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列女传图》赏析

2025-01-20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列女传图

北朝·北魏·佚名

木板漆画彩色

纵八一.五厘米

横四○.五厘米

山西大同石家寨出土

藏山西大同市博物馆

六朝绘画的最高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所提出的“气韵生动”,或者用东晋顾恺之的话说,叫做“传神写照”——“气韵”也好,“传神”亦罢,根本是要使画中的对象(人物)“活”起来。活动是“艺术的生命”,而艺术生命的幻象则是基于出色的塑造和运动得到的。六朝正当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一个非常时期。然而政治上的界限却不能遏止文化上的交融渗透。当时北朝的统治者,皆奉南方文化为“正朔”,南士入北,备受重用。他们将南方文化传播到了北方,所以在绘画艺术上,也出现了南北沟通的情况,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板漆画《列女传图》,同样可以用来印证上述画学理想。

司马金龙是北魏早期的一位官僚,其父原为东晋贵族,逃到北魏。其墓葬于1965年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木板漆画五块,引起学术界的注目。这些木板漆画,每块纵约81.5厘米,横约20余厘米,这里介绍的是拼合在一起的两块。板面涂朱漆地,黑漆勾线,填以黄、白、青、绿、橙诸色,分四层描绘汉刘向《列女传》故事,配以榜题和题记,说明人物身份和情节内容。如“虞帝舜”、“帝舜二妃娥皇女英”、“汉成帝”、“汉成帝班倢伃”、“卫灵公”、“卫灵公夫人”等等,旨在表彰帝王将相、列女孝子、高人逸士的事迹,宣扬儒家的道德观念,具有劝戒性质。谢赫论画有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古画品录》)由此可见一斑。漆画形象地记录了北魏鲜卑族统治者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交流的历史功绩。

画面设色富丽,浓淡渲染娴熟。勾线连绵紧劲,工细舒缓,一扫汉魏以来北方画坛所流行的率意奔放、粗简脱略的作风。线条的疏密组合,富于悠扬节奏的韵律感,与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显出一脉相承的关系。不过,漆彩容易滞笔,难以运行,不像矿物质或植物质颜料(包括烟墨)那样便于挥洒,因此要画出如此流利的线条,没有相当的功力是无法奏效的;另一方面,漆画比之一般的设色画,也更强调了色彩的作用。

列女传图

木板漆画的人物造形十分切近于顾恺之的理论(“以形写神”)和实践(《女史箴图》等),解剖、比例相当严谨准确,头与全身的比率在1:7左右,手也不像后世画家所画的那样小、那样别扭,五官上恰到好处的一点一画更是眉目传情、笔简意足。顾恺之论画提出“凡画,人最难”,“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但即使如此,还只是解决了“塑造”的课题,而没有涉及“运动”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一些用快相拍摄的人像,常常像是僵化在某种姿态中,所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那么,木板漆画又是怎样实现这一“转变”的呢?这可以从人物衣巾的处理看到画家独具的匠心:那衣巾显得如此的轻盈、飘举,或上或下,或前或后,从而暗示出画中人的行动态势,使画中人活了起来。例如“鲁师春姜”是在扭动着身子慷慨地演说着什么;“周太姜”刚刚回过头去关照后面的伙伴;“周太任”和“周太似”则一直目不斜视地朝前恭行着……这一表现方法,虽在《女史箴图》中也有所运用,但却没有像这样自觉和充分。由此可见司马氏将东晋画风带到北魏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其优秀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