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军都督府

明代中央军事机构。朱元璋由参加农民军而成为军事统帅,最后又依仗自己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取得全国统治。所以,他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尤其不忘对军队的控制。明初设大都府于京城(今江苏南京),任命自己亲侄朱文正为大都督,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统领全国都司、卫所的...

部伍法

朱元璋渡江以后,军队编制不一,将校称呼也很混乱,非常不利于军事调动与指挥。于是,朱元璋于龙凤十年(1364)四月,立部伍法。其命令说:“为国当先正名,今诸将有称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者,名不称实,甚无谓。其核诸部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

明代兵制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的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统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

加派

明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增加的赋银。明前半期,户部常年岁入银二百万两,照旧制七分作经费,三分作存积而备兵款。明世宗嘉靖时,边境军费、建筑宫殿费、祷祀求仙费,骤增不止。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犯京师,明增兵防守,军饷已大增,至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

练饷

明末以筹措练兵军饷为名而加派的赋银。在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和镇压农民起义不断失败的情况下,毅宗崇祯十二年(1639)进一步向百姓压榨,在停征剿饷后,马上就征收练饷。练饷名为抽练各镇边兵及各地民兵的饷项,实为大学士杨嗣昌镇压中原农民起义军的军饷。练饷征收对...

剿饷

明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军饷而加派的田赋。毅宗崇祯十年(1637),根据大学士杨嗣昌的建议开征。其加派办法有四:一曰因粮,在原来粮额的基础上加派,亩输粮六合,石折银八钱,一年共得银十二万九千多两。二曰溢地,民间土地超出原额者,核实输赋,一年得银四十万六...

助饷

明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军军饷而加派的田赋。明神宗万历年间,国家财政就已陷入危机,到毅宗崇祯之时,已到非靠加派不能维持的地步。毅宗崇祯八年(1635),在辽饷加派一分二厘,得银六百八十五万两的基础上,还新增助饷。《明史·食货志》:“后五年(崇祯八年,即1635)...

辽饷

明代为筹措辽东用兵军饷而加派的赋银。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为抵御后金(努儿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建后金政权)进攻,军饷激增至三百万两。时宫内藏银充盈,但明神宗朱翊钧不肯动用,户部尚书李汝华只得援引嘉靖年间加派例,全国(除京畿八府及贵州一省)田赋每...

佃仆

佃仆是与主人有严格隶属关系的一种依附民。明代中、后期,农村出现大量佃仆。典型的佃仆存在于安徽南部以及江西、浙江等的一些地区。除了“佃仆”一名外,还被称为地仆、火佃、庄仆、庄人等。他们佃种主人的土地之后,由于花费了工本而形成的“力岔”就是其财产...

一条鞭法

明代中叶对赋役进行改革而确定的制度。“鞭”又作“编”或“边”。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由大学士桂萼最早提出。嘉靖、隆庆两朝个别地区率先实行,其中海瑞在应天巡抚(明宣德五年置。驻苏州府,辖南直隶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一府。)任内实施颇具成效。到神宗万历九...

十段锦法

亦称“十段锦册法”,简称“十段法”。明代中叶在南方实行的赋役改革措施。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由于巡按御史温如璋的建议,江南准行“十段锦”法。其法是清查各县里甲人户名下的丁男、田亩数,编为十段,每年征派一段服役,依次轮流,十年一转。世宗嘉靖晚期,...

纲银

又称“纲银法”。明代中叶赋役银的征收办法。纲银法是在征收赋役中,丁粮分成征收的办法。具体做法是,把里甲负担的全县每年的民役费用(包括庆贺、乡饮、科贺、恤政等费用及官役办公杂费等)按人丁数占四成,粮额数占六成的比例征收。此法“易知而不繁,犹网之有纲...

皇店

皇店由官店演变而来。有的官店又叫塌房,是供客商住宿和存放货物的地方;早在明初就已设立。《明史·食货志》:“初,京师军民居室皆官所给,比舍无隙地。商货至,或止于舟,或贮城外,驵侩上下其价,商人病之。帝乃命于三山诸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永乐年...

逃户

明代称逃避徭役的民户为逃户。明代豪强奸富规避赋役,遂使赋役负担转嫁到贫弱的民户身上;当民户不能胜任赋役时则逃亡。明代农户逃亡的潮流,至宣德时已盛。《续文献通考》:“宣德时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周忱巡抚江南诸府,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富豪不...

太仓库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设立的户部银库。太仓库专收银两,《明史·食货志》:“(正统)七年(1442)乃设户部太仓库,各直省派剩麦米,十库中绵丝、绢布及马草、盐课、关税,凡折银者,皆入太仓库。籍没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援例上纳者,亦皆入焉。专以贮银,故又谓之银...

内府

又称内库。明代京师库藏。内府共十库:内承运库,贮缎匹、金银、宝玉、齿角(象牙、犀角)、羽毛(翠羽);广积库,贮硫黄、硝石;甲字库,贮布匹、颜料;乙字库,贮胖袄(军装上衣)、军士裘帽;丙字库,贮棉花、丝纩(丝棉);丁字库,贮铜铁、兽皮、苏木;戊字库,贮甲仗(指弓箭...

鼠尾册

又称“虎头鼠尾册”、“龙头蛇尾册”。明中叶赋役征收办法。明初役法,以里甲为基础,每里百户,分十甲,各值役一年。役有轻重,户有上下,负担不能平均。里甲与吏胥编派差役时,常常优容势家而摊于小户,又造成人为的不均。明宣宗宣德时,小民已负荷不起差役负担,纷纷...

马市

明代于东北边境设置的市马场所。明代马市始设于成祖永乐初年,在辽东的开原(今属辽宁)南关,开原城东的屈官屯和广宁(今辽宁北镇的铁山)三处,各距城四十里,用米、布、绢易女真、蒙等少数民族的马匹。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开大同(今属山西)马市,用银换马,禁用兵器...

长运

明代漕运中官军在水次兑粮后直接北运的形式。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应天巡抚滕昭令运军赴江南水次交兑,加耗外,每石又增米一斗为渡江费,于是长运始兴。后数年,宪宗命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仓支运之米七十万石,全部改为水次交兑,于是,长运普遍实行而为定制。...

兑运

明代一种漕运方式。明迁都北京后,实行过三种漕运方式:支运、兑运支运相参、长运。宣宗宣德七年(1432)政府在支运基础上实行兑运,规定:江南的漕粮民运到瓜州、淮安;河南的漕粮民运到大名府小滩;山东的漕粮民运到济宁;分别兑给卫所官军运往京师,叫“兑运”。户部...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