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纺车图》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纺车图

北宋· (传) 王居正作

绢本设色

纵二六.一厘米

横六九.二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风俗画是宋代绘画中独特的重要门类。从唐、五代到北宋,绘画逐步由宫廷深院走向民间,表现内容及于市井乡村。这种进步是伴随着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的趋势而产生的。

《纺车图》是北宋前期遗存不多的风俗画代表作品之一,表现了当时农村妇女在大树下纺纱的情景。画面很简单,左侧一个老妇人两手牵线;右侧一个中年农妇怀抱婴儿,一手摇动纺车;她身后一个顽童坐在地上,手持小竿,拴着青蛙游戏;她身前还有一只小犬在嬉耍。景物设置更为简略,右上角画了两段老树的粗干盘根,几串柳叶垂下,一条土坎,点点青草。

是图的构图手法新颖。三分之二的画面背景空阔,仅有的景物压缩密集于一角,人物活动的主体也集中于一处,使画面右侧三分之一段变化丰富,内容复杂,层次鲜明,既有景又有人,既有情又有境。而老妇人位置左侧,压住构图“阵脚”,用两根飘动纤细的棉线联接左右,造成均衡、完整之势。棉线虽细,却意牵气连,在横卷形制中取斜向,并用交叉形式,不落呆板,可谓构图之“点睛”处。观全图两端,一呈“密不透风”之势,一显“疏可走马”之状,对比鲜明,节奏起伏,悦人心意。

表现人物活动的道具亦无多余,纺车、竹筐、木凳而已,小犬、青蛙也是传达情趣不可缺少之物。这些都表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围绕一个“简”字,力求精练、典型、概括,绝无矫饰繁缛,大可一以当十。

再看人物的服饰。那些粗布衣衫、单调的服色使人感到这是属于比较穷困的下层百姓、普通人家。衣裤上所缀补丁惹人注目,毫不隐晦地道出耕织者不得温饱的社会现象,整年纺纱织布的人,自己却穿不上完好的衣服。

在上述多方面描绘的映衬之下,人物神情尤显生动。老妇人和中年农妇、儿童显系一个普通家庭的成员,男主人已去劳作,妇女们承受着家务重任,哺养幼子,纺纱织布,这里既流露出生活的沉重,又表达了生性的勤俭。作者通过写实手法倾诉他对生活的理解,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深挚同情。老妪干瘦的脸上刻着辛酸的皱纹,眼窝深陷,目光呆滞,弯着腰,弓着背,疲惫地支撑着生活的重压。儿媳望着婆婆,目光中不乏怜悯,她既要不停地摇着车机,又要给婴儿喂奶,从那坐姿上看,她显然已经腰酸腿麻了。只有儿童不知忧虑,一边望着飞转的纺车,一边玩弄着系在杆上的青蛙。面对这样一幅生动小景,细细体味,不是包蕴着生活的多层含义吗?

据宋《圣朝名画评》载,王居正很注意在寺观苑圃人群游览聚集之处,悄悄观察体会人物仪态,说明他十分注意深入生活、理解人物,以此作为创作的前提。同时他对人民生活中的疾苦和欢乐,也有深刻了解。

画史记载,王居正“善画仕女,酷学周昉,精密有余,而气韵不足”(宋《图画见闻志》卷三),“师周昉,得其闲冶之态”(元《图绘宝鉴》卷三)。从此图艺术手法看,线条采用了转折有力的“战笔”,布置密集,强调质感;敷彩注重色彩配合的韵律感;对妇女和孩童的刻画深具功力;但另一面,又表现气度整体感觉柔弱一些,郭若虚所评“气韵不足”是不无道理的。

纺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