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诗词简介
         这是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五道《浣溪沙》的第五首。写词人回府路上所见所感。词人仍从写景着笔,“软草平莎”,各种草既软又平。“耦耕”出自《论语》,就是两人一起耕作,这里是指词人想与农民一起耕作。下片说“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桑麻油光闪闪,就像刚刚用水泼过;和风吹来,白蒿与绿艾都散发着袭人的香气,就像熏炉中的熏香。“使君元是此中人”,词人出生在农村,因此以“此中人”自谓。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浣溪沙》
    .[宋].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 《 huàn xī shā 》 
    《 浣   溪 沙  》 
    .[ sònɡ ]. sū shì.
    .[ 宋   ]. 苏 轼 .
    ruǎn cǎo pínɡ shā ɡuò yǔ xīn , qīnɡ shā zǒu mǎ lù wú chén 。 hé shí shōu shi ǒu ɡēnɡ shēn ? 
    软   草  平   莎  过  雨 新  , 轻   沙  走  马 路 无 尘   。 何 时  收   拾  耦 耕   身   ? 
    rì nuǎn sānɡ má ɡuānɡ sì pō , fēnɡ lái hāo ài qì rú xūn 。 shǐ jūn yuán shì cǐ zhōnɡ rén 。 
    日 暖   桑   麻 光    似 泼 , 风   来  蒿  艾 气 如 薰  。 使  君  元   是  此 中    人  。 
  • 《浣溪沙》
    .[宋].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
     
    平软的草地
     
    一望无垠
     
    新雨净洗
     
    莎草清新。
     
    我的马儿啊!
     
    踏在轻柔的沙地上,
     
    没有些微的浮尘。
     
    唉!我何时像长沮桀溺般
     
    归隐。
     
    雨后净洗的桑麻叶上
     
    投射着暖暖的光轮。
     
    那光轮呀!似是水
     
    泼出鲜亮的精神。
     
    一阵暖风吹过,
     
    送来艾蒿的清气如薰。
     
    唉!我这个徐州使君
     
    原来是——
     
    个中之人。
     
  • 注释

    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 物,地下有纺锤形细长块根,称香 附子,古人诗词中多用。

    ②耦耕: 两人并耜而耕。

    ③薰:香草,又名 蕙草,这里指蕙草的香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词系作者于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浣溪沙五首》中的第五首。词中写徐州农村久旱逢雨之后所呈现的一派欣欣向荣、丰收在望景象,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不禁使他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苏轼则与之不同。苏轼自幼胸怀奇志,期在为国建树奇勋。但在王安石变法时,他因与王政见不合,便自请外放,历任地方官。“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稳,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 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一“光”、一“气”,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一句,总上作结,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应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苏轼《题渊明诗》云:“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而这也正是苏轼农村词之所以臻于妙境的真谛所在。
     
              这首词的结构十分奇特,与前四首均不同,也与一般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一首既不像前四首《浣溪沙》词那样,也不是把景物和感受分开来写,而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用层递的手法,使词情深化升华,臻于妙境。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似平却奇,出诗入画,显示出苏轼农村词清新开阔、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
  •           这是苏轼在徐州所作《浣溪沙》词的最后一首。作者有感于农村自然风光的清新美好,风俗民情的质朴淳厚,由衷地表示了归耕农村的愿望。《浣溪沙》这个词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上下片都是七言三句,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且前两句多用对偶。这首词句式声韵遵律填写,而在情景安排上自具特色,上下片都是两景句一情句的结构,因景见情,反映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软草平莎过雨新”,莎草是长于原野沙地上的一种多年生草本。雨也恩及草木、莎草之类,蔓延争茂,平沙绿缛,青青弥望。作者此行为谢雨而来,连写五首农村词,当然紧切一个“雨”字;但前几首都是暗写,没有说出一个“雨”字,这一首才明白点出了“雨”。一场透雨之后,庶草蕃芜,菶菶萋萋,清丽芊绵,原野景色也显得格外清新可爱。“轻沙走马路无尘”,仍关合着雨。因是一场透雨,泥土还是湿润润的,走马于这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起,但觉满眼青翠,气象一新,内心的喜悦亦可想见。“路无尘”,既是写实,也是暗示,没有官场的尘浊。正是由于对高情远怀的追求,于是引出了“何时收拾耦耕身”一句。“耦耕”:两人并耕。《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古代的隐士,苏轼欲以沮,溺为榜样,想及早从仕途抽身,过躬耕田园的生活。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对偶,进一步渲染农村风光的清新明丽。雨后的桑麻,在暖和的阳光照映下,绿油油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象是泼了水那般明亮;原野上的蒿艾,得雨滋润,葱绿争茂,随着和风,传来阵阵芳香。诗人被这无比美好的农村风光所陶醉,整个身心融化于这境界之中了,于是情不自禁地说道: “使君元是此中人!”“使君”,苏轼自称; “元”同“原”,最初。作者说自己原来就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出身。他读陶渊明诗: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曾说过:“非古人偶(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题渊明诗》)又说,“我昔在田间”,是有过耕作的实践,熟悉农村生活的。何必再作宦海沉浮,还是“归去来兮”,躬耕陇亩,重过农村生活,享那田家之乐吧!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第一个把农村生活引入词里。这五首《浣溪沙》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农村风貌,生活气息浓厚,情调爽朗,风格清新,为宋词的发展丰富了题材,开拓了境界,因而有其突出的意义。
     
  •            在中国词史上,最初从塞外戈壁滩上弹奏出的敦煌民间词,本充满着乡野的泥土气息。但自晚唐五代倚筵公子、绣幌佳人“移植”以后,词就失却了它身上的泥土气,而涂抹沾染上了浓厚的脂粉气、都市味。词的抒情主人公总是在都市化的亭园楼阁、歌台舞榭里流连,很少顾盼乡野里的泥篱茅舍。至北宋中叶,“土生土长”于川中眉山的苏轼,虽然也曾在官场上、都市里混过多年,但身上的泥土味还没销磨尽,对养育过他的农村乡野,仍充满着一种亲切感。他以“耦耕”者的身份、拓荒者的勇气,将乡野的泥土味、农村的寻常自然景物引进词坛,带着他无数的读者,从都市的红尘香雾里穿出,走进了满目桑麻艾蒿、清新恬静的乡村。
     
             这里,新雨过后,遍地莎草(一名香附子)平整整、软茸茸、绿油油;松软软的乡村沙路,湿润无尘,“走马”其间,舒适愉快。其时风和日暖,路边地头桑麻、艾蒿茂盛,阳光照处,绿浪滚滚,光鲜耀目;和风吹来,阵阵幽香(艾蒿,揉之有香气),令人心旷神怡。作者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直想“收拾耦耕身”,离开暗礁密布、喧嚣闹杂的官场回到古朴清静的乡村,过几天清淡闲适的日子。
     
                作者在这首词里摄取的只是徐州城外乡村的一两个小镜头,而且是以“使君”(徐州太守)的身份及其特定的审美情趣来选景的。元丰元年(公元1078)春夏间,徐州大旱。时知徐州的苏轼曾往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他的《起伏龙行》诗序说:“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说,作《起伏龙行》。”后老天“显灵”,果降雷雨。作为“父母官”的苏轼,喜中自禁,复又前往石潭“谢雨”,一路上写下五首《浣溪沙》;从不同的角度摄下了农村生活、景致的几组镜头,本词为其中第五首。本词不仅体现了作者求雨且得雨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对农民丰收有望的喜悦及其对农村生活的理解。作者此时虽乎为“使君”,但他是以“此中人”的平等态度来观察、表现农村生活,没有“城里人”或官僚所常有的对乡野的蔑视,正因如此,或许本来颇荒凉的乡村才在苏轼的笔下显得那么清新鲜活,那般富于诗意。作者也是全身心地感受、欣赏乡村景色,即调动视觉俯视(上片为“走马”时俯视之景)、远眺(下片为平视远眺之景),又调动嗅觉(闻艾蒿香气)、触觉(感受到阳光“暖”和)来感受,多角度地表现出对农村生活、景色的热爱与欣赏
     
  • 上一篇:浣溪沙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1-06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niandai/songdai/sushi/4811.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