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王羲之观鹅图》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羲之观鹅图

元·钱选作

纸本青绿

纵二三.二厘米

横九二.七厘米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此图从“山阴道士养鹅,羲之往观甚悦,为写《道德经》毕,笼鹅而归”(《晋书·王羲之传》)的轶趣引发而来,写“书圣”王羲之从观察鹅颈瞬间多变的动势来获取书写创新灵感的故事。王羲之为东晋大书法家,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他曾官至右军将军,后称病去职定居山阴,一心艺事,与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钱选南宋时为乡贡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以诗画终身。图中“书圣”超越现实政治沉潜于大自然,追求艺术创造上的乐趣,从一个侧面似乎也可感到画家和画中主人翁同样有向往林泉之致,与溪山为伴的隐逸之乐。《观鹅图》虽以右军为题旨,但实际上也含蕴着画家自己潜心艺事、谢绝人事的心境。这可从此图钱选的自题诗中看出:

 

 

 

王羲之观鹅图

 

修竹林间爽致多,闲亭坦腹意如何!

为书《道德》遗方士,留得风流一爱鹅。

元代绘画的主流是山水画,而继承宋“青绿巧整”一格的最典型的是钱选的青绿山水。“元画”题材由宋人“行旅”转而为“隐居”,钱选的画作是宋“院体”画格向元代文人画风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观鹅图》取法于南宋赵伯驹、赵伯骕画格,反映出元初不论青绿和水墨都以“复古”为审美理想,但同时又反对南宋院体陈陈相因,外强犀利,墨化较盛,大、小斧劈皴的笔墨程式。钱选的青绿山水虽从唐代的“二李”、南宋的“二赵”一路而来,但他自有创格,有一种元人的清幽雅致。王原祁评赵孟頫的画“妙处不在工而在逸”,亦可用来评价钱选。这幅《观鹅图》正有此“逸”,表现手法上更有新颖之处。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首先,材质上一变“二李”、“二赵”画青绿重彩用绢本的传统,采用了纸本。

其次,着色上改变了以往石色厚重堆砌,着意在“厚”字上复盖的特点,采用细劲匀称的中锋线骨勾出轮廓,然后薄罩青绿,石色在纸上涂抹,以见疏松的笔意,有墨染渗透到纸背的效果,和画在绢上的审美情趣不同。

第三,画法上,山石用“空勾无皴”法,造型皆圆中带方,稍像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内廓不用钉头带小斧劈似的皴笔,结合清朗明快的着色,更具平面装饰的意味,复古而有新意,一变唐宋青绿中宫廷贵族富丽堂皇的气息。画树用双钩、点叶法,用汁绿和朱红等色,树中竹林用墨笔画后用汁绿染上。建筑用浓墨勾染,沙渚以淡墨渲染,苔点极疏朗,在墨点子上加石绿“嵌宝点”。整幅画画面明净,青绿色调精工细致,寓巧于拙,工整而不刻板,谨细而无匠气。用笔含文静、秀逸、拙雅之趣,有一种清高出尘的文人书卷气。钱选的青绿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水墨画法,但此图还是以色彩为主,局部结合水墨。

第四,构图上借鉴南宋“山分两麓,半喧半寂”、虚实开合分明的空间分割手法,景物左面稠密,右面疏旷。图中主人公身着白色长袍大袖,头戴黑色方巾,站于亭栏边,手指河中追逐游水的双鹅,正入神细察动势,身后有书童侧立相伴。画家依借空间境象来展示画旨,也表达了自己平和、宁静、淡泊的心情。幽亭四周杂树修竹为伍,亭后丛木树干排列紧密,形成整体秩序。土坡、小假山平缓与突兀相间,疏密相映。画面右部河水清旷,大部空白,远处丘陵连绵,坡岸小树丛中有三五茅屋错落其间。“平远”景色中流露出“平淡天真”的韵致,似有生意浮动其间。

钱选和赵孟頫一样,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不擅长,和前代相比,他的画已由宋时重视客观物象的再现——写其真、得其神转而强调个性和怡情,趋向深层自我情思的表达——写其意、求其韵。《观鹅图》虽为重彩,在“意”、“韵”上,不但得其工,而能得其雅、得其逸,带上元风,是对宋“青绿巧整”时代性的突破。西方中国美术史论家以为入元钱氏的这种画风,“标志着此前注重真实刻画对象时代的结束”。这是讲由宋人写实(重再现)转向写意(重表现),但并没有完全摒弃客观物象,而是不斤斤于形似,借“物”写“心”,表现自我心绪和自由的性情。可见审美观念的变化是促进“元画”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钱氏的这种青绿画格开启了明清“小青绿”的先河。

此图与钱选其他几幅山水画一样无年款,美国有一位学者认为约作于1295年,不知何据。画心和拖纸上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古稀天子”等印四十多方。此图为1973年美国狄龙基金会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