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司以下为府。按照洪武六年(1373年)的规定,府分为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的为上府,20万石以下的为中府,10万石以下的为下府。明代以前州、县等第多由人口的增减而定,到明代改以所纳粮米多少为标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改革。各府设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正五品...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以命名。当时太学为儒家子弟独占,他们引经据典议论政治,成为士族势力的地盘。汉灵帝喜爱书、画、辞赋,于是在鸿都门下创立了一所类似今日艺术学院的专科学校,这所学校在学习内容上专门学习辞赋、尺牍、字画...
太学是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创于何时,说法不一。据《汉书·武帝本纪》、 《宣帝本纪》中有关孝武“兴太学”的记载,应该说太学起于武帝之时。太学是为了培养“贤士”、“英...
其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其属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一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都指挥使掌管...
汉代建国以后,承袭秦制,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历经惠、文、景帝历六七十年,但实践证明,这种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在这时期儒家虽不受重用,但仍较活跃,儒家抓住秦朝短命的事实,攻击法家。同时又吸收法家及其他各说的思想融合于儒家思想...
其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检校一人(从九品),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郁等。副使佥事分道巡察,其兵备,...
其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参政参议因事添设各省不等),经历司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一人(从七品),照磨所照磨一人(从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副理问一人(从七品),提控案牍一人,司狱司司狱一...
秦代以前,国家遇有重大的要事,常铸在金属器物上,以资纪念存留,后世称之为金文。秦朝时,秦始皇出巡各地,到处刻石纪功,刻石应是一大发明。从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玡山刻石》、峰山、会稽山刻石来看,证明刻石确实从秦开始的。考古学者还从出土的陶器量器上,...
明代每省的主要官署有三:一是承宣布政使司;二是提刑按察使司;三是都指挥使司,合称为三司。当时三司鼎立,各不相属。但是关于一省的行政大事,通过三司共同开会的方式,互相磋商,这样的会议,代表全省的最高机关。...
周初各地使用的文字,称为“大篆”,也称“籀文”,字形复杂,笔画繁多。到战国时,各国文字虽都以大篆为本,但因长期的封建割据,又受各地方音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用字普遍和增加,不同方言的假借字逐渐增多,各国文字在书法形体上也有差异。当时在齐鲁文化比...
博士,是学官。《汉书·百官表》上说,博士是秦官,通古今,以备顾问。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郊祀志》上说,秦设博士官,达70多人,他们的职责是,议政事,备咨询,掌管图书。实行吏师制度后,有的博士成了吏师。因此,一般学者认为,博士是秦时设置的官职。但...
元代的官名。掌管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由帝师兼领。其官设院使、同知、副使等,管辖藏族地区各个宣尉司、招讨司、万户府等地方行政机构。院使以下各级职官,其中也包括藏族地区各级官吏,是由自选或由京师举荐,都可以僧俗并用,兼管民政与军事。忽必...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颁布“颁挟书令”、“禁游宦”和“禁私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的主张,早在商鞅著《商君书·定分篇》和韩非所著《五蠹篇》中,就已经提出来了。有人说,吏师制度是,法家创于前,李斯议于后,始皇始行之,较确切地说明了它的发展过程。...
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除了...
元代的县也分三等,至元三年(1264年)以6000户以上为上县,2000户以上为中县,不及2000户为下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又定江、淮以南3万户以上为上县,1万户以上为中县,不及1万户为下县。上县设鲁达花赤一人,以蒙古人充任,县尹、丞、簿、尉各一人、典史二人。中县不...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设宴,在宴席上围绕着要不要分封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主张分封诸侯的儒家大臣们认为分封诸侯是古代的传统制度,不继承这种制度,国家不能巩固长久;主张中央集权的法家大臣认为,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的制度不足为法。...
州也有直隶州与散州的区别。元世祖至元年初,分州为三等:15 000户以上的为上州,6 000户以上的为中州,6 000户以下的为下州。到取得江南以后,因户口变更频繁,不断地加以订正:5万户以上的为上州,3万户以上的为中州,不及3万户的为下州。上州设蒙古人的达鲁花赤及汉...
在春秋末和战国时期,墨学与儒学同为当时的显学。墨子自称有弟子禽滑釐等300人。墨家私学的特点是,成员大都来自社会下层,是一个严格而有纪律的团体组织,其首领称为“钜子”,墨子是第一个钜子。作为钜子,不独负有教师的责任,还有为弟子介绍职业的义务,弟子们也...
荀子生活于百家争鸣趋于相互吸收和融合的战国末期,这时儒学私学的教育高潮已接近尾声。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又批判地吸收了墨、法、道、名诸家的学说,成为集先秦大成的儒家学派。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人生于世,本无贵贱、智愚与贫富的区别,使...
宋代的府皆隶属于路,元代却将府直隶于省,与路居同等地位;但也有不升格而仍属于路的,谓之散府。直隶府与散府皆设蒙人正四品的达鲁花赤一员,回族人同知一员,汉人知府或府尹一员,其余判官教授各一人。知府为带京官而司府事,与宋代制度相同,其名称虽与府尹有别,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