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神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历代诗词精品 https://www.kekeshici.com

        

刘禹锡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一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湘水与潇水在湖南零陵(永州)合流,称为潇湘。“潇湘神”即传说中的唐尧二女,娥皇与女英,为虞舜的二妃。“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史记·五帝本纪》)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没于湘水之渚,成为湘水之神。这段神话传说,从屈原以来,就是诗人词客歌咏的题材。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贬朗州司马,地在沅湘间,有感于屈原学习民歌作《九歌》之事,写作了《竹枝词》及此调。这两首词都紧扣二妃的传说落笔,颇得骚人遗意。
        “湘水流,湘水流”叠句唱叹,联系二妃的传说,使人感到那不断地流淌的不只是江水,“是侬泪成许”耶?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其中有以娥皇、女英名峰者。古人总是把她们的故事与秋天连在一起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大约这与秋天象征着离别衰落有关。词人强调“至今秋”,也就赋予这个古老的故事以永久的魅力。二妃是追舜没于水滨而不返的。所以作为湘水之神的形象,也是游踪不定的魂灵。郭沫若的《湘累》中就写到她们追寻舜帝之苦:“我们为了他——泪珠儿都流尽了,我们为了他——寸心儿早破碎了。层层锁着的九嶷山上的白云哟!微微波着的洞庭湖中的流水哟!你们知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的所在哟?”白云和流水是不能回答问题的,而二妃的魂游也没有定在。刘禹锡词中恰好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回答不了,而只好露中发愁。
        第二首与前一首在词意上是连续的。它一开始就用上了更富于诗意的民间传说。晋张华《博物志》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太平御览》卷九六二引《述异记》则云:“舜南巡不返,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赶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可知斑竹上的泪痕,仍是湘妃哭舜的相思泪痕。所以此词一开始就咏叹道:“斑竹枝,斑竹枝,竹痕点点寄相思。”以下又联想到另一个传说,据说湘灵还善于鼓瑟,那瑟声竟不胜清怨,特别是在月夜,能使大雁为之不飞。(钱起《归雁》))《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之句,唐时有《湘灵鼓瑟》的省试题目。可见此说源远流长。因此词末二句写道:“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这境界,使人想起温庭筠后来写的《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月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可谓清绝怨绝。
        两首词由于融入了民间传说,意境优美,情调缠绵,自称绝唱。但问题在于此诗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么?知人论世,恐不尽然。刘禹锡当时贬在湘南,有如屈原的被放,心情是并不平静的,他有感于舜与湘妃的传说,亦非偶然。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即称之“虞舜”。而从屈原以来,就形成了夫妇关系喻君臣的比兴传统。因此,说《潇湘神》在歌咏舜及二妃的传说时,隐托着词人对政治清明的太宗时代的怀念,及对中唐现实的殷忧,当不是无根之辞吧?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