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无法详知沈子福其人的情况,但因为王维的这首诗,这个名字仍使今日读者感到十分亲切。“江东”在唐时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一带,沈先生到那边做什么?不知道,也不必知道。重要的是送行双方在临别之际彼此的眷念情绪,通过王维的丹青妙手,被表现得何等意味深长。
王维是南宗山水画的开派大师,其《画论》云:“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晚景则山含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对照他的画论,读此诗前二句,不是俨然摩诘之画么?“杨柳渡头行客稀”,杨柳的茂密与行人的稀疏形成对比。不让笔下的行人喧宾夺主,破坏渡口的清寥环境,同时也通过这清寥优美的境界,约略展示了一点临别的惆怅。“罟师”本义为渔人,此借指船夫。这样措辞能体现田园山水诗特有的牧歌情调。只说“罟师荡桨”,沈子福呢?自在舟中,自在不言之中。他将往何方?——“向临圻”。关于“临圻”,有两说。一以为“临”即临近,“圻”乃河岸,“这里用来指江东近岸之地。”(陈贻焮)一以为“据诗意,当是地名,今址不详,也可能是临沂之误。临沂,晋侨置县,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北三十里,与题‘归江东’合。”(沈祖棻)后说近是。
后两句承上抒情,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唯有相思”“送君归”七字,意言渡口行客本少,只有自己满怀别情相送沈君。似乎只是陈述了一下事实,然而‘唯有”这一限制性辞语的运用,就强调和突出了相思别离的情绪。另一层即中间嵌用的一个比喻即“似春色”“江南江北”七字。将相思比作春色,无穷无尽,相随东去“诗人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思维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取来作比,而景与情合,即情寓景,妙造自然,毫无刻画的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而且将惜别时的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遂使人真觉相思之情,充塞天地,可谓工于用喻,善于言情。”(沈祖棻)诗人的“即情寓景,妙造自然”又正是得江山之助,得自然之助。末句“江南江北”的句中重叠排比,形成“无边春色来天地”的阔大气象,与“唯有”暗暗构成对照,又显得沈子福此行颇不寂寞了,赋予此诗以开朗乐观的情调。
此诗虽然颇寓妙思,但行文自然朴素,有大巧若拙之感,妙在浑成。宋人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云:“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题目既相类,拟人手法也与此诗相同,可以说是从此诗翻出新意的然而措辞用意的尖新工巧,又与此诗大异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