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闰章·过湖北山家

2019-05-14 可可诗词网-古代诗歌精选 https://www.kekeshici.com

施闰章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命儿孙。去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施闰章是清代前期与宋琬齐名的诗人,尤其是他的五言近体,深受王士禛的赞赏,以为有“风人之致,其结构之妙,如天衣无缝。”(见《池北偶谈》)并作摘句图,以为学习式。诗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山东学政迁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康熙六年(1667年)秋,廷议裁诸道,诗人也在被裁缺之列。次年春,诗人出溧水,东游吴越。此诗大约写在“夜访苔溪月,春茶顾渚山”(见《赠吴园次湖州》)的浙西地区。全诗通过路经“湖北山家”的所见所闻的描写,抒发了归隐之情。可以说,这是一篇诗体《桃花源记》。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首联紧扣题目中的“过”字,写诗人来到山村。上句写路途奔波的情景。“回”是蜿蜒曲折之意,“临”是指道路高临湖岸。一“回”一“临”,突出路途难行。下句写见到的“山泉”,只见老树横柯,绿荫罩舍,一派古朴、幽静的环境。其中的“出”字,更逗人遐思,充满诗情画趣。开头平易自然,叙述简洁,对展开全诗,是个极好的导入。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次联是写景。这是诗人进村时的纵目顾盼:远景近色,一览无余。上句写的是远景,只见山沟纵横,山水在各溪涧奔流。“合”是汇合之意,用此一字,不仅使“野水”和“诸涧”联成一体,境界非常开阔,而且化视觉为听觉,我们仿佛可听到淙淙的流水声。下句写的近景:只见桃花盛开,泛红吐霞,整个山村都掩映在桃花林中,景色十分浓丽。“成”有掩映,笼罩之意,“一”当作整个、全部理解。上下两句诗,短短十个字,上句作底色,下句为主景,远近结合,浓淡各宜,有静有动,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春意盎然的山村春色图,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一联写得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

如果说第二联写的是山家的自然美,那末第三联写的就是山家的风俗美、人情美。“呼鸡过篱栅,行酒命儿孙。”上句写天晚了,农妇在呼鸡归舍;下句写吃饭时,儿孙向老人敬酒。和平安宁的环境、幸福欢快的生活、淳朴古老的民风,由此可见一斑。这里,诗人没有铺张的描写,也不用修辞的手段,只是直陈其事,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呼鸡”“行酒”,似乎信乎拈来,毫不雕饰,却对偶工整,情与境会,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一种人情美,朴素美。

诗人离开肮脏污浊的官场环境,摆脱互相倾轧的人际关系,在这远离尘嚣的偏僻山村看到如此优美宁静的山村风光和幸福淳朴的山民生活,贬官的屈辱消除了,思绪伸展了,感情升华了。“去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最后一联以抒情作结,明确地写出自己归隐的志趣和决心。上句可见诗人的思索过程和坚决态度,一个“矣”字可谓神态毕现;下句写出山家的门正对着山峰,说明这里正是远离尘嚣的避世之地。借景言情,情在景外。

诗人曾言自己作诗如构屋作室,“瓴甓木石,一一须就平地筑起。”(见《渔洋诗话》)此诗紧扣一个“过”字,采用移步换形,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平实自然,承转分明,章法严谨,层次井然。全诗写的是眼前景,用的是口头语,风格恬淡,感情醇厚,仿佛如高手抚琴林中,在柔指淡音中款款奏出自己的归隐心曲。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