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沿袭元制,地方设行中书...
明代印行纸币的官署。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置。属中书省管辖。洪武十三年(1380)中书省废,乃属户部。设正、副提举各一人,下辖钞纸局、印钞局,宝钞库、行用库,掌宝钞的刷...
官名。明朝初年沿宋制设给事中,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始按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科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人数各科不一。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纠劾百官、驳正制敕之失、章奏封还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小事署...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按六部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均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及给事中等官员,职掌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纠劾百官、封驳章奏等,权力甚重。...
明代冶铁机构。铁冶所设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铁冶所初置于太祖洪武六年(1373),共十三所:江西进贤、新喻、分宜,湖广兴国、黄梅,山东莱芜,广东阳山,陕西巩昌,山西吉州二所,太原、泽州、潞州各一所,岁向国家输铁七百四十六万余斤。后河南、四川也设...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于达勒锡里营所置群牧监,洪武六年(1373)又于滁州置牧监,并改为太仆寺。掌牧马之事。设卿一人,少卿二人及寺丞四人。隶于兵部。各地方设行太仆寺,分管各地之牧政。皇室用马则属于御马监,由宦官管理,太仆寺、兵部不能过问。...
明代于产茶地设立的税署。明初,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有茶园四十五顷,茶树八十六万余株。四川巴地有茶户三百十五户,茶树二百三十八万余株。太祖洪武四年(1371)户部奏准在产茶地设茶课司,令十税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采摘,十税其八,以所税...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改太史院为司天监,洪武三年(1370)改为钦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占侯推步之事。设监正监副为主官,下设主簿,春、夏、中、秋、冬官正,五官灵台郎,五官保章正,五官挈壶正,五官监侯,五官司历,王官司晨,漏刻博士等官。自临正...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置盐课提举司于广东海北(廉州),太祖洪武三年(1370)又设盐课提举司于陕西察罕脑儿,后来又设四川、黑盐井(楚雄)、白盐井(姚安)、安宁、五井(大理)等盐课提举司。七个盐课提举司都辖有盐场和盐课司,如广东海北提举司下辖十五个盐场及十五个...
明代地方行政机构,是布政使司下的第二级行政机构。在府之下。长官为知县。其下有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还有典史,掌文书出纳。明太祖洪武初,全国有县一千一百七十二个。...
明代地方行政机构。州有两种,一种叫属州(一般州),其地位与县相等;一种叫直隶州,即直属承宣布政使司的州,其地位与府相等。州的长官是知州,其品秩也分别与府、县相同。此外还有同知、判官,其官员视州中事务繁简而定。全国共有二百三十四州。...
明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明初,改元代的路为府,是布政使司下的第一级行政机构。分全国的府为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官秩从三品;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十万石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不久,均改为正四品。全国共有一百五十九府。每府设知府一人,是...
官署名。元代称元大都路都总管府。即旧北平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置北平行省,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改为顺天府,掌京府之政令。设官如应天府,有府尹、府丞各一人,下设治中、通判等官。辖宛平、大兴二县,各设知县一人。...
明朝的两京指京师(北京)和南京。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八月,建都应天府,命名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南京作为明朝的统治中心改名京师。洪武年间(1368—1398)曾两次营建南京。第一次始于洪武二年(1369)九月,迄于六年(1373)八...
明代掌管茶马贸易的官署。明太祖洪武初年,置洮州(今甘肃临潭)、秦州(今甘肃天水)、河州(今甘肃临夏)茶马司,掌边境地区汉藏两族的茶马交易。设司令、司丞。洪武十五年(1382)改设大使、副使各一个。又置四川永宁(今四川叙永县)茶马司,后革,复置雅州(今四川雅安...
官署名。明代沿元大都路兵马都指挥司而设,分为中、东、西、南、北城兵马指挥司,设五城兵马司衙门五个,主要官员有指挥、副指挥。划片分管,负责京城治安、疏理街道沟渠和囚犯、防火等事。...
官署名。朱元璋为吴王时,置宣徽院。洪武元年(1368)改为光禄寺,掌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朝廷宴饮的招待酒食。主官为卿、少卿。所署有大官、珍羞、良醖、掌醢四署,各署设署正、署丞;又有司牲司,设大使、副使等官;银库,设大使一人。光禄寺假借备御膳之名,任意发取钱...
明代官署名,宦官二十四衙门的一部分,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设置。包括惜薪司(掌宫廷薪炭),钟鼓司(掌钟鼓、内乐、杂戏)、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宫内沐浴)。统称宦官四司。各司设掌印太监以总理分管之事。...
明代官署名,宦官二十四衙门的一部分,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设置。包括兵杖局(掌制造军器),银作局(掌造金银器饰),浣衣局(掌养年老退废宫人),巾帽局(掌造宫内帽靴),针工局(掌造宫中衣服),内织染局(掌染造缎匹),酒醋面局(掌宫用酒醋、糖酱、面豆),司苑局(掌...
明代官署名,宦官二十四衙门的一部分,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设置。包括司礼监(掌皇城仪礼、刑名、门禁,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等事务)、内官监(掌宫室陵墓营建)、御用监(掌造御前床榻围屏诸木器)、司设监(掌卤簿、仪仗、帷幕)、御马监(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