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苏武牧羊图

2024-11-04 可可诗词网-古典诗词作品精讲 https://www.kekeshici.com

        

杨维桢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这是一首为《苏武牧羊图》题写的“题画诗”,主要是歌赞苏武的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异族统治下,对于这类题材常会引起人们的喜好。在我们选读的作品中,不是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吗?它们借咏史来抒发自己伤今之感,或者用历史材料来宣扬自己什么主张等等。杨维桢这首《题苏武牧羊图》,也正是属于这类作品。
        

* * * *


        
        这首五律,主要有两层意思:
        前六句是一层意思,主要赞苏武之不屈精神。它用了大量典实描述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而坚贞不渝,持节牧羊,啃雪吞毡的矢志不移的高尚情操。这是此诗的主体部分。
        后二句,则以李陵与苏武作比,微讽了生降匈奴的李陵。讽陵还是为了反衬苏武的高风亮节,使其形象更加高大,令人敬仰。
        

* * * *


        由于此诗用典较多,以下加以集中诠释——
        麒麟阁——汉时恭供功臣们画像的处所。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画功臣十一人之像,悬于麒麟阁。其中第十一人为苏武。
        鸿雁帛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汉昭帝时,匈奴和亲通好,汉朝要求放还苏武等人,匈奴骗说武已死,后又使臣去催要,原汉假吏常惠请其守者同往,当夜得见汉使,把自己情况细说了一遍,并教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言武等在某大泽中。”汉使大喜,就依常惠所说责问单于。单于着谎,事已败露,只得道歉说:“苏武他们确实还在。”苏武还汉时,须发尽白。此元,即“原”。
        食雪牧羊——苏武不肯投降,就将其关在大地窖里,不给饭与水。恰巧天下了雪,苏武躺在地窖中,一口雪、一撮毡,一口口地硬吞下肚。居然数日不死。匈奴以为苏武是神祗,即将其流放到没有人烟的北海边去牧公羊。并说:“到了公羊(羝)产下小羊时,方准回国。”匈奴有意刁难,扣留不放。
        汉节旄尽——此事仍出《汉书·苏武传》。苏武到了北海之后,匈奴不给粮食,只得自掘野鼠之藏粮(草子、干果等)来充饥。每日柱汉节牧羊,不管睡觉或起身都带着它,弄得节上的旄牛毛都脱光了。
        李陵道别——李陵原是汉武帝时与匈奴对阵,因战败无援而生降的。听说苏武被扣十九年后又得归汉。于是,李陵备酒席去道贺送别。《文选》有一首托名李陵之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亡。”后人以为这是送别苏武的诗。杨维桢引用此典是说,李陵生降匈奴,苏武不辱使命,终于持节归汉,试问何以为情?哪忏悔之泪,流成了海,甚至掩没了河上的桥梁,极言其后悔不及。
        

* * * *


        
        以下语译全诗——
        当你正在树立功勋,
        为自己挂像麒麟阁准备献躯;
        怎能不时刻记挂着、守望着,
        我那热爱的祖国京都?!
        
        没有想到,
        “鸿雁传书”的妙计,竟能帮你走上归途;
        但在这以前,
        你是受尽了北海吞雪牧羊之苦的“饿俘”。
        
        “汉节”,是祖国象征、民族精神,
        尽管“节旄”脱尽,也不能不全力卫护;
        你那磊落的心地呵,
        悬着光明正大的日月,豪光满铺!
        
        李陵闻讯赶来,
        特为你归汉置酒相祝;
        你那守节不阿的无畏精神呵,
        怎不教人涕泪双流,痛激肺腑!
        
        这首五律,在写法上比较简明平顺,层次清晰。它以广为传颂的“苏武牧羊”故事为诗之本事,通过大量用典来组成诗篇,并在其中拎出两个历史人物的不同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突出诗旨的目标。这就是:歌颂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贞的民族气节。这些说明,作者的诗艺不俗,导向正确。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