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诗词简介:
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居所见所感。举头望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明月还在为不在此地的隐者投来清光相伴。鲜花的影子借着月光也投到茅亭里来,好像要到这里来夜宿;院里药草长势很好,加上久无人来,院路滋生了青苔。通过美妙的景致,体现出悠闲的清高情趣,也表现出诗人对此境况的一种惋惜和对王昌龄的期待心情。
此诗的平易之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象显豁,发人联想。
首联写王昌龄居所位置。王昌龄隐居之所在石门山上,顺着清溪上望,深不可测,其居所便在那片白云下。“孤云”化用名隐陶弘景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白云象征隐士。而陶弘景为阔隐士,白云也多;王昌龄却贫,故云也少而孤,也显其清高。此联实是在夸王昌龄隐居之地是一个十分适合隐居的宝地。
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居所见所感。举头望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明月还在为不在此地的隐者投来清光相伴。鲜花的影子借着月光也投到茅亭里来,好像要到这里来夜宿;院里药草长势很好,加上久无人来,院路滋生了青苔。通过美妙的景致,体现出悠闲的清高情趣,也表现出诗人对此境况的一种惋惜和对王昌龄的期待心情。
末句隐写自己归志。“鸾鹤群”用江淹“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亦”在这里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说要学王昌龄,借以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这也是本诗主旨。
此诗的平易之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象显豁,发人联想。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 《 sù wánɡ chānɡ línɡ yǐn jū 》《 宿 王 昌 龄 隐 居 》.[ tánɡ ]. chánɡ jiàn..[ 唐 ]. 常 建 .qīnɡ xī shēn bú cè , yǐn chù wéi ɡū yún 。清 溪 深 不 测 , 隐 处 唯 孤 云 。sōnɡ jì lù wēi yuè , qīnɡ ɡuānɡ yóu wéi jūn 。松 际 露 微 月 , 清 光 犹 为 君 。máo tínɡ sù huā yǐnɡ , yào yuàn zī tái wén 。茅 亭 宿 花 影 , 药 院 滋 苔 纹 。yú yì xiè shí qù , xī shān luán hè qún 。余 亦 谢 时 去 , 西 山 鸾 鹤 群 。
- 《宿王昌齡隱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王昌龄隐居处只有一朵孤云。松树梢头微露出初升的明月,它洒下清辉依然是为了这位诗人。茅亭夜静花影好象已恬然入梦,栽种芍药的庭院到处是斑斑苔痕。我也要学他远离世俗去隐居呵,和那西山的青鸾白鹤结为良朋。
【逐句翻译】
清溪深不测,清澈的溪水哟深不可测,隐处唯孤云。隐逸的居处哟唯有孤云。松际露微月,松林间漏泄微弱的月色,清光犹为君。清光还是来陪伴少伯君。茅亭宿花影,我夜宿茅屋见窗外花影,药院滋苔纹。药院的路面滋生着苔纹。余亦谢时去,我要告别这俗世而归去,西山鸾鹤群。隐居樊山哟与鸾鹤为群。
- ①清溪:王隐居地今安徽含山县石门山的一条河流。深不测:指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唯孤云:既说明主人不在,亦表明隐居地的高卓超尘。
②清光句:意为月光不知主人不在,多情地照来,为主人作伴。君,指王昌龄。
③药院:种药的庭院。滋苔纹:到处滋生苔藓,说明久无人居。
④谢时:辞官而隐居。西山:作者归隐地,在今湖北武昌樊山。鸾鹤:代指隐逸高士或自然世界。群:与……为伍。 - 【集评】
唐·殷璠:“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志。至于‘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河岳英灵集》上)
宋·刘会孟:“情景沉冥,不类着色”。(转引自《唐诗广选》卷一)
这首诗看似平淡,而意蕴深长。常建巧妙地通过描写、赞赏王昌龄隐居的旧地,对王昌龄过去的隐逸生活和高尚情趣加以热烈的赞美,同时对他没有坚持退隐初衷表示惋惜,希望和他共同归隐,与鸾鹤作伴。清澈之笔,中有灵悟。(沈德潜《唐诗别裁》)看此诗用字口气,必是借宿时,昌龄适不在家,必有山中隐流招去,于合句可见。(徐增《说唐诗》卷十三)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王昌龄是作者的同榜进士和好友,出仕前曾居于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诗中的隐居即指该处。常建到此住一宿后,深为当地清幽优美的环境所吸引。全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地自然风物的赞美,表现了超脱现实、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一二两句点明王昌龄隐居处的自然环境。深山密林中,壑深峰耸,清澈的山溪蜿蜒至山林深处,望不见尽头,隐居处只见岭上孤独的云朵。在冷清静寂的背景下,孤云在天显得孤单、孤清、孤傲。自然景物被赋予重重的主观色彩,隐居者的清高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写夜宿和隐居的人。入夜,山风袭来,林涛阵阵,从浓密的松树的晃动间露出的明月,还为你洒下一地的清辉。“松际微月” 是作者所见,“犹为君” 是写清泠泠的月光与王昌龄的心意相通,赞美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自然与人的和谐状态。一说王昌龄已离开此地,常建写这首诗是劝他归隐,“犹为君” 是月光也盼他回来。
五六两句写隐居院子中的景物。茅亭边栽花,院子里种药,花影摇曳,药草飘香,显出隐居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而种药的院落里已滋生出了缕缕青苔,更增添了深远幽僻之意。
七八两句写诗人自己被这样的佳境打动,起了归隐之心。我也要辞别世俗的羁绊,到西山与鸾和鹤为伴。从侧面烘托了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全诗情随景动,景因情幻,情景交融,远景、近景多视野地细致地刻画了王昌龄隐居处的自然景物,在平实的描叙中,熔铸了高洁、幽深、清静的隐逸情怀。 - 王昌龄与常建为同年进士,又于诗有同好,关系很密切。入仕前, 王昌龄曾隐居石门山(今安徽含山县境内),诗中所言“清溪”即在石 门山内。常建登第后,只做过盱眙县尉的小官,此后便弃官归隐武昌 樊山,即西山。归隐前,他曾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 一夜。这首诗写的就是在王昌龄隐居处的所见所感。
诗的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写王 昌龄隐居的环境很幽美,下有清溪潺潺,上有白云悠悠。“深不测” 并不是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溪水流入石门深处,望不见尽头。齐 梁时,隐士陶弘景曾赋诗答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 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因此山中白 云便成了隐士风范的象征。第二层意思,常建这里不象陶弘景那样说 “多白云”,而言“孤云”,包蕴着诗人此时此地的独特感受。“深不测” 是对溪水的描摹,也含有对朋友有无归隐之意的探问。“孤云”分明 是在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清人徐增语)王昌 龄居官未隐,仍在为世碌奔竞,睹物思人,诗人心头不禁生出一丝隐 隐的孤寂感。
中四句写夜宿王昌龄隐居所见所感。诗人夜宿茅亭,但见一轮明 月挂在松树梢头,如水的月华不知王昌龄不在,依然多情来伴。窗外 屋边花影扶疏,使人于清寂中感到几分生意,几分慰藉。步入庭院, 只见院里长满了药草,路上密布着青苔。此处言说庭院荒芜日久,暗 传出主人不在的惋惜和嗔怨。写清光、花影、药院、苔纹,意在唤起 王昌龄对隐逸生活高雅情趣的回忆,隐隐表露出诗人对朋友归来的翘 盼。
最后两句,诗人申明自己也将效法前人辞官而去,归隐西山了。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 表示将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一“亦”字,也含有婉转规讽 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味。
这首诗终篇赞此劝彼,意寄言外,在平易的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 高远的情思,是一篇旨远兴僻之作。 - 常建为盛唐时著名诗人,其存诗虽少,却佳作迭出,《四库 全书总目》誉其“卓然与王、孟抗行 者,殆十之六七”。此五律与诗人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列为唐代隐逸 诗的名篇。首联叙好友王昌龄隐居之所在。 这是一片隐居修身的好去处,清澈的 溪水流入石门山的深处,幽静的深山 中早已不见主人的踪迹,惟留下孤寂 的白云与天地相伴。此联既是实写, 也属虚意。天宝中叶,常建辞官西 归,途经王昌龄隐居的石门山,在此 夜宿,可惜室去人空,空留下诗人一 片怅惘之情。不过,从“清流”“白云”等字眼,我们隐约可见诗人对此隐居 佳绝处的赞美,此清幽高洁的环境,不正与隐居主人清高雅洁的人生志趣 相契合吗?“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此二句写隐居地之夜景,但景中寓意,意 兴深远。诗人夜中仰望天际一轮明月,透过茅屋边那稀疏的松树,撒下寒 星式的清光。这清光,当年曾经无数次陪伴隐居主人,度过无边的清苦岁 月。今晚,这清光再次投射这茅屋,陪伴也曾与原主人一样穷困劳愁的诗 人。通过这“清光”的牵连,诗人仿佛感悟到,在隐居遁世的心态与情怀 上,他与好友王昌龄是多么“心有戚戚焉”。“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此二句写诗人院中散步所见所感,夜晚 的茅屋是孤独寂寞的,无处排遣,惟有屋旁种植的那些花草为伴,微风袭 过,那些盛开的花儿影影绰绰,为凄凉的隐居生活平添了几份情意。那种 着芍药的庭院,由于久无人住,路面结满了青苔。从“茅亭”到“花影”,从 “药院”到“苔纹”,一方面交代出此茅屋早已荒废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可窥 见隐居的主人王昌龄具有超凡脱俗的隐逸情趣。尾联则抒发诗人对遁世生活与隐逸情趣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 也将步隐居主人的后尘,远离官场,归意已定。诗人将何去处呢?原来他 要与西山的鸾鹤仙灵为侣,过神仙逍遥快活的日子。“鸾鹤”取典于南北 朝诗人江淹的名句“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山是名山,友是“仙灵”,意 喻诗人对隐居之地与归隐生活的无限期待与向往。就谋篇布局而言,此诗的构思可谓奇巧精妙,含蓄隽永。表面写友人 王昌龄隐居之所,实际上暗喻诗人归隐之志。看似赞叹隐居之所及隐居 之人的高洁情操,实则劝谕友人与自己一起归隐,正可谓“清澈之笔,中有 灵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此外,此诗的艺术表达也颇多借鉴之处。其一,意象的选择上独辟蹊 径,如“清溪”、“孤云”、“花影”、“苔纹”等意象,既是隐居处之真实写照,又 灵慧雅秀,“清深沉冥”,蕴禅思佛理之旨趣。其二,言有尽而意无穷,“似 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 来,唯论意表”(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今日更新
-
题破山寺后禅院
[2018-07-2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