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词简介:
唐诗篇名。五律。常建作。见《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诗最早收录于殷璠在天宝十二载(753)所编的《河岳英灵集》。全诗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部的破山上。该诗是作者游览这座江南名刹,寻幽探胜、写景抒情之作。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既写出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又蕴含着一种恬淡的情趣,构思巧妙,意境优美,向为人们所传诵。宋代欧阳修在《题青州山斋》中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又说晚来青州,“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居士外集》卷二三)。可见对此联的推崇备至。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亦写得造语精警,情景兼融,殷璠称此联和上一联为“警策”(《河岳英灵集》)。此诗全篇皆工,富有诗情画意,前人曾评曰:“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是唐代山水诗中的传世名篇。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 《 tí pò shān sì hòu chán yuàn 》《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 tánɡ ]. chánɡ jiàn..[ 唐 ]. 常 建 .qīnɡ chén rù ɡǔ sì , chū rì zhào ɡāo lín 。清 晨 入 古 寺 , 初 日 照 高 林 。zhú jìnɡ tōnɡ yōu chù , chán fánɡ huā mù shēn 。竹 径 通 幽 处 , 禅 房 花 木 深 。shān ɡuānɡ yuè niǎo xìnɡ , tán yǐnɡ kōnɡ rén xīn 。山 光 悦 鸟 性 , 潭 影 空 人 心 。wàn lài cǐ jù jì , dàn yú zhōnɡ qìnɡ yīn 。万 籁 此 俱 寂 , 但 馀 钟 磬 音 。
- 《題破山寺后禪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今译】清晨时,我步入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高高照耀着这佛禅高林。曲曲折折的竹径,通向那幽深的禅境,禅房被花草树木围着深深。明澄的山光水色陶冶着鸟儿的性情,清澈潭影使人的心胸空灵如镜。此时,万籁无声,庄严而寂静。袅袅地飘荡着一缕钟磬的余声。
【逐句翻译】
清晨入古寺,我清晨就踏进这座古寺,初日照高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林。竹径通幽处,竹林的小径通向那幽处,禅房花木深。静寂的禅房花木阴深深。山光悦鸟性,青山的光彩使百鸟欢唱,潭影空人心。澄澈的潭水洗涤尽尘心。万籁此俱寂,自然界音响都静了下来,但余钟磬声。耳畔只听到钟磬的馀音。
- ①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部的破山上。禅院:寺院。
②禅房:僧侣的住所。
③万籁(lai赖):指一切声响。
④钟磬: 寺院中诵经和斋供时用来敲击的鸣器。 - 【集评】 宋·尤袤:“欧阳永叔云:“我尝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竟不可得。”(《全唐诗话》)宋·苏轼:“常建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欧阳文忠公最爱赏,以为不可及。此语诚可人意,然于公何足道,岂非餍饫刍豢,反思螺蛤邪?”(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补集)宋·洪驹甫:“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补集)明·钟惺 “无象有影,无影有光,是何物参之。”又“清境幻思,千古不磨。”(《唐诗归》卷十二)清·纪晓岚:‘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四引)清·沈德潜:“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以潭水,此倒装句法。通体幽绝,欧阳公自语学之未能,古人虚心明善如是。” (《唐诗别裁》)清·施补华:“写景须曲肖此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确是古寺光景。”(《岘佣说诗》)【点评】 从《河岳英灵集》选入这首诗以后,历来重要的唐诗选本几乎是无一不选;可见人们的喜爱。它从内容上说,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深幽、寂静,赞美的是佛境摆脱尘俗,怡悦无忧境界。这是唐诗的一般题材和主题,无甚特别,妙处在艺术上的精到完整。它的构思巧妙,以序写事,以情布景,绘形绘声,写事写物超出象外,让人领略到景致之外的神髓,而不落色象。它的造意工致,通过视觉的,听觉的、透视的、比衬的种种意象,使人如置身于它的时空之中,受到它感观的、精神的感染,而且心领神会,有难言之妙。它的语言清雅警拔,耐人寻味,形式也格中有变,不落俗套。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 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 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 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 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 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 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 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 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 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 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 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 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 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 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 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 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 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 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 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 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 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 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 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 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 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 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 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 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 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 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 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 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 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 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 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 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 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 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县,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 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了。“禅院”, 僧侣诵经、礼佛、起居之处所。常建在盛唐时即有诗名。殷璠在他编选《河岳英灵集》中即以常建 为卷首,评价极高,入选作品有十五首,本篇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 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 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 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刚刚升起的 太阳把辉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 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上的树木外,还 可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因此,“高 林”就同时具有赞颂这座“古寺”之意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 “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 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 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 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 以后,行 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 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 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 即指此而言。当然, 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 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 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 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 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 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当此之时, 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 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 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 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 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 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 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 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处于这样的心态,诗人对于外界已经近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万籁此都寂”。“万籁”,指世间万物一切音响。就字面而言,这句 讲的是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实际反映的是诗人的 “空”、“寂”之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一无所闻。诗人听到 的音响是什么?“但余钟磬音”。“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 发动时用钟,止歇时用磬。“钟磬”在此成为禅诵的代号,说明诗人 的心已与整座寺院融汇在一起了。就结构而言,结尾与起句上下照应, 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这是著名的山水诗,但它并不以客观风景的逼真描绘而著称。它 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紧紧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 并以此为线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机地串接起来,使之成为一 首自然质朴、余味深长的佳构。简言之,即境与意浑,词以意胜。殷 瑶在评论常建时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上)这 些话讲的就是常建诗歌的内蕴丰富、深远,非笔墨畦径间寻常之所见。 他往往能触景生情,有兴寄,而非徒具表面。“竹径”两句,“山光” 一联,千古传诵,皆缘于此。欧阳修最赏“竹径”一联,但难以模仿。 他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见《题 青州山斋》)所谓“造意”,也就是创造性的想象与构思,是具有个性 的领悟。凡是具有艺术个性的佳作,别人便无法模仿了。这种不求形 似而唯以意胜的山水诗是最为难得的。正因为如此,虽然有人把常建 归为王、孟一派,但其风格并不与王、孟完全相同,而是自成一家独 具特色的诗人。
- 常建的这首《题破 山寺后禅院》曾被宋代洪驹父 誉为“全篇皆工”(见《宋诗话辑 佚》),这首五言律诗也是他的 代表作。常建一生仕途失意, 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 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 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 胜之作。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由 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 改建的,宋代学者朱长文《吴郡 图经续记》称之“为海虞之胜 处”。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 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 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 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首联总起全诗,点明时间、环境和人物的去向,语言朴实、平易,所勾 勒出来的画面却清新、优美,引发读者联想。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 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如烟似雾,如梦似幻,美妙绝伦。 诗人的欣悦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高林”一词,语义双关,一指劲健挺拔的 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此处“高林”兼有称颂禅 院之意,在日照山林的景象中流露出对佛宇的礼赞之情。破山寺是一座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有 描绘,他突出勾绘的是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旭日照射下的参天“高 林”。这两句烘托出一种清新明丽、绿意葱茏的审美感受,同时又隐含一 种幽静之感。诗人深谙“窥一斑以观全豹”,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他抓住破 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从此处着墨也使古寺的深邃幽 静跃然纸上。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 林”照应“古寺”,显然是诗人的精心锤炼才能达到如此“平淡天然”之境。颔联是诗人随着行进作进一步的描绘,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 穿过佛殿,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置身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 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 处,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如此幽静美妙的环境,如此曲径通幽的行程, 令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 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向往。这一联 诗人托物寄情,以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抒写自己内心的幽意和 淡泊情怀,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 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 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 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鸟儿也 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啭鸣叫。雀鸟本无情智,客观环境的优美或险 恶,不会引起它的喜和忧,但在这里,诗人以所见景物的强烈主观感受,寄 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像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 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不仅不直 率浅露,而且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 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入 水中,是那样清澈、明晰、澄净,以至于观赏之人杂念顿逝。这里有“禅悟” 的意味。《宋高僧传》载,临川郡守裴某,笃信佛教,“每至海霞敛空,山月 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常建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 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 审美体验,有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 “禅悟”的东西。“潭影空人心”,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 “潭影”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 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空人心”应对“悦鸟性”,空灵纯洁 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 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远远超出 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 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 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洪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 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隐 逸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 描绘,突出意中之“静”。“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 的具体表现。在后禅院中的诗人,由“潭影”触悟而杂念消除,此时此刻又 使诗人感到万籁俱寂,也就是客观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而此时 的内心也是万念俱寂。但万籁俱寂,尚不足以创造静境、表现静趣,因为 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栗。常 建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 己的意中之静,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 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也由 此而充分表露。这就是以声显静的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的艺术手法。王 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亦即此意。盛唐山水诗歌咏隐逸情趣,流露的多为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 这首诗不一样,他在优游自得中写自己的心灵感悟,他所领会的心无纤尘 的禅思充溢着玄远清幽的情趣,他所写的不仅是一种景物,更是一种旷远 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
今日更新
-
题破山寺后禅院
[2018-07-2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