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自远古的黄帝,下至夏、商、周三代君王,他们无不提倡道德教育,重视学校学习,崇尚仁爱义礼,成就教育感化。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
不事学习就无法治理自己的言行,不晓礼节就无法修养自己的品德。...
听过黄钟的乐声之后,才知道敲击缶器时声音的细小; 看过衮龙礼服上的彩饰之后,才知道身着粗布短衣的丑陋; 接受过学校教育以后,才知道不事学习的窘迫。...
古时的有才德的人,成就美德善行,身体虽已消失,可是美名得以长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用来疏通精神思想上的障碍,舒畅心绪,调理性情,这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首要事务。...
听说过伯夷那种高尚的风范,再贪婪的人也会变得廉洁,再懦弱的人也会立志改变自身;听说过柳下惠那种正直的风范,再刻薄的人也会变得敦厚,气量再狭小的人心胸也会变得宽广。仅仅是听到他们的风范和声望,尚且使一些人改变了气质,更何况能够亲自接触本人,当面接受谆...
一个人如果不知从善之道,那么就像得了危及生命的疾病一样,不对他加以管教却要让他得到改正,岂不困难!...
学习,是用来改变性情、完善自己的才能和品德的。...
治理国家要以使百姓生活富足作为根本,把确立教育内容作为基...
君主治理国家,没有比仁道的力量更强大的了,没有比德政的功绩更显盛的了,没有比教育的方法更美好的了,没有比感化的效果更灵验的了。仁道可以用来治国,德政可以用来使国家强盛,教育可以使人们通晓事理,感化可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法来治理他们,一定可以使他们变得性情敦厚并能懂得其中的意义,那么百姓们就会相亲相爱而无互相伤害的想法,做事时因为想着仁义而不会萌生邪恶的念头。像这种情景,是法律所不能达到的,是威刑所不能强迫的,这是教育感化的结果。...
教化是治理国家所依靠的根本,刑法则是用来佐助治理国家的。...
事前未加教育事后却加以惩罚,这叫做酷虐; 事前不予告诫事后却责罚,这叫做残暴。...
政治有三个品级: 王道的政治在于教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在于威服人民,强暴的政治在于以武力胁迫人民。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办法,但是教化人民最为可贵。...
人们追求私利的行为,就像水往低处流淌一样,如果不用教化的堤坝来防备,就无法阻止...
古代的帝王……治理国家,无不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办。在国家设立大学进行教育,在城镇设立学校来进行教化,用仁诱导百姓,用义勉励百姓,用礼限制百姓,所以那时的刑罚很轻可是并没有违犯法令的,这是因为推行教化而带来了良好的风情民俗的缘故。...
人的本性就是质朴,这种本性不经教育感化就不会形成; 人的情趣就是欲望,这种情趣如果没有了法律制度的约束就会变得毫无节制。...
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不足; 经过讲授之后,才知道自己学问不精。知道不足,所以自己能深感惭愧并努力学习;知道不精,所以要尽量向老师请教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这里看出,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得到提高。...
像纯钩、鱼肠这样的良剑,在刚从模子中取出时,用它去击砍并不能砍断什么,用它去刺杀也不能穿透什么; 等到把它放在磨刀石上磨出锋刃,那么在水里它可以砍断大船,在陆地它可以刺穿铠甲。明镜刚从模子上取下时,模糊不清什么也照不出来,等到涂上玄锡之类的原料,并用...
孔子有七十弟子,三千学生,他们都能入家孝敬父母,出外顺从兄长,讲起话来很有文采,做事可为人们的表率,这些都是通过教育所形成的。墨子有一百八十位门徒,都可以让他们赴汤蹈火,迎刃而上,至死不悔,这些都是通过教化所形成的。...
一个人有了学问,就像树木上有了枝叶。树木有了枝叶还能为人遮荫,更何况君子有了学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