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

官名。明制,总兵官、副总兵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的称镇守,独镇一路的为分守。上加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衔,都因事而设。初期多以公、侯、伯、都督充任,故多有品级。总兵挂印称将军的,云南称征南将军,大同称征西将军,湖广称平蛮将军,两广称征...

总督

官名。始于明英宗正统元年(1441)征麓川,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当时以京官至地方总督军务,事毕即归,非常之官。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为镇压两广瑶、汉等族农民起义,而专设两广总督,以后各地相继设置,成为定制。...

巡抚

官名。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懿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开始分遣大臣为巡抚。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提升御史于谦等六人为侍郎,巡抚各省,自此各省开始专设巡抚,以节制三司。但当时只有河南、山西、陕西、南直隶、苏松等府设有巡...

巡按

巡按御史的简称。始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巡按的任务是了解民间疾苦,考查风俗,申明教化。以对蕃服大臣、府、州、县官的考察、举劾为主,遇有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可立断。所到之地,必先审录重罪犯人,吊刷文卷,发现有问题者,则理辨清楚。起初是派监察御史...

十三道监察御史

都察院基层官员。其十三道为浙江道、江西道、河南道、山东道、山西道、陕西道、四川道、云南道、贵州道、福建道、湖广道、广东道、广西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共一百一十人,正七品。监察御史名额多,地位低,资历浅,但很受重视,非进士历事毕不授,其任务在就其一道范...

左右都御史

明代最高监察长官。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置都察院。其设官有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与六部尚书品级同,最初只设右都,后只设左都,也有左右并设的。下属有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都御史掌纠劾百官,官吏凡奸邪、构党、作威福乱政,贪冒坏官纪、学术不正...

都察院

明朝监察总机构。由元代御史台演变而来。明太祖初袭元制,于吴元年(1367)设御史台,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官。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都察院,洪武十七年(1384)定都察院官制,以都御史为正二品,与六部尚书品级同。正如太祖朱元璋所说...

七卿

明代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合称七卿。六部尚书为重要行政官员。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中书省和中书省的丞相后,六部尚书品秩提高,由原来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权力比过去加重,成为皇帝倚重的“股肱”之臣。《明史·职官志》载,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

工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亦称工曹、冬曹、司空署。又名水部,因其职权中包括有兴修水利工程而得名。长官工部尚书。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工部在六部中地位较低。尚书和侍郎有时以工匠头担任。工部下分四司。一为营缮司,管理宫殿、衙署、寺庙、陵寝...

刑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亦名刑曹,又叫比部,比字有审刑量刑的意思。长官为刑部尚书。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属官。刑部职责有四。一是总理两京和地方刑政。二是审定和执行《大明律例》,律条与大诰洪武时已定,不能改变,律例则可随时随事修定、增加。三...

兵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六部中权力仅次于吏部。兵部沿袭唐后期至宋元枢密院之名,一号枢部、枢曹、枢垣、戎部。长官兵部尚书叫枢臣、元枢,又叫本兵。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兵部是运用武装力量以保护封建国家和政权的机构。兵部也分四司。一为武选...

礼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又名祠部,因主管祭祀而得名。长官礼部尚书。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属官。礼部负责制礼乐、明教化、正风俗、定威仪、崇祭祀等重大任务,且兼管贡举、学校与国内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交往,或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礼部官多由翰林选授...

户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户部尚书。尚书以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户部管理土田、户口、贡赋俸饷、漕粮、仓储、铸钱、经费、盐价、钞关、国用等事。下设十三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主事各若干人,各管一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

吏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亦称铨曹或铨部,铨有权衡轻重之意。掌官吏的任免、升降、考核。吏部之长为吏部尚书,属官有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吏部分为四司。一为文选司,管官吏的升迁转调。二为验封司,管理官吏的封爵、封号、进阶、袭荫、赠官等事。三为稽勋司,...

六部

明代中央官署。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衙门,是明代中央政府六个主要的执政机构。六部始于隋唐,初名六曹,后改称六部,属尚书...

按察使

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又称提刑按察使,俗称按台或阜台。明人称都御史为内台,而称按察使为外台。因它是从元代肃政廉访使转化而来,故又称为廉使。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其属官为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俱无定员。副使和佥事的职责一是专职巡察,如兵备、...

提刑按察使司

明代地方司法机构,三司之一。按察使司最早设立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吴元年又置各道按察司,设按察使。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又设各道按察分司。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置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各省按察司所辖道数不一,如陕西按察司下辖关内道、关南道、河...

承宣布政使

明代官名。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其下属有参政,从三品,参议,从四品。布政使的职责是宣布中央政令,通达一省民情,考察官吏,掌握田土户口,征收贡赋,并督理一省礼仪、祭祀、灾情赈恤之事。明初,布政使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布政使入朝则为尚书、侍郎。到明中期,布政...

承宣布政使司

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简称布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京直辖区外,全国分为十二布政使司: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增设云南布政司。成祖永乐...

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明代在各地置卫所,以都指挥使司为其常设统率机构。简称都司。都司掌一卫所军政,隶于五军都督府,听于兵部。明初,置各行省行都督府,设官同都督府,又置各卫指挥使司。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置各都卫断事司,掌军官军人狱讼,职权重。洪武八年(1375)诏令各...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