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诗词简介
         词篇名。宋代苏轼作。此词共五首,这首词是其中的一首。 此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时作者初到黄州贬所。词中写农村生活的观感。上片描绘了一幅初夏农村风俗图。久旱喜雨,家家欢悦,词人乘酒兴徜徉于村中,深感雨后的欢乐气氛,枣花香中,缲车声里,唯见古柳树下,一身穿粗麻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创造出一个充满乡村情趣的意境。下片写词人酒困口渴,敲门乞茶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洒脱旷放的酒兴豪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原词如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 huàn xī shā 》 
    《 浣   溪 沙  》 
    .[ tánɡ ]. sū shì.
    .[ 唐   ]. 苏 轼 .
    sù sù yī jīn luò zǎo huā , cūn nán cūn běi xiǎnɡ sāo chē , niú yī ɡǔ liǔ mài huánɡ ɡuā 。  
    簌 簌 衣 巾  落  枣  花  , 村  南  村  北  响    缫  车  , 牛  衣 古 柳  卖  黄    瓜  。  
    jiǔ kùn lù chánɡ wéi yù shuì , rì ɡāo rén kě màn sī chá , qiāo mén shì wèn yě rén jiɑ 。 
    酒  困  路 长    唯  欲 睡   , 日 高  人  渴 漫  思 茶  , 敲   门  试  问  野 人  家  。 
     
  • 《浣溪沙》
    .[唐].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轻轻的枣花将人们的衣巾落满。喧哗的缫车在村里响遍。拴牛的老柳树下传来卖瓜人的声声吆唤。酒困路长使我不愿再向前走一步,而只想睡觉,况且这中午时分多想将热茶喝上几碗,索性先到那老乡家把门儿串。
  •  
    〔1〕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作者任徐州太守之时。《浣溪沙》词调介绍见李璟词。
     
    〔2〕徐门:徐州,今江苏徐州市。谢雨:天旱求雨,得雨后谢神。于石潭谢神是当地风俗。
     
    〔3〕泗水:源于山东泗水县,南流汇入运河,因与石潭相通,故涨落、清浊相一致。
     
    〔4〕缲车:缫丝的工具。缲,同缫(sao)。
     
    〔5〕“牛衣”句:牛衣,粗麻或草编成,披于牛背。这是借指穿粗陋破旧衣服的农民,本句言其在道边古柳下卖黄瓜。
     
    〔6〕漫思茶:不由得想喝茶水。
     
    〔7〕野人家:指住在山野的农家。
  •  
    【集评】 清·王士祯:“‘牛衣古柳卖黄瓜’,非坡仙无此胸次。”(《花草蒙拾》)
     
    【点评】 此词上片写枣花,写缫车声,写卖瓜人,这是一幅生 动自然的初夏村居图。下片写作者自己路途的困渴和向农家敲门索茶的情景。这又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刻划,这一形象不是五马踟蹰、前呼后应的太守,而是一个胸怀疏朗、与民无间的活东坡。(刘崇德)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词是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组词里的第四首。作者在 词中“一洗香罗绮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 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出了一幅清新自然、饶有情趣的乡村初夏图。
     
          首句“蔌蔌衣巾落枣花”仅七字,词人便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了 自己听觉、触觉、视觉的美妙感受。读罢,仿佛也跟随着词人来到 乡村那一片迷人的枣林。“蔌蔌”,通过听觉写出了枣花的轻柔; “衣巾”,通过触觉写出了枣花的温情;“落枣花”三字,则汇总前面 的感受由视觉作出判断: 那轻轻飘进衣巾的原来是纷纷落下的黄 色枣花。接着,第二句“村南村北响缫车”,作者又把笔触向远处伸 展开去,描写出了村子里繁忙愉快的劳动。这里词人运笔极为含 蓄,他不直写劳动的热闹场面,而仍通过听觉对回响村落、激荡郊 野的缫车声来表现,从而使词境委婉蕴藉、耐人寻味。下面“牛衣 古柳卖黄瓜”一句,词人在前面生动和谐的画面上又点染出了另一 番情趣。村口边,古老的柳树下,一位穿着粗麻布的老汉正叫卖着 黄瓜。立刻,我们会从这一句中感到有一股浓烈的乡村气息透过 字里行间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上片三句,词人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牵人魂魄的情景。这 中间既有缤纷的落英,又有悦耳的缫车声;既有古老的柳树,也有 粗布褴衫的老汉。形象鲜明,韵味深远。
     
               词的下片,作者由对外在农村景物的描写转入了对自身内在 的感受的描绘。词人行走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无穷尽地绵 延着的道路,大概已使他有点劳累了;加上又喝了几杯酒,只觉昏 昏沉沉,惟一的愿望就是痛痛快快地睡上一觉。初夏,暖烘烘的太 阳正升得老高老高,烘烤得行人口干舌燥,词人一边行走,一边思 念着清茶的淡香。这两句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得,但实质上却十 分真切、细腻地描写出了初夏行走乡村的独特感受。最后一句“敲 门试问野人家”,紧承上两句而来,词人看见前面村野中有一户人 家,于是,他便敲门探问,打听一下老乡家有没有茶。这一句,把苏 轼平易近人的形象和乡间野趣横生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北宋文人词中描写乡村田园的作品寥若晨星。苏轼的这组田 园词以自己亲身的独特感受为基础,广泛摄取了农村中极富诗情 画意的镜头,拓展了词的天地,给柔丽脂香的词坛吹进了一股淳厚 朴实的新风。
     
     
  •          这是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组词的第四首,记述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首句写景也写人,并且兼点季节。“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枣树是北方常见的果树,多种植在场圃旁和靠近村庄的田间地边上,因为经济价值高而又不大影响庄稼的生长,所以深得农民的喜爱。每当初夏麦子快熟的时候,那稠密的黄色小花也就一串串地挂满了枝头,微风拂动,枣花便纷纷下落。作者大约这时正走在树下,所以清香四溢的枣花便洒满衣巾。作者从枣花着笔,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次句写所闻。蚕事已毕,茧子丰收,村妇们可真忙起来了。她们大概要趁紧张的麦收到来之前,赶快将蚕茧缫成丝,换回生产生活用品以备麦收吧?怪不得不论走到哪头,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缫车声呢!末句则写所见。“牛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亦说即蓑衣之属,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作者徜徉在枣树下,抬眼望去,就在道口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在叫卖刚刚上市的黄瓜呢!枣花簌簌,缫车声声,再加上吆卖时鲜瓜菜的叫喊,这是田家生活中多么迷人的音乐!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通过作者伫立村头,谛听静观,拍摄下了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了蚕茧、瓜果丰收后的繁忙景象,那么下片则是记述村外旅行中的一件生活小事,从中看出作者平易近人的作风。他大概走得有点累了,又喝了几杯酒,在初夏暖烘烘的阳光里,觉得意倦口渴,很想喝碗清茶。于是只好“敲门试问野人家”了。“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敲门试问”有点探询之意,打听一下老乡家有没有茶,不是要求人家必须提供,这说明他是以一个普通过路人的身分出现在百姓面前的,不愿惊扰百姓,没有摆官老爷的架子。作为州官的苏轼向老百姓求茶,态度如此谦和,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五代北宋文人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非常罕见,苏轼这五首《浣溪沙》描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景以及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在艺术上也各有特色。这首词记述自己在村郊的见闻和经历,似乎信手拈来,但在构思和用语上都是颇见匠心的。词中“枣花”、“缫车”、“牛衣”、“古柳”等都是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卖瓜人”、“野人家”也很有乡土风味。尤其向农户敲门求茶,更见出农村淳厚的风俗。清新朴实,明白如话,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风格。
  •           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这是苏轼在徐州任上赴石潭谢雨道中所作,共五首,这是第四首。前面三首从不同的角度写春旱雨后农村丰收可望,男女老幼喜悦之情。这首词记录作者亲身经历的富有情趣的农村生活片断。
     
           开篇“簌簌衣巾落枣花”,清辞丽句,音韵清蔚。这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此词以音调响亮的“麻”韵相协,作倒装句法而情韵益彰。“簌簌”,象声。这句与元稹《连昌宫词》: “风动落花红簌簌”,意象相似,虽未写风,仍觉有微风吹拂,黄色的枣花纷纷飘落。簌簌作响,飘洒在作者的衣巾上,还能闻到枣花的清香呢!次句“村南村北响缫车”,只闻缫车之声,不见缫丝之人,可引发出几多想象。《高斋诗话》云: “东坡长短句云: ‘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寥诗云: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秦少游云: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奇句也。”奇就奇在以声写人,创造出其味不尽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村妇们在蚕事已毕、麦收之前紧张的缫丝,村村落落那番欢欣热烈的劳动气氛。末句“牛衣古柳卖黄瓜”,则是村头所见的另一个场景。“牛衣”,用草麻编成给牛披体使暖之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句,这里指卖瓜者所穿的粗劣衣服。作者行步于村野之中,又听得几声歌唱似的吆喝声,抬头一看,原来古柳树旁有位农人正卖鲜嫩的黄瓜哩!这是又一个意趣盎然的特写镜头。曾季貍在《艇斋诗话》中说,他见过苏轼墨迹,“牛依”作“半依”。参之苏轼《夜泊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作“半依”亦具胜义,指卖瓜者正在柳荫掩映之间。
     
          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丰收喜悦的农村风俗画;下片则记述了作者村行中的一件小事,事虽小意味却深长。“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谩”,颇、甚。在暖烘烘的太阳下,路走得不少了,时间也快近中午了,加之刚才还喝了几杯酒,现在感到又渴又倦,想午睡片刻又无处眠身,于是只好“敲门试问野人家”,向村野农家讨碗茶喝,以解渴提神,权作休息吧。封建时代一般州郡长官,因公访察乡里,总是属吏前呼后拥,百姓奉迎叫苦不迭;而苏轼自称“我是田中识字夫”,不想高踞于百姓之上自作威福,因而要一碗茶喝,还要轻轻敲门,“试问”有否现成的茶让他喝一口,并不要求“野人家”特地为他煮水沏茶。这种随便、谦和的态度,跟一般“使君”适成鲜明的对照。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记事,看似相隔一层,但下片从记事中反映出作者爱护百姓、愿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与上片“使君”关心农事、描绘出的雨后农桑丰收之景,岂不两相交融,浑然一体。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8-09-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niandai/songdai/sushi/4807.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