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运》解说和语译
(解题) 本篇以 “天运”为名,乃取首句 “天其运乎”第一、三字,亦当视为首二字。但内容并非讲自然的运行,只是以之为引,讲述治国之道。
主旨在论治天下不能用仁义,要保民之朴,安其性命之情。
原 文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 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一)?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二)? 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三)?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四)?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五),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六),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解 说
(一)“孰主张是,孰维纲是”:“是”注家多以为是代词,照此解句,连同下文之所用,有的便觉其不顺。即以所举的两句为例,第一句还可通,第二句就不能通下去了,因为“维纲”不是一个词。实际这一节是一篇楚辞。楚地风俗,巫师作法,口唱有词,其句尾多以“些”(音索去suo)为结。楚词常采此种形式,“些”无义。本节句尾的“是”,同于“些”,同样是用作语辞,无义。“张”打开。“纲”网的纲绳。作者之意,是把天、地、日月比为大网。
(二)“孰居无事推而行是”:“居无事”或释为闲着没事,不恰。实为别无所事,即专门从事之意。
(三) “孰隆施是”: “隆”加厚,指云。“施”降也,指雨。
(四)“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淫”不正经。“淫乐”戏弄,俗说闹着玩儿。“劝” 拨动。
(五) “有上彷徨”: “有” 为 “在” 之误。
(六)“九洛之事”: “九洛”难解,因而说者不一。有以洛书、洪范九畴为解的。《洪范》虽是《尚书》的篇章,但较为晚出,可能为本篇作者所未及见。内容琐碎庞杂,主无为的道家恐亦难于接受,故非是。实则“九”通鸠,集也。“洛” 通络,连也。字有误倒,“之事”应乙为 “事之”。
语 译
“天在运动啊! 地在安处啊! 日月在那里交替出现啊! 〔这张网〕是谁掌管开放啊? 是谁把握这条纲绳啊? 是谁专门推着做这事啊? 是不是有机栝操纵而不得不这样呢? 是不是自己运转而停不下来呢? 云层变成雨了! 雨变成云层了! 是谁操纵着拥起降落呢?是谁专门戏耍着来拨动呢?风从北方飘起,忽而西忽而东,在上空飘荡,是谁在呼吸?是谁专门进行摇曳?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巫咸祒说: “来,我跟你说。天有四方上下和水、火、木、金、土五种原素,帝王照它们的规律去做就太平无事,违反它们的规律就要糟糕。只消把它们集合连接一下,就功成德就,这样治理国家,天下拥戴,这就是最好的帝王。”
原 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 “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 “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曰: “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一)。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二)。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以爱孝易,以忘亲难; 忘亲(三)易,使亲忘我(三)难;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三)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三)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四),不足多也。故曰: 至贵,国爵并焉(五); 至富,国财并焉; 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六)。”
解 说
(一) “孝固不足以言之”: “言” 通 “谓”,下同。
(二)“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过”与“不及”相对为言。句在解答“谓至仁不孝,可乎?” 的疑问,“过”与“不及”是以 “至仁”与“孝” 相比。
(三)“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忘”舍弃之意。如“忘亲”就是舍弃亲的关系,不以亲来对待。如以亲来对待,其对待是有意的,舍弃了亲的关系,便无意了,归于自然。“忘亲”“忘天下”其忘在我,故易,相形之下,“使亲忘我” “使天下忘我”,其忘在人,故难。“至仁无亲”,只是达到忘亲的程度,而“孝”则当是“使天下忘我”,达到整个世界彼此相忘的程度,这是“至仁”难以达到的,所以“不及孝”。到此,无分仁孝,什么都谈不到了。所以说“至仁无亲”,因为世俗是把仁和亲联系在一起的,如“亲亲仁也”。但亲己之亲,便不亲人之亲,不亲人之亲,无以谓仁,故无亲方是至仁。
(四) “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 “役”拖累。
(五) “国爵并焉”: “国”表示最高最大。“并”通 “摒”。下同。
(六) “是以道不渝”: 语意不全,先辈指出句有脱漏。意义不明,不予译释。
语 译
宋国(商之后)的太宰荡向庄子问仁。庄子说:“虎狼就是仁。”〔太宰荡〕 说: “这是什么意思?” 庄子说: “它们父子 (应以母子来理解)相亲,怎么不是仁!”〔太宰荡〕说:“请问那至仁呢?”庄子说:“至仁便没有了亲的关系。”太宰说:“我听说,没有了亲的关系就失掉爱,失掉爱就是不孝。说至仁是不孝,可以吗?”庄子说:“话不是这么说,说到至仁,规格是很高的,孝自然不能和它相比。但不是说至仁超出孝,而是说至仁没有达到孝。譬如一个去南方的人到了郢(今湖北江陵),北望看不到了冥山 (河南信阳地界),这是为什么? 距离太远了。实在说,用恭敬体现孝容易,用爱体现孝就难; 用爱体现孝容易,用忘亲〔体现孝〕 就难; 忘亲容易,使亲忘掉我就难; 使亲忘掉我容易,把天下一起忘掉就难;把天下一起忘掉容易,使天下连我一同忘掉就难。抛弃尧、舜那样的德性而不去做,利益恩惠施及万代也没有感觉,哪里会喘着大气去讲什么仁孝呢! 像什么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都是自我卖力来糟踏自己德性的,值不得重视。实在说,最高贵的,须排斥那高官厚爵;最富有的,须排斥那抵国的资财;最大声望的,须排斥那显赫的荣誉。是以道不渝。”
原 文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一): “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二),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三)。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四)。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五),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六)。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以物为量(七)。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八),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 ‘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九),吾既不及,已夫!’ 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十),布挥而不曳,幽暗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十一)。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十二):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 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 卒之于惑,惑故愚; 愚故道,道可载而可与之俱也(十三)。”
解 说
(一)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 “北门成” 黄帝臣。
(二)“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张”设也。“洞庭”成疏以为非太湖之洞庭,是。黄帝活动的区域在黄河流域,不会到那里张乐。“洞庭之野”有二说: 一说“洞”洞开,“庭”户庭,“洞庭之野”就是宽敞的去处。一说是另一假托之地,也是知名之处。当以后说为是,张乐必在有名的地处。
(三)“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 以承上“奏之以人,征之以天”,前句为人,后句为天。又“建之以大清”所据本下有“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三十五字。学者均以是注文阑入,应予删除。当从。
(四)“文武伦经”:“伦经”先贤多以是“经纶”的倒装。“伦”通纶。不过“经纶”意在治国,这里在讲音乐,不相称合。连结上下文乃是“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文武伦经”当与“阴阳调和”相对,“伦经”意必与“调和”相近。“伦”实假为“轮”,“轮经”是轮番置换。“文武伦经” 以示文武相互更调。
(五) “流光其声”: “光”同“广”。
(六)“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常”与“一”相对为言。“常”为永恒,“一” 为短暂。下之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一”、“常”之用同。
(七) “涂郤守神,以物为量”: “郤”通隙,裂缝。“涂”堵塞。“神”神髓。“物”器物。“量”容器。“以物为量”有什么就装满什么。
(八)“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 “予”学者均以为“子”之误,是。当从。
(九)“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或以为这是承上文“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说的,因之也应是三句。这是对的。“目知穷乎所欲见”,欲见的是目不是知,所以“知”是多余的,应是另外一句话包含“知”字,也是对的。但说这句话只保留了一个“知”字,就不对了。“知” 与“穷乎”是连在一起的,读“智”。这三句话依次应是“知穷乎所欲□,目□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知穷乎”下脱“所欲□”三字。“目”下脱“□乎”二字。“穷”适于智而不适于目,故以与智相结为宜。其下缺字中的□,可酌定为“虑”,因为虑是智者的特点,且上文“虑之而不能知也” 已做了明示。“目”下的□,当为“芒”。本书《盗跖》: “目芒然无见”,“芒”与见是直接关联的。归结起来,这三句话是:“知穷乎所欲虑,目芒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
(十)“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混逐”无秩序地乱窜。“丛生”无秩序地成堆生长,都是一种无拘制的状态。“林”众也。“乐” 通烁,发光。“林乐” 大量一闪一闪地发光。“无形” 没有定形。
(十一)“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机”机能。“天机不张”天的机能还未放开,即万物尚未生成之时。“五官”或以为耳、目、鼻、口、心五种官能。但取以为释,难明其义。“官”实为职能,“五官”之所指,实为水、火、木、金、土。
(十二) “故有焱氏为之颂曰”: “有焱氏” 成疏谓为神农氏,备一说。
(十三) “道可载而可与之俱也”: 第二“可”衍。
语 译
北门成向黄帝问道: “帝王您在洞庭这地方演奏咸池的乐章,我开始听了胆战心惊,再听松弛懈怠,最后听了迷迷糊糊,飘忽不定,很不自在。” 黄帝说: “你就该是这样! 我的演奏以人为出发点,用天来征验,用礼义来表达,把清明境界作为基础。春夏秋冬交替应值,万物应时产生。一时盛一时衰,文武轮番运作。一时清一时浊,阴阳相互调和。把音律放宽放长,冬眠的虫类开始醒来了,我以雷霆来震动它们。最终没有结尾,开始没有引子。一时死,一时生,一时倒仆,一时奋起,恒久就没有尽头,短暂就急不可待。你所以就胆战心惊了。接着我又奏出阴阳的和谐,把日月的光明用来照耀。音律能短也能长,能柔也能刚,变化都是短暂的,不再保持原来的永恒。在峡谷就充满峡谷,在坑池就充满坑池。堵住漏洞,保住神髓,有什么就充满什么。音律宽大豪放,曲调高昂明快。从而鬼神保持幽隐,日月星辰循序运行。我在走不下去时便行停止,在停不住时便予放行。你想考虑一下却无从认识,想望一下却无从看到,想追求一下却无从赶及。带着失落感站在四面皆空的大道上,靠着枯槁的梧桐树唱着: ‘智力穷尽了啊所想要考虑的,眼睛迷茫了啊所想要看到的,力量短亏了啊所想要追求的。我已经做不到了,完了啊!’ 全身心充满空虚,以至萎靡不振。由于你萎靡不振,所以松弛懈怠。我又用极带动感的音律来演奏,用自然之命来协调,从而像无秩序的乱窜,无条理的成堆生长。大量的闪闪发光却没有实体,播散开去并不拖泥带水,隐约昏暗没有声息。动而不知何方去,停留在恍惚幽暗中,不知何处。有的是在死去,有的是在生存;有的已经结果,有的还在开花。分散流转,不再保持正常的音律。世间有所怀疑,就向圣人求教。其所以称为圣,就在于通晓道理而顺于本性。在天的机能还未放开之时,水、火、木、金、土五种职能都已齐备,这就是天的音乐。没有声音而心灵感悦。有焱氏这样颂扬说: ‘听不到它的声音,看不到它的形象,填满了天地,包裹了上下四方。’你想听进去但没人接纳,你就迷迷糊糊了。音乐这种事物,开始胆战心惊,胆战心惊就会疑神疑鬼;接着我又来了个松弛懈怠,松弛懈怠就要躲闪开去; 终场于迷迷糊糊,迷迷糊糊就痴呆了; 痴呆就进入大道,大道会带着你和它在一起的。”
原 文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一):“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二)!”颜渊曰:“何也?”师金曰: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三),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四),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五),是非其梦邪? 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 周鲁非舟车与? 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六),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七)。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八),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祖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九)。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惜乎! 而夫子其穷哉!”
解 说
(一) “颜渊问师金曰”: “师” 职位。“金” 人名。
(二) “而夫子其穷哉”: “而” 通尔。
(三) “盛以箧衍”: “衍” 旧以为“箪”之假,实不必然。据《说文》段注: “衍字水在中,在中者盛也。”亦盛物之具。
(四)“游居寝卧其下”:“游居”多以为是取刍狗盛以箧衍的人。其实不然,是对刍狗的安置,意为放在随便一个地方,不再上陈几案。
(五)“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 连同下之“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都是孔子的遭遇。“削”除也,“迹”足印,“削迹”被驱逐之后,不使再行入境。“商”是宋,宋为殷后,故名。“周”是卫,卫是周武王弟康叔封国。“穷于商周”是对上“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的结语。成疏以“周” 为东周,非是。
(六)“彼未知夫无方之传”:“传”或解为传布,或解为传车,可解为传 车。
(七)“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罪”多读如字,但桔槔为器物,不能得罪人。实为 “赘”之假,意为麻烦。
(八)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 “义”读“仪”。下同。
(九) “挈妻子而去走”: “去”为趋之假,疾行也。
语 译
孔子要西去卫国,颜渊向太师金问道:“你看先生这次出门会是怎样?”太师金说:“可惜呀! 你的老师行不通啊!” 颜渊说:“为什么?”太师金说:“祭神用的刍狗还没有摆上祭坛的时候,装在箱匣里,盖上彩绣的丝巾,主持祭祀的官员斋戒之后把它捧上祭坛。到祭祀完了以后,〔丢在道边〕过路的人踏着它的脑袋和脊背,打柴的人把它拣起烧了做饭也就是了。如果再把它拿来装在箱匣里,盖上彩绣的丝巾,随便放到一个地方,睡在它的旁边,他就是不做恶梦,也会几次被惊醒。现在你的老师也拿了先王用过的刍狗,聚集弟子把它安置一个地方而睡在一旁。所以在宋有伐树的事件,在卫国被赶出不准入境,在宋、卫两国碰了壁,这不就是恶梦吗? 被围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举火做饭,生与死已经靠得很近,这不就是惊醒吗? 走水路最好是用船,走陆路最好是用车,如果因为船能行于水路,便想把它推行在陆路上,一辈子也走不了多远(附注: ‘寻’ 八尺,‘常’ 六尺)。古和今不就是水与陆吗? 周和鲁不就是船与车吗? 想着要把周用于鲁,这就像把船推行在陆地一样。白费劲而没有效果,本身必然遭受祸害。他不了解没有固定方向的传车,才是顺应事物没有障碍的呢。而且你就没见过桔槔这种东西吗? 扯动它就低下去,放开它就又抬起来。它,是由人扯动的,不是来扯动人的,所以低下来也好,抬上去也好,都不会给人造成累赘。至如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等规范,着眼点不在于相同,而是着眼于治理得怎样。打个比方,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就像山楂、梨、橘、柚一样吧。它们的味道是不同的,但吃起来都那么顺口。礼仪法度等规范,是顺应形势变化的。假如把猴子抓来给穿上周公的服饰,它必然啃嚼撕扯,挣光了才算满意。要看到古和今的不同,就像猴子和周公的不同一样。有一个美人西施有心疼的毛病,住在家里时,病一发作,就要皱起双眉。当地一个丑女,见到觉得很美,回到家便也在所住的家中捂着胸口皱起双眉。当地的富人一见,把门关得紧紧的,不再出来; 贫寒的人一见,拉着妻子儿女赶快跑开。她只知道皱眉的美,但不知道美在哪里。可惜呀! 你的老师行不通啊!”
原 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 “未得也。”老子曰: “子恶乎求之哉?” 曰: “吾求之于度数(一),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 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三),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四)。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五)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六)。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 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七),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解 说
(一)“吾求之于度数”:“度”尺度,“数”成疏“算术也”。“度数”数量的计量,指自然现象。即寻求其规律。
(二) “外无正而不行”: “无正”费解,多以为“正”误,是。此句下有“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数语为之解说。由与之相对的“中无主而不止”,为之解说的是“由外人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来看,“正” 为“受” 之误。
(三) “先王之蘧庐也”: “蘧”音渠 (qu),“蘧庐”旅舍。
(四) “觏而多责”: “觏” 遇也。依以为释,句意难通。实字有误置,“多”应于“觏”上,“多觏”即多次接触。“而”通“则”。“责”责难,用为被动,即受责难。指名与仁义而言。
(五)“假道于仁,托宿于义”:“假道”意为借路,只是路过。“托宿”意为歇脚,只是暂停。都是一掠而过,非是常在。
(六) “立于不贷之圃”: 成疏: “不损己物,立于不贷之圃。” 又下文:“不贷,无出也。”郭注:“不贷者,不损己以为物也。”成疏:“不损己以益彼,故无所出。”把“不贷”看作人的行动。其实不然,“立于不贷之圃”的句法,和上“食于苟简之田”是一样的,“不贷”指的是圃。因为不贷,拿不出什么,故而无所出。
(七)“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 这是四对相反而又相成的现象。“谏”是对上,“教”是对下。
语 译
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还没有学到大道,于是南行到了沛地拜访老聃。老聃说:“你来了啊! 我听说你是北方有才能的人啊,你也得到大道了吗?” 孔子说: “没有得到。” 老子说: “你是怎么探求的呢?”〔孔子〕说:“我是从法则上着手的,经过五年也没有得到。”老子说: “你又怎么去探求呢?”〔孔子〕说:“我又着眼于阴阳,十二年了还是没有得到。” 老子说: “是这个样子,假如大道可以奉献,人们就没有不把它奉献给君上的; 假如大道可以往上送,人们就没有不把它送给父母的; 假如大道可以教告别人,人们就没有不把它教告兄弟的; 假如大道可以传送给人,人们就没有不把它传送子孙的。但是不能这样做,没有别的原因,内心没有留住的地方就不予停留; 外部没有接受的处所就不予前往。由内心传出的,外部不为接受,圣人便不传出: 由外部传入的,内心没有留住的地方,圣人便不予安顿。名,是公众的器物,不能取的太多; 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只能够暂时住一下而不能够常住。接触的次数多了就要受到责备。早年的至人,从仁那里走过,在义那里打尖歇息,遨游在逍遥的地界里 (附注: ‘游’ 下脱‘于’字),靠了打不了多少粮食的土地吃饭,站在拿不出什么给人的园子里。逍遥就是无为,随意就是简单的生活,不贷就是不往外拿什么。早年把它叫作采纳纯真的生活。把富有看成正当的就不能放弃利禄; 把显赫看成正当的就不会放弃声名; 爱好权位的就不会让他人掌握权力。得到手就诚惶诚恐,失掉它就忧伤哀叹。一点也不照照自己,看一下这样忙个不停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天所处罚的人。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种现象,是校正的手段,只有按照大变化行事不打折扣的人才能用好它们。所以说: 正,就是校正。心里不是这样想的人,天门是不会对他开放的。”
原 文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 “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肤,则通昔不寐矣(一)。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二),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四);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五),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 “予年运而往矣(六),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七),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八),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九)。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十一),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十二),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十三),何言哉! 余语汝: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十四),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十五)? 其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解 说
(一) “则通昔不寐矣”: “昔”通“夕”。
(二)“吾子亦放风而动”:“风”放也。“放风”同义为词,意为逃逸。在此指脱开仁义。
(三)“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天道》有相类之语“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注家多认为“杰”通“偈”,字亦当重而为“杰杰然”,是。当从。“建”当是“键”之假,《说文》“铉也”。以木贯鼎耳而举之。用以喻鼓,亦必有耳始可挎。鼓耳即环。因而“键鼓”就是挂有环的鼓。
(四) “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 “朴”本质。“辩”通变。
(五)“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居”表静止,“见”表活动。“声” 表有声,“默”表无声。这是两对表对立形态的词。
(六) “予年运而往矣”: “运”行也。“往”走过。表示年迈。
(七)“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或以“三王”应改为“三皇”以副习惯的称谓,且下文亦作“三皇”。实“王”、“皇”音通,“王”可读“皇”,不必改。
(八) “禹用力而汤用兵”: “用力”指治水。“用兵”指伐桀代夏。
(九) “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 “杀其杀”《庄子浅注》据《天道》“隆杀之服”认为应是“杀其服”,第二“杀”乃“服”之误。如此改动,于义为长,可从。杀与服形近,因以致误。
(十)“不至乎孩而始谁”:“孩”两三岁时。“始谁”开始分清是谁人。表示早慧。
(十一)“人有心而兵有顺”:过去对这句话少有疑问,但实有难解之处。“人有心” 固可解为人各有心。前未言兵,“兵有顺” 从何而来,与“人有心”又是什么关系?都难说明白。实则句有脱漏,应是“人有心,心有兵而兵有顺”在“人有心”与 “而兵有顺” 中间,脱落“心有兵”三字。
(十二)“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句难通。字有误倒。应为“而天下人自为种耳”,“而天下”移置于“人自为种”之上。意为,天下的人都自做自己的打算了。
(十三) “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 句难解。“其作”指儒墨之起。“伦”《广雅·释诂》“匹也”。“妇”或以为“归”之误,是。“女”即“汝”。意思是,儒墨初起,就有人同情,现在就是你了。
(十四) “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 “憯” 即 “惨”。“蛎”通厉。“厉虿”毒蝎也。“鲜规”旧说以为小兽。但“鲜规之兽”与“蛎虿之尾”并列,同谓为憯,无论如何,小兽也难比毒蝎之尾,故非是。实则“鲜”鱼也。《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即其义。又生肉也叫鲜,泛称是,也就是鱼肉之类的肉食。“规”为“窥”之假。“鲜规”意为窥鲜,就是发现猎物进行捕捉。捕捉猎物的兽是凶狠的,所以谓之憯。
(十五) “不可耻乎”: 句通意明,就古汉语的习惯言,语气则未足。“可”实为“亦”之误。句为“不亦耻乎?”或以“不”下脱“亦”字。句为“不亦可耻乎?”依习惯反觉累赘,以 “可” 为误字为是。
语 译
孔子拜见老聃,大讲仁义。老聃说:“簸糠眯了眼,天地和方向就都分不清了; 蚊子虻虫叮了皮肤,整夜就睡不安了。仁义是残酷的,扰乱了我的心,毒害太大了。先生让天下不要丢失它的本色,先生也逃离开来进行活动,归结到品性上来吧! 又何必费气费力地像个挎着大鼓上的环子寻找失落的孩子呢! 天鹅不是每天都来洗澡才白,乌鸦不是每天都来熏黑才黑。黑白的本色,不能够改变; 名声赞誉的评价,不能够加大。水泉干涸了,鱼都被抛到旱地上,相互把湿气嘘给对方,吐口水在对方身上使它得以湿润,总不如在江湖里互不相顾。”
孔子拜见老聃回来,三天都没有说话。弟子们问道:“老师见过老聃。也有什么教诲的吗?”孔子说:“我是这样地见到了龙。龙,聚在一起成为实体,分散开来便成文采,驾乘云气而生活在阴阳之中。我 〔惊得〕张大嘴巴不能合拢,我又怎么能教诲老聃呢?”子贡说:“那么说,人真的就像死人一样呆着却像龙一样活跃,声音大得像雷却静默得像沉入水底,行动像天地那样的吗? 赐我是不是可以见识见识呢?”于是就以孔子的名义往拜老聃。老聃就在堂屋里蹲坐着接见了他,轻声地说:“我年岁够大了,你怎样来教导我呢?” 子贡说: “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并不相同,享受盛名却是一样的,可先生您偏偏说他们不是圣人,是怎么回事?”老聃说:“年轻人向前一点! 你怎么说是不同呢?”〔子贡〕答道: “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禹用力治水,汤用兵伐夏,周文王顺从纣王不敢违抗,武王违反纣王不肯顺从,所以说是不同的。”老聃说:“年轻人向前一点。我跟你说说三皇五帝的治理天下。黄帝治理天下,让民心齐一,民间有死了双亲而不哭的,人们并不加责难;尧治理天下,让民心亲和,民间有双亲死了不为服丧的,人们并不加责难; 舜治理天下,让民心奋进,民间妇人怀胎十月产子,婴儿五个月就学着说话了,不到两三岁便分清人是哪个,人开始有夭折的了; 禹治理天下,弄得民心大变,人各有心,心存敌意,战斗成了平常事,不顺从自己的杀了白杀,天下之中人人自做打算了。因此天下震惊,儒、墨乘机而起,在他们开始出现的时候,便有了同情的人,现在就轮到你了,还有什么说的! 我跟你说,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义是治理,其实是最大的扰乱。三皇 〔五帝〕的智慧,往上遮蔽了日月的光明,往下闭塞了山川的灵气,中间破坏了四时的运行。那种智能比起毒蝎的尾巴、正在捕捉猎物的兽类还要凶狠。不能保持本性的人,还自己觉得是圣人,不也太可耻了吗? 真真的无耻呢!” 子贡听后脚像没处放似的站立不稳。
原 文
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一),以奸者七十二君(二),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三)。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今子之所言, 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 而迹岂履哉! 夫白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四);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五),安能化人!”老子曰: “可,丘得之矣!”
解 说
(一) “孰知其故矣”: “孰”通“熟”。
(二) “以奸者七十二君”: “奸”音干 (gan),求进。“七十二君”孔子周游列国,所见不过数君,决无七十二之数。或有舛误,或是夸大其词。事本假托,不必求实,因不予改动。
(三) “一君无所钩用”: “钩”取取义,虽亦可通,但嫌生僻。疑为“钓”之误,通 “调”,“调用”选用之意。
(四) “眸子不运而风化”: “运” 动也。“风” 交合。“化”育也。
(五)“夫丘不与化为人”:字有误倒,应为“夫丘不与人为化”,“化”与“人”互易。意思是,没有和人共同感悟,正好与下“安能化人” 相接。
语 译
孔子对老聃说:“孔丘我钻研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己觉得时间够长了,它们的精神已经吃透了。用来游说了七十二个国君,讲述先王的治道,并阐明周公、召公的事迹,就没有一个国君对其进行采用。真厉害呀! 人怎么就这么难以说服,道理怎么这么难说通呢!” 老子说: “万幸啊,你没有遇到要治理国家的国君啊。提起六经,是先王陈旧的脚印啊,哪里还是原来的鞋样儿呢!像你所说的,也像脚印一样。脚印,是鞋踩出来的,脚印哪里会是鞋呢! 白这种鸟, 〔雌雄〕彼此对看, 眼珠动也不动就交合感育; 一些昆虫,雄虫在上风叫,雌虫下风应和,就交合感育。同类之物自有雌雄,所以能交合感育。本性是不能改的,原生的命是不能变的,时光是不能停留的,大道是不能壅塞的。假如与大道相合,做什么都没个不行; 要违反了大道,就没有做得通的。”孔子三个月没有露面,后又来拜见老聃说:“我明白了。乌鸦喜鹊生卵孵化,鱼用唾液涂,细腰蜂以虫化。生了弟弟,哥哥怕父母宠爱弟弟就啼哭。已有很长时间了,孔丘我不跟人一同感悟,又怎么能感悟人!”老子说: “对,你算明白了。”
-
《庄子·列御寇》解说和语译
[2018-11-25]
-
《庄子·渔父》解说和语译
[2018-11-25]
-
《庄子·说剑》解说和语译
[2018-11-25]
-
《庄子·盗跖》解说和语译
[2018-11-25]
-
《庄子·让王》解说和语译
[201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