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019-06-13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作品精讲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霑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的一首送别诗。“杜少府”,名不详。他从长安外放蜀地为县尉。少府,当时唐人对县尉之通称。县令,曰明府;县尉,曰少府。“之任”,即赴任。“蜀川”,一作蜀州,犹言蜀地。原集为“蜀川”,今中学教材,改为“蜀州”,尚须酙酌。因为,蜀州的设置,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这时王勃已死后十年。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是在“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可见,当以“蜀川”为是。


        * * * *


        全诗以辽阔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既点明了地区,也隐含山川遥隔之意。
        首联就用了一个“地名对”,既壮阔又工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上句写长安城垣宫阙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辅,扶持、拱卫。三秦,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今陕西一带,是古秦地,项羽灭秦后,分其地为雍、塞、翟三部分,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称“三秦”。这里要注意,诗的词序是倒转的。此句言明送别之处。
        下句的风烟,是指风尘烟雾。五津,指当时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律、江南津,合称“五津”(据《华阳国志》)。这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风烟所蔽,当然是见不到的。但在“风烟”与“蜀川”之间用上一个“望”字,又把遥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了起来。实际望不见,偏偏又要“望”。此处微露伤别之意。
        颔联,写出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联不用“工对”,而用“散调”,以收情文跌宕之效。上句是承首联续写惜别之感,但欲吐还吞,即是说“跟你离别的意绪呵! ……”是什么意绪?没有点明。马上改口,点明“同是宦游人”,以作宽慰。这是说,我们两人同样远离故乡,宦游他地;这次离别是“客中之别”,是千百次中的一次,又何必太伤感呢?
        颈联,奇峰骤起,别开境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意思是说,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但也好似近邻一样。比邻,即近邻。比,紧挨着。古时,五家相连为“比”。这联诗,从构思看,很可能受曹植诗的影响。植在《赠白马王彪》其六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分”,读fèn,即情分、情意。“日亲”,日益亲密)。王勃化用其意,作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成了千古名句。


        尾联,尾联紧承上三联,以劝慰作结——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霑巾。

        这里的无为,即不要,不必。“无”,通“毋”。歧路,即岔路,指分手之处。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分手,因此,往往把临别称为“临岐”。霑,即“沾”的异体字,浸湿。霑巾,即沾湿了手巾,意指哭泣。
        此联是紧接上联之意的,诗人在路口将要分手之时,向杜少府讲了这样的勉励之语:
        只要彼此心心相印,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一在天涯,一在海角,人各一方,而友谊长存,感情的交流,仍如近邻。那又何必哭哭啼啼呢?何必要像女儿家那样弄得“泪沾巾”呢?这既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又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深情厚意。


        * * * *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除了诗中缀有警策名句之外,主要是由于它一反往古送别诗的缠绵悲恻的旧格调,一洗习见的悲伤之态,表现了很少有的开阔意境,爽朗风格,高标独树。
        从全诗的精神传出,它的立意深受曹植诗歌的影响,但更为洗练,更为从容和深沉。这首诗正好说明“初唐四杰”,反齐梁而学建安的诗歌革新精神。
        在诗歌格律上,这首诗表明五言律诗已趋成熟。其具体表现有五:
        一是,字声平仄完全协调。其中第七句虽用了“——丨—丨”的变式,亦律句通例,后来律诗常见;
        二是,起、承、转、合,序次分明,章法井然;
        三是,对仗运用,注意整散变化。第二联,乍看似乎并非工稳对仗,但它用的是“流水句法”,非对似对。这是因为首联已经用了工整的对偶句,故以“散调”相承,免得板滞;
        四是,诗寓警句,点出“诗眼”。即第三联,凌空挺起,用了富有哲理性的警策之语,使之成千古名句;
        五是,韵脚整饬。全诗首句入韵,均押脚韵,且做到“真”部韵,一韵到底。
        这些都说明,唐诗的五律,发展到王勃手里,已经基本成熟了,正趋定型化方向发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