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食盐法”和“行盐地”
元朝刚建立时,盐税很轻,仿照宋朝折中法,用粮食换盐引,后来又改为现钱,按引收钱,再凭盐引到产盐地支盐,这仍属就场专卖制。中统四年(1263年),因为在盐场附近,私盐泛滥,盐税被大量偷漏,于是模仿“食盐法”,实行按人口配给盐,有“行盐地”和“食盐地”之分。在通商各地,由商人买引,再到产盐地支盐,运销各地,叫做“行盐地”。在盐场附近,由官府按户配给食盐,叫做“食盐地”。按户配盐,有的就不够吃,然而谁喊不够吃,就追打谁,甚至于捕杀,实为食盐法之一大弊端。这时引盐制度的实行,大量被盐商运销,而食盐法,仅仅是为了抵制私盐。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各行盐地,商人垄断牟取暴利,老百姓只有吃贵盐,而穷苦人则多淡食,于是政府建立常平盐局,以使盐价平稳。凡属原来额定盐产量,一半归商支,另一半归常平盐。并且优先常平,次给商贩。从此官卖制度与商卖制度并行。至于商贩售盐,则大都仿崇宁大观间(1102~1110年)之制,而给予变通,只用盐引,不再用盐钞。其做法是:户部主持印盐引,转运司主持发卖盐引,每年按照所销售的盐引额数,由户部印造,颁发给各路转运司,用运司印信,按照行盐区域,随时填给商人“勘合”,即合同,宋朝叫合同,元朝叫勘合。每引一号,分引纸、引根,引纸给商人,引根做底簿。从支盐、运盐,每引只能用一次,卖完盐即必须在五日内退引。由于实行常平盐,然而官盐藉行常平之名,实为排斥商盐,以致官商竞争,公私交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僧格做相国,改定引法,增加盐税,盐引的价格也增加很多,以前每个盐引,在中统(1260~1264年)时为9贯钱,到延祐二年(1315年),就增加到每引150贯钱。官盐价昂贵,私盐则愈多,而当时军人,也违禁贩卖私盐,权豪显贵,更托名买引,或夹带每引的重量,或加价转售从中牟利,真是百弊丛生,加上税额愈来愈大,收上来的税也愈来愈难,而各盐场积余的盐又销不出去,于是又推广食盐区域,强迫配给百姓,不分贫富,一律按引征收盐税,农民即使把一年的余粮全卖出去,尚不足抵一引的价格,用盐扰民,达到了极点。至顺二年(1331年),因钱币贬值,而征收盐税,均以现钱,引价虽不断抬高,但实际价值少了,于是将盐税的十分之一折合成白银交纳,货币贬值,白银也涨价,政府对百姓征敛无度,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至正(1341~1368年)间,开始废除食盐法及配给余盐制度,然而民困既久,苛法相沿,元朝就在盐民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声中完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