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历代诗词精品 https://www.kekeshici.com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孤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作《洗兵马》不久,由于九节度使未置统帅,而以宦官监军,使邺城久不下,上下懈怠。适逢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率军救应,三月初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当日风沙极大,六十万官军步骑骤溃,朔方军退至河阳(今河南孟县),断河桥以保洛阳。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杜甫也赶紧离开洛阳回华州任所。
        为补充兵员,唐王朝在河南府都畿道实行了战时紧急征兵,征兵的对象大大放宽,甚于到了不分老幼和性别的程度,而负责征集任务的官吏为此忙得不可开交。杜甫一路上都看到吏们的活动,及民间到处都演出着的生离死别的活剧,忍不住将这一路的亲身闻见写成了一组具有报告文学性质的作品,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统称“三吏”、“三别”,以吏、别为名,岂偶然哉。“三吏”客观叙事夹带问答,“三别”以代言体纪征行者言辞,六诗相互联系,浑然一体,而又各叙一事,独立成篇。
        新安西邻洛阳,是杜甫经过的第一站,《新安吏》也是组诗第一篇,六诗的总领。
        诗分三段。前八句叙点兵之事,出以诗人和新安吏的问答。“县小更无丁”一句为诗人问话,这五字中包含有丰富的潜台词:首先是看到新兵年纪尚小,是些未成年人、然后想到新安县小,也许征集不到足够的兵员,不得不尔;继而又感到怀疑,虽说是小县,难道真个就没有成年男子吗,这个残酷的事实简直叫人不敢置信。几层意思,可谓千回百折,包含对县情的理解,对差吏工作的体谅,更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府帖(军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是吏的回答,这里也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昨发军帖,今即征兵,可见期限之紧急;二是成年男子确已征完,征集中男有文件依据;三是表明吏的态度,是照章办事。于是诗人不禁脱口又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洛阳)?”这话有两重涵义:一是承认吏的无可非议,二是耽心这些发育不良的孩子们能否担当起保卫东都的重任。按唐制或以十六岁为中男、或以十八岁为中男,但这些孩子成长的年代不幸遭遇战争,就显得发育不良,个头矮小。诗人在这里的耽心不仅是冲着这娃娃兵,也是冲着战局、忧念国事的。
        “肥男有母送”等八句写送别之苦,这些中男,比较健壮的还有母亲相送,——父亲呢?还用问吗,父亲显然早已从军了。而瘦小一点的连母亲也没有格外显得孤苦伶仃。由此可见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征兵也已到了不分贫富的关头了。明人王嗣窅说:“就短小中分出肥瘦、有母无母、有送无送,此必真景,而描写到此何等细心。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送者哭,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略)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以下像是补叙杜甫劝慰中男及送行人的话,又像是诗人心中想到的话。他说,快别哭坏了身体,快把泪水擦干,本来情形就很糟了,哭伤了身子岂不更加坏事。“天地终无情”语极耐味,其实与天地何干,只是战争无情,军帖无情,至于叛匪、又岂止无情而已!
        不少论者总说当时兵役不合情理,说杜甫对征兵的态度有矛盾。其实任何卫国性质的战争打下去,其兵役都有强制性、机动性,都是以牺牲个人以保全国家为前提的,都是无情的,但未必不合理。也许不合理的不是兵役,而是战争本身——在战争已经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的时候,为了消灭战争,人们只能加入战争,成为阻止它的一个小小齿轮。杜甫是深深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痛恨战争和叛匪,同情无辜的人民,却并不反对兵役。这种态度也是彻底的现实主义的,不存在什么矛盾。
        最后十二句补说点兵之由,并对新兵寄予良好祝愿。“我军取相州”四句写相州兵败,乃是这次征兵的原因。“归军”本是溃军,措辞避免了贬义。“就粮近故垒”四句写河阳防线的情况,说军中粮草不乏,新兵将在洛阳进行军训,驻扎在黄河边上,挖掘战壕和牧马的劳役都不算重,估计中男们还是可以逐渐适应。“况乃王师顺”四句说王师平叛是名正而言顺的,而郭子仪又是个会带兵的人,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差可引为安慰的了。这里讲的既是实情,也包含诗人的一种祝愿。
        包括本篇在内的“三吏”、“三别”,从纯诗的角度而言都未免质木无文,不那么有诗意。然而最值得重视的是这批诗具有纪实性、新闻性和典型性,是不折不扣的报告文学,诗体的报告文学。这正是杜甫的一个创举,无怪前人目之为“诗史”。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