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欲居南村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
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本篇作于义熙六年(410)。前年六月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诗即为此而作。其一写移居求友的初衷和移居后与友朋过从谈论的快乐。
前四句写夙愿。古代迷信,移居选宅须看风水,宅地吉利才能移居。然古谚也有“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即重视邻里之善恶,甚于宅地的吉凶,诗人用其意,表明移居南村的愿望与求友有关。“素心人”指心地善良或自甘淡泊的人,旧说指殷景仁、颜延之等人。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个人无力拨乱反正,故归隐田园,择邻卜居,正表明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中四句写移居。愿望早就有,现在才实现(“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最大的要求满足了,别的都好说,诗以退步的口气说:“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对居住条件不予苟求,是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所持的态度,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如孔子打算到东夷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刘禹锡因而作为《陋室铭》,其间陶渊明更在诗文中屡屡表示出同样的情操,此即一例。“何必”二字。对世俗普遍的势利追求大不以为然。
末四句写得所。义熙七年(411)所作《与殷晋安别》云:“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殷景仁(曾为晋安南府长史掾,当时隐居浔阳,后来作了刘裕的参军)当时系诗人过从较密的朋友之一。陶渊明是性极随和的人,他归田后的交往既有田父野老,彼此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也有读书人,大家见面即以侃为乐,说古道今,气氛热烈;谈诗论文,兴复不浅——本来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亦无不可,然而何如同好之间交流心得,互相启发之有收获,有乐趣呢。这里再一次表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他不是求甚解的考据家流,而是主张会心的赏析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约而言之即赏奇析疑,即赏析。陶渊明可以说是赏析派的祖师。
诗人创作《移居》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中年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那一分生活,对于陶渊明来说,那就是享受自然、友情和艺文,从中找到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移居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事件,但由于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彻悟,所以读来句句有不平常的意思,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