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黄山图》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黄山图

清·梅清作

纸本水墨

纵二○.八厘米

横三八.二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清笪重光曾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画筌》)认为历来山水画的形成,在于综合自然的观察、感受,才能以笔墨加以艺术地概括,否则,只能走依傍前人的老路。梅清(瞿山)善于向大自然学习,“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丘壑蹊径”。他长于写黄山峥嵘,松石多有奇姿,笔墨苍郁灵动,着意于点线交响,而自成家法,是清代山水画坛上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

黄山图

此帧是他《黄山图册》十开中的一页,为七十岁时作,自谓“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深得黄山秀逸奇峭之体貌。那里有“皆非人世”的诱人魅力。纵观钟灵毓秀的黄山,层岳叠嶂,巍峨奇特,仪态万千,尤以奇松、怪石、云雾为胜。有云“松从岩中出,峰向雾中消。峭壁苔衣白,云奔山欲摇”,将松、石、云的形象联系起来,勾绘出黄山独特的意境。此图也正是这样,作者抓住了黄山典型的形象,根据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加工,强调了自然变幻的整体感受和神韵。布置气象以“松满云谷”来作主体,排松气势联贯,又分段为伍,“石笋”耸立,白云缭绕,并以楼阁“点睛”。不论构图的处理,形象的刻画,都能恰到好处地提示出特定对象的审美观感。海浪似的松涛为实,白云空灵为虚,与整体块面造型的火成岩峭峰相映成趣,布局严谨,奇正相生,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中国山水画在体现空间上讲究虚实相映,开拓境界,丰富画意,常以“云气为象”,所谓“山本静,有云则动”,“山之有云犹鱼之得水,自然空灵”,以至形成了传统山水画处理虚实的一种惯用手法。当然,也有的常囿于前代程式,缺乏自然生意,以致削弱了艺术的创造力。但梅清此图妙在能将云气掩映处理得颇为自然,甚合黄山有断有续、非断非续、云气空濛、顷刻之间顿成异观的神气。他并不是采用“墨花飞动湿云生”的表现方法,而是靠形象衬托来显示其体闲逸而舒展的云层。自有一种“深壑蓄云彩,纷郁出清晨”(陆畅《山出云》)的诗意。整体中以小桥、溪水、人物点缀,增添了生活情趣。

前人称梅清“画山水入神品,画松尤为奇绝”,这正是作者受黄山长期陶养的结果。黄山孕育产生了梅清和戴本孝、渐江、石涛等大家,并形成了黄山画派。黄山雄伟、透逸、奇峭、虚幻、险隘兼而有之,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先天条件,画家可从不同的自我感受出发去创造不同的意境。如渐江等以冷逸简远为“静”的意趣,反映了他们的艺术个性;梅清却以酣畅豪纵为“动”的韵致,并从透逸奇峭的角度去表现,他的笔墨形式正是适应了这样的主题内容需要。

梅清的画重线条概括物象,此图以苍郁松秀的中锋线条“立骨”。画松干勾针叶,稠密的一片都是用较深的墨色,一片松涛“繁中置简,密中求疏”,分为几组,并用松树和同一种类型苔点的反复呼应来加强画面的节律感。他一任自然、凝练、遒劲的线条如建筑中的钢筋,频添了画面条理美和秩序美。但梅清的笔墨表现黄山景色,受自然契机又不拘泥于具体物象,此图不一定是画哪一地域、哪一峰、哪一树。他自题“由仙源作黄海游,首夜必宿松谷。由松谷入云门,笋峰毕见,愈进愈奇矣。壬申三月,稼堂先生着屐黄山,予愧衰朽不能三浴汤池,因作是册,聊志追随之意。瞿山梅清”。可见是写后山一带的现实感受,所谓“追随之意”,正如渐江黄山诗句“倾来墨沉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这也是中国画“得其形似有尽,求其神味无穷”,不求表象的绘画美学观的高明之处,读梅清是图当可体会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