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作于江宁丞任上,诗人的好友辛渐正要北上洛阳。唐人惯例,亲朋好友离别,送者往往陪送一天路程,在客舍小住一宿,第二天早上正式分手。王昌龄这次就从江宁送辛渐到润州(郡名丹阳,今镇江),辛将由运河取道北上。润州西北城楼叫芙蓉楼,当日饯宴就设在楼上。
润州地处楚尾吴头,在大江南岸,北面有北固山、金山等。前两句的表层意义是雨夜行船送客到润州,已临吴地;第二天早上客即离去,只留下孤独的楚山。“夜入吴”的本来是人,但紧接“寒雨连江”为言,似乎这无边烟雨也是从江宁追到润州来的,对于别情是重重的一笔烘托。“楚山孤”则更多地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这“孤”主要是心理上的感觉。
一般地讲,好友的突然离去,总会使人产生孤单的感觉;特殊地讲,一个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正直的人,在心理上更需要亲友的理解和支持。辛渐的离去,自然会使王昌龄感到特别失落。所以这个“孤”字分量很沉,它直接逼出以下的表白。
王昌龄是京兆人,在洛阳亦有亲友,因为辛渐今番前往洛阳即王昌龄当然会有所嘱托。给远方友人一般地捎个口信,只要“平安”二字就行。而王昌龄的口信却特别:“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细味这句话,不是问候性,而是表白性的;而且还加上了“如相间”三字,这就耐人玩味了。这两句诗通常被解释作“言已不牵于宦情”(沈德潜),分明是受鲍照“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的暗示太深,对王昌龄有点不关痛痒;更普遍的是被引用着表友谊之纯洁,不是诗的本意。须知王昌龄当时是贬在江宁,为官方舆论所不容,而他又是一个名气很大的诗人,这无疑更助长了某些流言蜚语的传播。所以辛渐此去洛阳,王昌龄首先想到亲友们一定会向辛渐打听关于他的情况,——关于事情的真相,关于他本人对此的态度。所以诗人王昌龄想到了这么一句话。“玉壶”一辞出自鲍诗,“冰心”一辞见于《宋书》陆徽语(“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两个美好的意象迭加在一起,成了一个清心玉映、高洁狷介之士化身。形象地表明诗人的清白,没有可以愧对亲友之处,和他不为贬谪迫害打击所动的态度。美的语言也昭示着美的心灵,王昌龄正是以这首诗,不但得到辛渐的理解,洛阳亲友的理解,也得到千古读者的理解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