞过,到栗林里去而忘了自己的本性,管栗园的人又来辱骂我,因而我很久不出门。”
【集评】 宋·苏轼:“此与《战国策》同,不及者又弹黄雀故也。作文如画画者,当留不尽之意,如‘执弹而留’是也,此间妙意,在‘捐弹而走’。”(见《百大家评庄》)
明·孙矿《南华真经》:“写得意状涌跃,大有妙境。”
清·宣颖《南华经解》:“接连写出数层妙境,使人有目不及眨之趣。蝉一层,螳螂一层,异鹊又一层,已数累之上矣,又转出虞人逐谇一层,收入当身。如穷幽涉险之后,又转出一胜,真文家乐事也。”
清·吴世尚《庄子解》:“利令智昏,写来如画。”
又:“弹而得之,鹊不能去,故目‘留’。‘留’字鲜。”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死利之徒,有翼不逝,有目不睹,漆园之慨深矣。”
又:“‘观’字极轻,‘迷’字’极重;较鲍鱼芝蔺之喻更为危切。”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蓦爽不觉,感颡不知,所谓观浊水而迷清渊也。答还问者,现身说法。”
又:“此段极写世途之危险,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说透病根,是一篇扼要之语。蝉得美荫,而螳螂已乘其后;螳螂执翳,而异鹊又乘其后,祸机之展转相生,皆物类之自相为感召也。现前指点,便使人惊心动魄。‘执弹而留’、‘捐弹而走’,前后均从异鹊生波,而以螳螂执翳一层,夹在中间,与《国策》文引黄雀螳螂,另是一种机杼,极错综离合之奇,尤妙在虞人谇逐,又转出一层,文心矫变不测,正如惊涛骇浪之中,忽逢峭石,叠蟑层峦之外,突起奇峰,真非寻常意境。通体筋节灵动,脱化无痕,亦有石栈天梯,架危凌虚之胜。”
【总案】 本段主旨在于宣扬清净无为、超然利害之外的处世思想,指出逐利忘真,则必有丧身之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阶级社会中人类自相残杀的现实。在这一节中,作者巧设伏笔,环环相衔,先写庄周伺机弹射异鹊,然而写蝉得美荫而忘其身,写螳螂伺机捕蝉,再写异鹊伺机捕螳螂,最后写虞人逐骂庄周,把物与物之间相互为累的情形,刻画的惊心动魄而又活灵活现。
【注释】 ①大木:大树。 ②止;停下。 ③不材:不成材;终其天年,享尽自然赋予的寿命。 ④夫子:指庄子。 ⑤舍:寄宿;故人,老朋友。 ⑥竖子:童仆;雁,鹅;烹,读为享,与飨通,指杀雁款待庄子。 ⑦奚杀:杀哪一个。 ⑧不材:指鹅之不能鸣。⑨乘道德:意谓顺应自然;乘,驾取;浮游,指活动于世。 ⑩誉:称颂;訾,谗毁。 (11)俱化:一同变化。 (12)无肯,不愿;专为,固执一端。 (13)和:和顺,指顺应自然;量,标准.原则。 (14)万物之祖:指道。 (15)物物:指把物看作为物;不物于物,不为物所役使,即超于物外之意。 (16)胡:何。 (17)法则:指处世的方法、态度。 (18)情:指万物的情理。 (19)人伦之传:人类的习俗;伦,类;传,指习惯,习俗。 (20)廉:品行廉正;挫,挫辱。 (21)议:非议。 (22)亏:指损害。 (23)谋:被谋算。 (24)志:记。 (25)道德之乡:指天道无为的精神境界。
【今译】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伐木的人就在树旁歇着却并不砍伐它。庄子问这是什么缘故。伐木的人说:“没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它没用处所以能够活到它应有的岁数。”庄子从山中出来,借宿在一位老朋友的家中。老朋友见到庄子十分高兴,就叫他的童仆去杀鹅招待庄子。童仆问主人说:“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请问杀那一只。”主人回答说:“杀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说:“昨日山中大树,因为不成材,所以能尽享它的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老师您将怎样安处呢?”庄子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材与不材之间,好象接近道,实际不合于道;所以还不能避免为忧患所累。假若能顺乎自然之道而处世,就不会有拖累。无所谓称颂,也无所谓毁议,此时可为龙,彼时可为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愿偏滞于任何一端;可时高时低,以顺应自然为原则,游心于道的境地。超然于万物之外,决不被万物所役使,还怎么会受到万物的牵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遵循的法则啊。假若是万物的情理,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有合则有离,有成功则有损毁;品行廉正,则要遭受凌辱,位至尊贵,则要受到非议,有所作为就要受到损害,贤能就要被谋算,不肖就要受到欺侮,怎么可以偏执一端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唯有‘道德之乡’方能避祸。”
【集评】 明·孙矿《南华真经》:“不材得终天年,庄子常,此却添出以不材见杀一节,用以相形,甚新奇有味。”
清·林云铭《庄子因》:“两‘若夫’提清,一段正一段反。结二句曲终奏雅,极缭绕低徊之致。”(据刘风苞《南华雪心编》补)
清·吴世尚《庄子解》:“人知材之为累,而不知不材之亦为累也。归本道德,方不是乡原学问.比《人间世》说话,又推进一层。”
【总案】 大木因不材而终其天年,鹅却因不材而死,作者以这两个比喻,说明处于混乱的社会现实中,材与不材,都会带来灾患,而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也不可能真正保身全命,唯一可取的处世方法是“乘道德而浮游”,顺乎自然,一切无为。
市南宜僚见鲁侯①,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②,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③,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④;虽饥渴隐约⑤,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⑥,定也⑦;然且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⑧。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⑨,洒心去欲⑩,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11),名为建德之国(12),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13),与而不求其报(14);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15);猖狂妄行(16),乃蹈乎大方(17);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损俗(18),与道相辅而行(19)。”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20),我无舟车(21),奈何?⒋”市南子曰:“君无形倨(22),无留居(23),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24),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虚(25),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26),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27),见有于人者忧(28)。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29)。方舟而济于河(30),有虚船来触舟(31),虽有惼心之人不怒(32)。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33);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34)。向也不怒而今也怒(35),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于世(36),其孰能害之!”
【注释】 ①市南宜僚:作者虚构的人物,一说姓熊,名宜僚,居于市南,楚人。 ②居:指所处的境地。 ③丰狐:大狐;丰,指狐狸的皮毛丰美,文豹,身上有漂亮花纹的豹。 ④戒:警惕。 ⑤隐约:穷困。 ⑥胥疏:远离。 ⑦定:指谨慎。 ⑧网罗机辟:捕鸟兽的工具。 ⑨刳形去皮:剖空形体,舍弃毛皮;刳(ku音枯),割弃;刳形,指忘身;去皮,指忘国。 ⑩洒心:洗净内心;洒:通洗。 (11)南越:喻遥远之地。 (12)建德之国:作者的理想世界。 (13)作:劳作;藏,私下藏匿东西。 (14)与;给与别人;报,报答。 (15)将:行。(16)猖狂:指不用理智,随心所欲;妄行,指没有任何束缚地任意而行。 (17)蹈乎大方:指合于道;蹈,行;方,道。 (18)捐俗:弃俗。 (19)相辅:相助,指人与道同行。 (20)江山:喻通往建德之国路上的重重险阻。 (21)舟车:喻抵达建德之国的方法。 (22)无:通毋,不要;形倨,指自恃位高而傲慢;倨,傲慢。 (23)留居:滞于所居,指不肯舍弃君王的高位;留,滞守。 (24)费:费用。 (25)崖:际。 (26)反:同返。 (27)有人者:意为拥有臣民的人。 (28)见:被。 (29)大莫之国:指道的境地,犹《逍遥游》中的“广漠之野”;大莫,犹广漠,指寥阔无人的旷野。 (30)方舟:两舟相并;济,渡。 (31)虚船:无人驾驶的空船。 (32)惼(bian音贬):心地狭隘。 (33)呼:叫喊;张,撑开;歙(xi音细),收拢,靠拢。 (34)恶声:辱骂之声。 (35)向,过去,刚才。
【今译】 市南宜僚去见鲁侯,鲁侯面带忧色。市南宜僚问道:“君王面有忧色,为什么呢?”鲁侯说:“我学习先王之道,继承先君的事业,敬鬼神、尊贤人,躬身力行,一刻也不曾偏离;但仍然不免于忧患,我因此而忧虑。”市南宜僚说:“您解除忧患的方法太浅陋了!那皮毛丰美的大狐狸和毛色斑烂的豹子,栖息于山林之中,藏身于岩洞里,这是在静静地等待;夜里出来行走,白天静居不动,这是有所警赐;虽然为饥渴所困逼,但还是要远离江湖去觅食,以免遭祸,这是它的谨慎之处;然而还是免不了要遭受网罗机辟的祸患。它们有什么过错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皮毛给自己带来了灾祸。现在鲁国不就是您的皮毛吗?我希望您剖空形体,舍弃皮毛,抛却一切心机、欲望,遨游在没有人烟的旷野。在遥远的南越有一个地方,名叫建德之国,那儿的人民愚昧而纯朴,很少有私心和欲望,他们只知耕作而不知私下藏匿东西,只知给予别人而不求有报偿;不知怎样做才合乎义,也不知怎样行才是礼;事事随心所欲,任意而为,人人自蹈其方且都合于大道。他们活着,自得其乐;死后安然入葬。我希望您能离开君王之位,抛弃俗事,与大道相辅而行。”鲁侯说:“到那儿去的路途遥远而又艰险,我没有车船,怎么办呢?”市南宜僚说:“您不要自恃位高而傲慢,不要不肯舍弃君王的高位,您就可以以它作为车船。”鲁侯说:“那儿的道路幽远而且没有人,我与谁为邻呢?我没有粮食,没有吃的,怎么才能到达呢?”市南宜僚说:“您减少费用,清心寡欲,虽然没有粮也能得以满足。您渡过江河遨游于海上,放眼望去无限广袤,愈往远处愈不知它的尽头。送您的人都从岸边返回了,您从此就更远了!因此役使别人的人,则受其累患;被役使的人就会有忧患。所以,尧不是拥有百姓,也不是为百姓所有。我希望您能去掉拖累,除去忧患,而独与大道游于寥阔无人的旷野。两船并行渡河,有空船来撞,虽然是心胸狭隘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有一个人在船上,船上的人一定会呼喊对方把船撑开,或者靠拢;一次呼喊不听,二次呼喊仍不听,于是第三次呼喊时,那就一定伴随着辱骂之声了。刚才不发怒而现在发怒,是因为刚才船上没人而现在有人。人若能象无人的小船一样无心于世,那么,有谁能加害于他呢?”
【集评】 宋·刘辰翁《评点庄子》:“念哉!夫子乃并于物外无尘之境,尽其所见,历历指迷而言,又结驷裹粮而送之,以为幻则幻,以为仙则仙。读至‘自崖而反’,飘飘有弃吾故屣之意。此论道德之乡文章之妙,一至乎此。”
清·林云铭《庄子因》:“此地(指南越有邑)方称乐土,武陵源不足言也。王绩《醉乡记》人以为绝唱,不知从此脱化出来。”
又:“庄叟善体物情,於《徐无鬼》篇撰出去国景况,於《则阳》篇撰出回乡景况,於此撰出送行景况,淋漓曲尽,笔有化工。”
又:“末二句方是正意,文气悠长,人情曲尽。”
清·宣颖《南华经解》:“行文清机飘渺,恍如伯牙入海,成连径去,一段神境,使人尘心顿尽。”
清·陆树芝《庄子雪》:“妙喻切理厌心。”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此段只‘虚己游世’一句,括尽通篇奥义。……前面丰狐文豹,以喻土地人民;……中间作两层波折,动宕生姿。无行地之劳,则险远艰难不足虑,有深造之诣,则孤寂清苦何所忧。去其人之累,而我与天下相忘,更何有于一国,除其见有于人之忧,而天下与我相忘,又何重乎一国。语语透入清虚,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虚舟’一喻,更为超脱,实则胸中有物,相触而不能相忘;虚则胸中无物,逆来亦可顺受。游于无物之地,物安得而伤之。建德之国,不见其崖,不知所穷,纵心孤往焉可矣。”
【总案】 本节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理想之世——建德之国的热烈向往。所谓建德之国,是作者为摆脱宗法制社会对人的压抑,摆脱人为的对偶像的崇拜,而创造的远远超越于现实之上,并与现实针锋相对的理想世界。这里的人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存在欺诈和虚伪。当然,作者也深知在现实社会中是找不到通往建德之国的道路的,因而他只可能在精神的领地,指出“刳形去皮,洒心去欲”的修养方法,这反映了作者理想的虚妄。但是,作者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充满渴望,充满感情。文中描绘的“道德之乡”的情景,是那么凄迷而感人肺腑。这说明作者在哲学上对道的追求,已发展为一种情感的抒发,心境的吐露,因而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①,正緳系履而过魏王②。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③?”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④,惫也;衣弊履穿⑤,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⑥。王独不见夫腾猿乎⑦?其得楠、梓、豫章也⑧,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⑨ ,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⑩。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11),危行侧视(12),振动悼栗(13);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14),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15)。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16),征也夫(17)!”
【注释】 ①大布:粗布;补之,衣服上打了补丁。 ②正:整理; 緳(xie音协),麻绳;系履,因鞋破旧,需用麻绳把鞋绑好;过,过访;魏王,魏惠王。 ③惫:疲困的样子。 ④行:施行。 ⑤衣弊:衣服破旧;履穿,鞋子破烂;穿,磨出了洞。 ⑥非遭时:犹生不逢时。⑦腾猿:善跳跃的猿猴。 ⑧楠(nan音南):楠树;豫章,樟树;楠、樟,都是端直的大树。 ⑨揽:把捉;蔓,攀引;王长,自由自在的样子。 ⑩羿:传说中的神射手;蓬蒙,羿的弟子,亦以善射著名。 (11)柘棘枳枸:四者皆为有刺的灌木;柘(zhe音纸),黄桑;棘,酸枣;多刺;枳(zhi音纸)枸桔,有粗刺;枸(ju音举),香橼,在硬刺。 (12)危行:很忧惧地行走;侧视,因胆怯而不敢正视。 (13)悼栗:恐惧,战栗。(14)加急:加紧,指身体发僵;不柔,指行动不灵活。 (15)逞:施展。(16)比干:商纣王之臣,因忠谏而被剖心致死。 (17)征:证据。
【今译】 庄子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衣裳,用麻绳拴好破了的鞋子,过访魏惠王。魏惠王说:“为什么先生如此疲困呢?”庄子说:“这是贫穷而不是疲困。读书人有道德却不能施行,这是疲困;衣服破旧,鞋子破烂,这是贫穷,不是疲困;这就是所谓生不逢时了。您难道没有见过善于跳跃的猿猴吗?它处于楠、梓、豫章这些高大端直的树木之间,抓住树枝攀援跳跃,十分自由自在,虽然是羿、逢蒙这样的神射手也对它们奈何不得。但是等到它们来到柘、棘、枳、枸这些多刺矮小的灌木丛中,行走时十分忧惧,左顾右盼,非常紧张。这并不是它的筋骨发僵不灵便,而是它所处的形势不利,不能充分施展它们的才能罢了。现在处于君主昏庸、朝臣作乱的时候,要想不惫,怎么可能呢!那比干被剖心而死,不就是例证吗?
【集评】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腾猿一喻,托出正意,绝妙机锋。庄子盖不愿为世用,世亦无能用庄子者。曳尾泥涂,不欲留骨于庙堂之上;愤世嫉俗,殆亦有慨乎其言之邪。即非庐山面目,亦与寻常蹊径不同,热中者读之,可抵一服清凉散。”
【总案】 本段以庄子生活的窘迫,说明在“昏上乱相”统治下,士就是有道德也无可施行。从而把批判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揭示了造成社会黑暗的根源。在写作上,作者紧紧抓住“贫”、“惫”二字展开论说,前后呼应,特别插入“腾猿”一喻,将满腹心事,和盘托出,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①,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②,翼广七尺,目大运寸③,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④。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⑤,目大不睹?”蹇裳躩步⑥,执弹而留之⑦。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⑧;螳螂执翳而搏之⑨,见得而忘其形⑩;异鹊从而利之(11),见利而忘其真(12)。庄周怵然曰(13):“噫”物固相累(14),二类相召也(15)!”捐弹而反走(16),虞人逐而谇之(17)。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8)。蔺且从而问之(19):“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20)?”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 ‘入其俗,从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21),吾所以不庭也”。
【注释】 ①雕陵:栗园名;樊;通藩,藩篱。 ②异鹊:奇异之鹊。 ③运寸:直径一寸。 ④感:触,碰;颡(song音嗓),额;集,止。 ⑤殷:大;逝,往,指远飞。 ⑥蹇(jian音俭)裳:即褰裳,提起衣裳;躩(jue音厥)步,形容小心疾行的样子。 ⑦留:伺机弹击。 ⑧忘其身:指蝉躲在美荫下忘了自己面临的危险。 ⑨执翳:指举着草叶作掩护;翳,隐蔽;搏之,指捉蝉。 ⑩得:指将要得其蝉;忘其形,指螳螂见到捕物而忘记了自己的安危。 (11)从:跟着;利之,以此谋利。 (12)真:真性,本性。 (13)怵然:惊觉的样子。 (14)累:牵累,有相互残杀之意。 (15)相召:相互联系、吸引、依存。 (16)捐:扔掉;反走,回身走。 (17)虞人:管栗园的小官吏;谇(sui音碎),责骂。 (18)不庭:不出门庭。 (119)蔺且(li n ju音吝居):庄周弟子。 (20)顷:这里意为长、久。 (21)戮:责骂,辱骂。
【今译】 庄周在雕陵的栗园游赏,看见一只奇异之鹊从南方飞来。这只异鹊翅膀宽有七尺,眼睛的直径有一寸大;它擦着庄周的额头飞过来,落在栗林里。庄周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很大,却不远飞;眼睛很大,却目光迟钝?”庄周撩起衣裳,小心地快步跟了过去,拿起弹弓,等待着弹射的机会。这时,庄周看见一只蝉正陶醉在浓密的树荫下,全然忘了自己的处境,而螳螂正在草叶的遮蔽下准备捕蝉,螳螂为自己就要得到美味也忘记了自身的安全。异鹊跟在螳螂后面,又把螳螂当作自己的可图之利,为自己就要吃到螳螂而忘记了本性。庄周见到这一幕,惊觉地说:“唉,物与物之间本来就是互相牵累、互相残杀的,这是由于物与物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导致的灾祸呀。”说完,庄周扔下弹弓回头便走。看管栗园的小官吏追在庄周身后直骂他。庄周回到家中,一连三个月没有出门。庄周的学生蔺且问道:“先生为何这么长时间不出门呢?”庄周说:“我守住形体(指异鹊),而忘了自身的安危;观看浊水,反而对清水迷惑了。而且我从先生那里听说:‘到一个地方去,就要随从那里的习俗。’现在我在雕陵的栗园里游玩,却忘记了自身;异鹊擦着我的额头飞过,到栗林里去而忘了自己的本性,管栗园的人又来辱骂我,因而我很久不出门。”
【集评】 宋·苏轼:“此与《战国策》同,不及者又弹黄雀故也。作文如画画者,当留不尽之意,如‘执弹而留’是也,此间妙意,在‘捐弹而走’。”(见《百大家评庄》)
明·孙矿《南华真经》:“写得意状涌跃,大有妙境。”
清·宣颖《南华经解》:“接连写出数层妙境,使人有目不及眨之趣。蝉一层,螳螂一层,异鹊又一层,已数累之上矣,又转出虞人逐谇一层,收入当身。如穷幽涉险之后,又转出一胜,真文家乐事也。”
清·吴世尚《庄子解》:“利令智昏,写来如画。”
又:“弹而得之,鹊不能去,故目‘留’。‘留’字鲜。”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死利之徒,有翼不逝,有目不睹,漆园之慨深矣。”
又:“‘观’字极轻,‘迷’字’极重;较鲍鱼芝蔺之喻更为危切。”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蓦爽不觉,感颡不知,所谓观浊水而迷清渊也。答还问者,现身说法。”
又:“此段极写世途之危险,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说透病根,是一篇扼要之语。蝉得美荫,而螳螂已乘其后;螳螂执翳,而异鹊又乘其后,祸机之展转相生,皆物类之自相为感召也。现前指点,便使人惊心动魄。‘执弹而留’、‘捐弹而走’,前后均从异鹊生波,而以螳螂执翳一层,夹在中间,与《国策》文引黄雀螳螂,另是一种机杼,极错综离合之奇,尤妙在虞人谇逐,又转出一层,文心矫变不测,正如惊涛骇浪之中,忽逢峭石,叠蟑层峦之外,突起奇峰,真非寻常意境。通体筋节灵动,脱化无痕,亦有石栈天梯,架危凌虚之胜。”
【总案】 本段主旨在于宣扬清净无为、超然利害之外的处世思想,指出逐利忘真,则必有丧身之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阶级社会中人类自相残杀的现实。在这一节中,作者巧设伏笔,环环相衔,先写庄周伺机弹射异鹊,然而写蝉得美荫而忘其身,写螳螂伺机捕蝉,再写异鹊伺机捕螳螂,最后写虞人逐骂庄周,把物与物之间相互为累的情形,刻画的惊心动魄而又活灵活现。
今日更新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2019-05-18]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2019-05-18]
-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2019-05-18]
-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
[2019-05-18]
-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2019-05-1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