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
杜甫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巳,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衾禂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意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竞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此诗亦作于至德二载(757)九月,完整叙述由凤翔(今属陕西)行在抵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家中情事及对时局的看法,是一篇精心结撰的大制作,当作于《羌村》诗后。因鄜州在凤翔的东北,故题《北征》。按《元和郡县图志》全程约七百里,途经崖谷出没之黄土高原,行期在十天左右。《北征》从命题到手法都是学纪行之赋的,前此就有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潘岳《西征赋》,本篇在命名上参考了《北征赋》,而在首纪岁时、后叙行程则效仿《东征赋》、《西征赋》,起句即以皇帝年号开始,其声正大,以示郑重,又若史笔然。
全诗分四大段。从“皇帝二载秋”到“忧虞何时毕”二十句,写辞阙上路。开头四句说明启程之日是在至德二载闰八月初一,目的是探家。因为一年多不知家中究竟,所以用了“苍茫”二字,既是长路漫漫的感觉,又是身处危急存亡之秋,对前途渺茫莫测的心情。进而说明在国事艰虞,朝野上下一片忙碌的时候,皇帝特许他回家探亲,使他深感不安。其实他知道皇帝这样作等于把他视为多馀的人,心中也就更为不安。“拜辞诣阙下”八句,一方面,叙述他诣阙辞君时久久没有出来,这其间当然有一些内容,包括皇帝的谈话和他的谢恩,似不便直接写出来,所以用了一种吞吐的语言简单陈述,其潜台词耐人寻味——“虽乏谏诤姿”二句似含自责疏救房馆时态度不好的意味,又有自我辩解其善良动机之意。“君诚中兴主”二句也是半截话,杜甫诣阙应有对国事的谏议,但诗只笼统说,安史叛贼还在肆虐,小臣心头也很痛切着急啊。“臣甫”的字样,正是仿自奏议。总之,杜甫辞君这一席陈辞想必慷慨激昂,以至于走行殿时还在挥泪,上路之后还神情恍惚。
从“靡靡逾阡陌”到“残害为异物”三十六句,写途中闻见。杜甫离凤翔经麟游、邠州、宜君到鄜州,在黄土高原上走了十天半月。虽说这一带当时已掌握在官军手里,但一路上遇到不少伤兵、难民,呻吟流血,战争的创伤宛然在目。——这当是当年四、五月郭子仪部从河东(今山西)奉调凤翔途中,在三原、咸阳到武功的北面与安史叛军李归仁等部交战所留下的伤残后果。跳到本段之末,将到鄜州时“夜深经战场,残月照白骨”云云,则可能是去年(756)十二月郭子仪部与回纥联军大败同罗叛胡于榆林河等处,时斩首三万,所留下的尸骨。“潼关百万师”四句,则是见到战场白骨而想起去年六、七月潼关失守后关中人民所蒙受的那场巨大灾难,杜甫疑心这些白骨中即有他们的尸骨。(以上用廖仲安说)本段写途中见闻就这样以战争惨象始,以战争惨象终。然而,中间却有大段文字写邠州以北的高山深谷的自然景物:“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看到这些自然景物,简直感觉不到战争的存在,——大山深谷中的这种景象,与现实社会景象间的反差太大,使诗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那个世外桃源,相比于桃源中人,自己的处境与身事简直糟透了。前人说此节文字“当奔走愁绝时偏有此闲人清眼,看景入微”(钟惺),其实不是什么“闲人清眼”,而是离乱人的情怀。“坡陀望鄜畴”四句写杜甫望到鄜州时的喜悦心情,此时诗人心急步急,仆人则心宽步宽,两下就拉开了距离,到水边低地回望仆人,他还在树顶的山道上呢。景如画出,而“犹”字写出心急。“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写夜深经战场之所见恐怖景象,加上磷火白骨,实令人发指。前五字全用平声,后五字全用仄声,音情异常。
从“况我堕胡尘”到“生理焉得说”又三十六句,写还家情事。与《羌村三首》在叙事上互有详略,可以参看。杜甫虽然与家人分别只一年多,但这是兵荒马乱、九死一生的一年。自陷贼中,诗人的头发都花白了;在长安他曾想象妻子是“玉臂”、“云鬟”,而回来看到妻子却穿着打满补丁的衣裳。接着是抱头痛哭,是喜极而悲、痛定思痛。“平生所娇儿”四句,写幼子宗武生来肤色较白,现在不免有点苍白,在杜甫想象中他是“未解忆长安”的,殊不知见面发现他有点懂事,见大人痛哭,也偷偷掉泪,而且背着墙壁,企图掩饰;看着他那双没穿袜子、满是垢腻的脚,诗人不禁感到心疼。再看他的两个姐姐,穿的衣服是拆补拼凑而成,才勉强遮得住膝盖;所拼布料原有的绣花图案——天吴(虎面人身的水神)和紫凤弄得上下颠倒了个儿,叫为父的看了不知笑好,还是哭好。经过十天半月的旅途风寒,杜甫回家就大患其流感,又吐又泻,一躺几天。然而他毕竟带了一些钱帛和日常生活用品回来,全家人可以稍稍改善改善生活,妻也好好打扮起来。“瘦妻面复光”反用了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非无膏沐,谁适为容”诗意,但不露痕迹,还巧妙地借女儿学母效颦、自作聪明地拿把梳子梳头、搽胭抹粉画眉,总之大人做什么她做什么,来衬托妻的梳妆活动。“痴女”犹言傻丫头,是一种很慈祥、很怜爱的说法。女儿学母画妆之际,男孩则爬上父亲膝上挽须问事,父亲也任其放肆,不忍制止。这段写儿女情态的笔墨,学习了孔融《杂诗》、左思《娇女诗》的写法,但作为一段插曲,置于万方多难的时代画卷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家子经历死生磨难后所得的一点重逢的喜悦,同时反映了人民共同的对于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从“至尊尚蒙尘”到篇末四十八句为第四段,是议论时事。表现出诗人到家后对国事的关注和忧念。先叙当时平叛借兵回纥事。回纥兵服色尚白,远看如同霜雪(《留花门》)“连云屯左辅,百里见霜雪”),所以用“阴风”、“惨淡”形容其来势。回纥即今维吾尔族,当时肃宗接受郭子仪建议向回纥借兵,回纥王子叶护领兵五千、战马一万来协同作战,肃宗对此寄予厚望,所以当时朝臣对此虽有顾忌,但又不能畅所欲言。杜甫肯定回纥兵的善战,但亦不主张依赖回纥。所以接着指出平叛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强调应把官军作为平叛主力,应在反攻中将后备的精锐部队全部开赴前线,在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后,就应开青徐(山东及苏北)、略恒碣(河北),直捣范阳,这和当时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名相李泌所见略同。惜乎肃宗未予重视,导致后来北方藩镇割据。然后以史笔肯定陈玄礼促使玄宗在马嵬处置杨氏兄妹一事,但将玄宗说得比夏桀、商纣、周幽王好一点(按“不闻夏殷衰”二句为互文,宣、光指肃宗),那贬斥也就可观。如鲁迅所说:“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法外,倒说有许多坏事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女人未必多说谎》)。大同殿是长安兴庆宫勤政楼北门内的宫殿,白兽闼是西内太极宫的北门即白虎门,杜甫陷贼中是亲眼看到过这些宫殿的凄凉景象的,也深知长安人民盼銮舆重返的殷切希望,所以深信靠着人民的拥护和祖先神灵的保佑,太宗开创的大唐基业,一定能得到中兴。全诗以皇帝始,以皇帝终,首尾呼应,笔力庄重而结构极为圆紧。
《北征》是杜甫五古的扛鼎力作,与《咏怀五百字》前后辉映。所不同者,《咏怀五百字》是忧乱于未乱之先,表现了老杜敏锐的政治预见;《北征》是思治于既乱之后,表现了老杜政治识见。一以贯之的,是诗中忧国忧民的火热心肠。两诗均以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交织进行,最能体现杜诗“善陈时事”的特色,前人谓为“穷极笔力,如太史公传记,固古今绝唱”。(《石林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