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兵
清代兵制。努尔哈赤于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设立黄、白、红、蓝四旗,至1615年,因归附日众,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规定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佐领) 1人, 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参领) 1人, 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 1人,固山额真即旗主,领有步骑7 500人。其后牛录之数,增至400,旗数仍不变。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分设蒙古八旗,兵16 840人;1642年(清崇德七年)分设汉军八旗,兵24 050人。清入关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禁旅八旗)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负责保卫宫廷,由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负责拱卫京师,守卫各行宫、京师各门。兵卫之制:八旗都统直辖的为骁骑营;不归都统指挥,另置总统或统领统率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八旗兵外,兼辖一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10万余;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计有107 000余,分别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守城尉统率,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在年龄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补旗兵。八旗内部事务由京师八旗都统衙门统一管理。乾隆时牛录之数将近2 000,兵额则仍为20万余。清中期以后,八旗兵腐败不堪,失去了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