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云山图》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云山图

南宋·米友仁作

纸本水墨

纵二七.三厘米

横五七厘米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云山是米家最擅长的题材。此图写丘壑逶迤连绵,“山间浮云如白衣”,缥缈缭绕,给人柔润朦胧中见灵动清浥的感觉,故此图又名《云山烟霭图》,它是米友仁——小米(米友仁与父米芾齐名,世称“二米”,并称其“小米”。他们所画的山水被称为“米家山”)所作。现存小米《潇湘奇观图》等,大多为横卷,适宜于展现云雾变幻的动势,而此幅景物虽然较局促,但却充分地展示了“米家山”的典型风格,画法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点染烟云,草草而成,不失天真。作为对自然本体和神韵的一种探索,米派笔墨温粹、水墨浑成的画法,与当时流行的画派(如五代、北宋以来的北方、南方山水画派以及“青绿巧整”、“水墨苍劲”等院体画风)迥异其趣,别开生面,它开创了中国画新的画法,表现出山水画写意化发展的新趋向。

二、妙用“米点”。黄宾虹“打点也可作皴”,是对“米家山”所谓“米点皴”画法的一种概括。《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也提到:“雨点皴全用点法,宜于雨景,雨景之法始于米元章,故人称为米点。”此图中“米点”的运用,是“米派山水”的一个主要特点。点是笔法也是墨法。米点可积点成线,也可联点成片。米点为象,化线为面,变化无穷。此画中的层峦、树丛、土坡都是通过横墨点笔概括而成,在单纯的点笔中求变化,在点的“规模效应”湿墨渗化中形成画面奇妙神秘的色彩。此图中的“米点”,风神超脱,不入纤小,随意点缀,山耶,树耶,云耶,烟耶……点笔气势相贯,有迹散神聚之妙。此图在“米点”大小、疏密、虚实、聚散中表现物象,形成画面的节奏和秩序,使水墨变幻的艺术表现更趋于抽象化。这种意写又使画面更神似,更接近观众对自然的真切感受,有一种江南雨霁时分,云气涨漫、岗岭出没、虚虚实实的灵动生意。故国外有称“米派云山”朦胧的“米点”手法为“中国的印象派”。

三、重墨法,尤重淡墨。墨法的创格,是“米派”的另一所长,也是米氏在墨的表现上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此图以墨染烟云来表现行云瞬间的吞吐变化。行云在丘陵树丛中或隐或现,“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云和山虚实相映,自然生姿。作者将泼墨(以墨泼画)、破墨(湿时渗化)和积墨(干时层加)结合起来,使纸面上水与墨交融,使“虽无常理,而有常形”(苏轼)的云气变幻表现得更有自然的神韵。米氏同时又继承了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的画格而求变易,“淡墨为之,稍加重墨点远”(清安歧),如此图中的云层均以淡墨细勾,以与整体柔润笔调相一致。

云山图

四、淡化笔骨。这一点和米氏善于运用没骨法有关。米友仁的画,不论山体还是树木,都不用当时各家“以线立骨”、勾而复皴的传统画法,而是采用独特的方法:山体先以没骨,然后加米点皴,树干一笔立就,不以双钩为之,继而打点为叶。米氏所写的濛浑山景,笔骨淡化,画面看似模糊一片,茫茫中却见笔意。没去笔骨,是笔线的淡化,但要墨中见笔,有笔有墨。所谓“积墨使之厚,破墨使之清”,唐寅也讲到“米颠山水何曾一片模糊哉”。都是指出要浑中求清、清中见浑才能明润清朗,醇厚有味。我们观赏此图,正有此审美感受。

小米把这种抒情写意的画格自称为“墨戏”,它从院体画重“格法”、“形似”的审美观念中解放出来,旨在求“天真”、“天趣”、“生意”、“神采”,寓物寄兴,强调作画“率意为之”,反巧为拙,返璞归真。其画格的拓展,反映了文人画和院体画艺术观点的对立和艺术追求的分野。“墨戏”的艺术观念对元、明、清文人水墨写意画的发展影响很大,适应了文人画家反对“刻画细谨”以求“寄乐于画”的心态。

此画幅有“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嘉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石渠宝笈”以及陆友、梁清标等收藏印,原藏清宫,《西清劄记》著录。现在,大米作品已难以觅见,故小米存世的几幅真迹,更显珍贵,《云山图》亦其中之一。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美术馆尚有米友仁的《云山》(绢本)和《湘江夜雨》两图,其气息不类宋人笔,疑为后人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