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陈子昂从军后失意时之作。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696),派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但主帅攸宜不晓军事,对子昂所献之奇计,未予采纳,反被降职留用。他受到打击后抑有不平,独自登上古老的蓟北楼面对辽阔长空、苍茫大地,一时感怀燕昭王重用贤才的历史往事,悲愤地写下此诗。
唐幽州治蓟。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 * * *
此诗短短四句,却抒发了作者从军失意、报国无路的无比的悲愤心情。在幽州台上,面对祖国的雄浑壮丽山河,置身于苍茫宇宙之中,深感自己生不逢时,往前看,那些任用贤才的明君(如燕昭王)和卓绝人才(如乐毅),虽古已有之,但不及见;往后望,贤人亦当有之,然而不得见。此时,一股孤寂之情立涌心头,于是洒下了动人心弦的感伤之泪。这里的古人与来者,均指卓越之贤才,即前贤与后贤。陈子昂之友卢藏用在《陈民别传》中曾云:“……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毅)、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之知也。”
* * * *
这是一首慷慨而深沉的悲歌,在茫茫古今的感喟中,蕴含着诗人的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难以排遣的尖刻矛盾。它高度概括了封建时代有多少才能之士不得重用的共同悲剧。前人评说此诗之作者“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黄周星语)的确,这首诗妙趣横生,主要有三:
第一、突破一般“登楼诗”的老格局
它虽然题名为《登幽州台歌》,但却没有一字赋写登临之事,也不描述所见幽州风光。可是,全诗却写了时间的绵长,空间的辽阔,并将空间与时间加以转化。可能,在诗人的眼帘中,呈现着一个空旷的原野和渺渺的宇宙。但是,传达给人们的却是:历史的漫漫和天地之悠悠。
第二、诗歌基调慷慨苍凉,但不消沉悲观
陈子昂是一位有宏伟抱负、有坚定意志的诗人,在诗歌革新上自当负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但是,在当时,唐诗巨大的新潮流还未到来。因此,诗人既怅未能与古贤为伍,又恨当今知音者少。虽然,也相信诗歌革新必有后贤接踵而至,但又恨人生短暂,恐不及见。其实,此幽州台上的歌声传出不久,就有了巨大的回响:盛唐的一批大诗人王维、岑参、李白、杜甫等等出现了,唐诗此后即进入了我国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第三、采取长短参差的骚体句法
诗歌的形式与诗歌情意相应。上二句,各五言三顿,音节急促,适用抒抑郁不平之气;下二句各六言四顿,正可抒曼声长叹之情。这种句型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恰巧与诗情的起伏不平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量。
这些,就是此诗既出即受到人们赞颂的重要原因,也是历经千百年来不衰的魅力所在。当然,此诗的哲学和史学上的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流传所以如此之广,一定还有超越艺术形式的因素。
今日更新
-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2019-06-14]
-
岁暮杂感(十首选一)
[2019-06-14]
-
哀旅顺
[2019-06-14]
-
西郊落花歌
[2019-06-14]
-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选五)
[2019-06-1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