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朱批。指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答,因为用朱笔,所以称批红或朱批。明初,由皇帝亲笔批示。明宣宗宣德以后,每天入内的章奏文书,皇帝亲批数本,其余由司礼监的秉笔、掌...
也称拟票、票旨、条旨。指内阁阁臣对臣僚给皇帝的章奏等文书所拟的批答。起初由皇帝亲笔批答章奏,明代自宣宗宣德时,始令内阁杨士奇等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把各方的章奏,用小票墨书,帖在奏疏面上,进呈皇帝批准。从此以后,专命内阁主票拟,所以内阁权重。明...
明官署名,宦官二十四衙门中十二监之一,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设置,它是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机构。内设提督太监一员,掌皇城仪礼、刑名、门禁;掌印太监一员,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太监八、九员,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秉笔太监权力尤大,他近...
明代官署名,即宦官二十四衙门。...
官署名,亦称内府衙门,明代宫廷内侍奉帝后及其家族的机构,各官员由宦官充任。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置。包括宦官十二监: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
都转运盐使司的长官。最初设立于龙凤年间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中。吴元年(1367)朱元璋置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时,定都转运盐使(秩正三品),后又设长芦、河东、山东、福建四个都转运盐使。都转运盐使掌盐盬之事。都转运盐使奉巡盐御史之命。代宗景泰三年(1452)罢长芦、两...
朱元璋于龙凤年间即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吴元年(1367)又置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于杭州,太祖洪武二年(1369)又置长芦、河东二都转运盐使司,寻又置山东、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六都转运盐使司下辖十四分司。嘉兴、松江、宁(波)、绍(兴)、温(州)台(台州府,治所在今浙江临...
朱元璋吴元年(1367)初置于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各省,负责海外诸国朝贡贸易之事,辨使人表文勘合真伪,禁通番,征方物,平交易。太祖洪武三年(1370)罢太仓、黄淮市舶提举司。太祖洪武七年(1456)罢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市舶提举司,成祖永乐元年(1...
官署名。掌管乐舞承应之事。以乐户充之,隶于礼部。设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各一人,从九品。...
官署名。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的使用。设官为卿、少卿、司丞等。明代玺宝都由内宫尚宝监女官掌管。用宝之时,由尚宝司以揭帖送至尚宝监,请旨后赴内司领取,用毕归还。此机构为明代所增设,实际在古代只是门下省的一小部分。明代以正、从五品之职专门安排大臣、勋...
官署名。掌宫廷医疗事务。朱元璋为吴王时,于1364年改太医监为太医院。设院使、院判、典簿及御医等。医术分为十三科,有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视由等科。所属有御药库及惠民药局,各设使及副使。...
官署名。仿元代会同馆而设。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设四夷馆,置译字生、通事,掌管通译语言文字之事。有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隶属翰林院。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始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一人为提督,并改隶太常寺。明世宗嘉靖中,裁...
官署名。朱元璋为吴王时,设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改司为寺。掌管祭祀礼乐之事,隶于礼部。设主官卿一人,少卿二人,寺丞二人,下设典簿、协律郎、博士等。各祠祭署分设奉祀、礼丞等职。太常寺在南京、北京各一;太常寺卿之职,在南京者多科甲出身;北寺卿之职自明...
庶吉士之名本于《尚书》的“庶常吉士”,指周朝官府中办理日常政务的士。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命考取的进士到各衙门实习政务,称为观政进士,凡在翰林院,承敕监(掌给授诰敕之事)等衙门观政的进士都叫做庶吉士。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以后,庶吉士专属翰林院,通...
亦称玉堂,又称词林,为朝廷储才之地。入翰林为官者称为得清华之选,官品虽低,却有清贵之意。明翰林官得以入直文渊阁则可成为代言近臣。翰林院设学士一人(正五品)。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典籍...
官署名。始设于北齐,掌审核刑狱案件。隋、唐以后皆沿其制。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初置大理司,设卿,(秩正三品)。洪武元年(1368)撤销。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大理寺,但不掌审判,而掌覆核,审判归刑部,与前代不同。寺设卿(秩正五品),左、右少卿(秩从五品),为正副长...
官署名。明代对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司法机关的总称。刑部受理全国刑狱,主管审判;大理寺复核、驳正已审理的案件;都察院负责对审判和复核进行监督,检举不法事情。遇有重大案件则由三法司共同审理,叫“三法司会审”或“三司会审”,属于最高审理机关。...
通政使司长官。太祖洪武十年(1377)设。通政使为正三品。属官有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俱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其直属机构有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
明代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创设。置通政司,设通政使(正三品),左、右通政(正四品),左、右参议(正五品)。朱元璋谕曰:“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明史·职官志》)掌受内外官署章奏及封驳事,无论什么官署上奏,均须经通政司。并参预议政、...
简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