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人,引之自悟而已。今之教人,倾之速悟,又恐不尽,而弟子以为吝也。夫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 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

古时候教育学生的方法,在于引导学生自己领会罢了。当今教育学生,快速讲授大量的内容,期望学生很快就能领会,教师还怕没有讲够,而学生却认为老师吝惜真知。如果引导学生自己领会,就能逐渐获得扎实的知识,因此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 快速大量讲授而期望学生很快明...

惟日孜孜, 无敢逸豫。

每天孜孜不倦, 不敢安闲逸乐。...

见识要广,交游要多,理路要清, 主意要真,气习要雅,心术要好。

见闻知识要广博, 交结朋友要广多,理解思路要清晰, 主张意见要真诚, 气质习惯要高雅, 心地打算要纯正。...

人少小时,未有不好歌舞者。盖天籁之发,天机之动,歌舞即礼乐之渐也。圣人用其歌舞而教之以礼乐,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

人在少小之时,没有不喜爱歌舞的。这是自然的启发,天性的萌动,歌舞就是人接受礼乐教育的开始。圣人依托于歌舞教给人们礼乐的知识,这就叫做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而进行有利的引导。...

作人作文,以品为主。为文揣摩世好,是无文品;为人揣摩世好,是无人品。

作人作文章, 都应以品质为主。 作文章总是思考如何投世俗所好,这样的文章必无文品;做人总是思考如何投世俗所好,这样的人必无人品。...

教导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方得。只恁严,徒拘束之,亦不济事。

教育引导后进,需要严厉,然而也要趁其要求进步之时加以启发引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只凭着严厉,仅仅拘束他,也起不了作用。...

立品欲高, 处心欲下。

树立品质要崇高, 用心要多在基...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教育学生而学生不乐于接受,即使强行灌输也没有好处,好比将水投泼到石头上,石头也必定不会吸收水分。现今在石头一般坚硬的土地上,即使用很多的水加以灌溉,它也会立刻干燥的,这是因为它不易吸收水分的原因。...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教育学生不讲究教学方法,没有情趣,学生一定不会乐于学习。...

吾学大纲有三:一曰存实心,二曰明实理,三曰行实事。

我制订的学习大纲有三点:一是保存诚实的内心,二是搞清楚真实的道理, 三是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fei匪)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 待愤恻 (ce侧)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

孔子教育人,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是因为不等学生有求知、表达欲望的时候就启发,便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等到学生有求知欲望之后去启发,就能迅速理解。从事教学的人一定要深思这个道理。...

学者要读书,必求有得于心;亦必有得于心,然后好再去读书。

学习的人读书, 一定追求思想上有所收益;也一定要达到思想上有所收益, 然后才好再去读书。...

世之学者, 以名节不足检, 以放纵为无碍, 天下自此无人品矣。

世上的学者,如果都认为名誉节操不值得检点,认为放荡任性也没有什么妨碍, 那么天下从此没有优良品行的人存在了。...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

对思想阻滞的人要通过引导使他通达,对蒙昧的人要通过启发使他明白道理。...

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不教则不达。

水的特性虽然能够流淌,但不加以疏导就不能畅通; 人的特性虽然能够思考问题,但不加以教导就不能明白事理。...

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安以学为?

学习的目的是用来谋求修治身心的。 学习的东西虽多而身心得不到修治, 还学习干什么?...

凡事在其先,导之教之。善恶,是化之先也,开蒙愚之门也。

但凡教育人的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就应加以启发引导和教育。辨识善恶、从善嫉恶,是教化的前提,是开启蒙蔽愚昧的大门。...

非读书讨论而徒自为精察, 未有不偏蔽者, 故曰: 思而不学则殆。

不广泛读书, 不切磋讨论, 而自以为精识明察, 这种人, 没有不偏颇、 愚昧的。 所以说, 一味思考而不广泛学习就会走上危险道路。...

为学全在精神。精神不足,未有能成者。

做学问全在于精神。 精力不充沛, 没有能够成功的。...

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败而言无弃也。

夏后氏部落领袖大禹善于治理水患,而德行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善于引导人; 引导人一定要根据他的特性,治理水患一定要根据水的流势。这样治水所下的功夫不会白费,教导人的言论不会废弃无用。...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