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人
八十过头健似仙,考官核册却相悬。于今慎重耆英选,悔煞当年学少年。
“核册”,查对学籍登记册; “相悬”,不一致; “耆 (qi)英选”,从老人中选人才。全诗说某人实际年龄已过八十,但从科举考试的登记簿上看,却相差很多,而是很年轻,这是因当年为早日成名而瞒了岁数。而今朝廷特别重视老年人,该人却因瞒了岁数不能接受皇恩,实在让他后悔死了。
喻文鏊《考田诗话》记云:“乾隆间,上轸念寒畯,命各省乡试老生年过八十以上三场完竣者,奏赐举人,一体会试;会试举人年八十以上,赐检讨; 九十以上,赐司业等衔。此唐宋之特奏名欤! 然夤缘冒滥,宰易学籍,增加年甲,宋固有之,今亦不免。湖北督学某公烛其弊,将各县老生年岁,据实书以榜,遂不敢冒。竟有入学时减年注籍以为荣者,虽年已及格,而学籍悬殊,不敢窜易,空叹向隅。时有嘲之者云云。”
康熙、乾隆均享高寿,晚年对老年人均有特殊礼遇,宫中前后开过三次敬老宴,便为前代所无。这里讲的是对年八十以上的秀才给予特殊优待,准其一律为举人,而且别有赏赐,如八十以上赐检讨衔,九十以上赐司业衔等。有些当年为表示自己少年得意而隐瞒岁数的人,虽实际年龄已过八十,却因学籍注册年龄相差悬殊而不得恩赏,受到时人的嘲弄。八十高龄犹沉湎于科举考试,本身已很可怜;对老人的恩赏却因自己的瞒岁数而丢弃,更显可怜。但推究起来,汲汲于名利追求,于自身人格是个缺陷,难怪时人要嘲讽他了。
先秦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某人幼年学文,而当时习尚重武;待他改学武时,社会又开始重文。他年轻时,社会上尊重老人;他年老时,社会上又推重青年。他一直追随时尚,结果始终未找到自身的价值。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人的一生应有定力,不能完全追随时尚,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有努力充实自己,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如果一心追逐时尚,没有过人的本领,很可能被时尚抛弃。本诗的讽刺对象,年轻时为求得少年高第的声名,隐瞒了岁数,却因无相应才能蹉跎了岁月,晚年本可获朝廷恩赏,却又因隐瞒岁数而无法得到,这双层的失落,与当事人自身的私欲有关。如果他实事求是的话,至少还有得赏的可能性,也不必冒隐瞒岁数的耻名了,心理也能更踏实些。从客观讲,该人实有可悯之处;从主观说,却也应负个人之咎。当然,从根本上说,这要怪科举制度不合理,以至引逗得八十以上的老人还要白首入场屋,为一点名利孜孜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