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2018-07-03 可可诗词网-祖咏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表达立功边疆的边塞诗。开元二十二年(734),东北边防重镇幽 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此时祖咏游宦范阳,写了此诗。此诗紧扣一 “望”字,简笔勾勒山川形势,意象雄阔,气格高昂,实为佳作。首句之“燕台”,即战国时 燕王为招揽人才所建之黄金台。此句说,诗人登上黄金台,一望这边塞重镇之辽阔天 宇、险峻山川,就心里激情如潮水澎湃。一个“惊”字,道其感受,开启以下三句:汉家主 帅营中,笳声悠扬,鼓声咚咚,喧闹不已;营外积雪皑皑,绵延万里,寒光闪闪;北方的边 地,在朦胧迷离的曙色中,一片模糊,只有高悬旗杆的旗子,在寒风中猎猎有声。这不仅 写出了军营的庄重、严整,渲染了军中冷峻严肃的氛围。到此写足了“惊”字,顺便转入 颈联。上句说,千里沙场,烽火燃处,似与胡地的月光相连,这里写雪光、月光、火光交织 成一片,无比壮美,暗示了“攻”的形势;下句言,雄伟的蓟城,南倚渤海,北靠燕山,好像 被山海拥围,此句写防守的形势。尾联借班超之投笔从戎、终军之请求长缨两个典故, 写出感受,表达了自己立功边塞的豪迈情思。此诗格高气壮,雄健有力,乃盛唐之音。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 wànɡ jì mén 》 
    《 望   蓟 门  》 
    .[ tánɡ ]. zǔ yǒnɡ.
    .[ 唐   ]. 祖 咏  .
    yàn tái yí wànɡ kè xīn jīnɡ , jiā ɡǔ xuān xuān hàn jiānɡ yínɡ 。 
    燕  台  一 望   客 心  惊   , 笳  鼓 喧   喧   汉  将    营   。 
    wàn lǐ hán ɡuānɡ shēnɡ jī xuě , sān biān shǔ sè dònɡ wēi jīnɡ 。 
    万  里 寒  光    生    积 雪  , 三  边   曙  色 动   危  旌   。 
    shā chǎnɡ fēnɡ huǒ lián hú yuè , hǎi pàn yún shān yōnɡ jì chénɡ 。 
    沙  场    烽   火  连   胡 月  , 海  畔  云  山   拥   蓟 城    。 
    shǎo xiǎo suī fēi tóu bǐ lì , lùn ɡōnɡ hái yù qǐnɡ chánɡ yīnɡ 。 
    少   小   虽  非  投  笔 吏 , 论  功   还  欲 请   长    缨   。 
  • 《望薊門》
    .[唐].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燕台一望客心惊,我登上燕台眺望心中一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声声喧闹在那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营外积雪绵延万里寒光闪,
     
    三边曙色动危旌。曙光里边陲破晓飘动旗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战场的烽烟侵染胡天明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渤海畔的燕山拥围着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年少时虽没有去投笔从戎,
     
    论功还欲请长缨。论立功还要学终军请长缨。
     
  • ①蓟门:即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今德 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
     
    ②燕台:即黄金台。是燕昭王接待贤士 所筑,故又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即北京市朝阳门外)。
     
    ③笳:古管乐器,汉 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间,后军中多用之。汉将营:以汉喻唐,指唐营。
     
    ④三边: 古称幽、并、凉三州为三边。泛指边陲。危旌:高树的旗帜。⑤海畔:渤海边。云山:此 指燕山山脉。蓟城:唐蓟州州治,故址在今河北蓟县。
     
    ⑥投笔吏:班超投笔叹曰:“大丈 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见《后汉 书·班超列传》)
     
    ⑦请长缨:西汉终军向汉武帝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 下。”(见《汉书·终军列传》)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祖咏(699?—746?),洛阳人,玄宗时代的诗人。一生不甚得意。殷璠评其诗:“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这首诗写诗人面对祖国的现实局势而产生的立功报国的心情。全诗的结末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表明诗人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希望倾自己的才能去为国出力的抱负,有着“有能必见用”的哲理思想。诗人年少时虽未能象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而建立功勋,但却决心去学汉代书生终年向皇上请缨以报效国家,颇见“丈夫皆有志,会是立功勋”(杨炯:《从军行》)的杀敌驱寇的豪情。
     
        “蓟门”,指当时幽州的治所,即诗中蓟城。诗人初来边塞,登上燕台,即幽州台,北望蓟门,激情满怀,叙写了望中所见,抒发了望中所感。“燕台一去客心惊”,一到燕台就使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感到惊心动魄,这是为什么呢?——“笳鼓喧喧汉将营”,原来军营中军乐喧天,形势吃紧!“汉将营”,以汉喻唐,指唐营。下面四句诗写战地风光及三边(指东北方的幽、并、凉三州,这里是泛指边地)壮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意思是说积雪连绵的地域很广,寒光闪闪,冷气袭人,在这个军事要地,朝日初出,可见到高悬的军旗猎猎飘动。战场上点燃了烽火,映照着胡地的月夜,渤海和燕山拱卫着蓟城这大唐的边疆重镇。这里联系军事勾画了山川形胜,显得雄伟阔大,同时显示了边患未平,敌情紧张,防守严密,稳如磐石。诗人看到唐营的气派如此庄重,军容如此严整,不免引起了自己心灵的震撼,激发出了请缨之志,想要投身沙场,让自己功载史册。正是这样,班超和终年成了他仰慕的历史人物。《后汉书·班超传》云:班超少时家贫,曾替官府抄书谋生,后投笔叹道:大丈夫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为平定西域统一祖国作出贡献,封定远侯。终年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赐与我一根长绳,我就能将南越王绑住,带到您面前来。诗人要以这两个贤能之士作为楷模,立下奇功,志向不小。他登上的燕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此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这很有可能会勾起他的遐思远想,心驰神往于干戈相击中的大显身手和班师凯旋回朝的盛况,可以叫人想象到他在望蓟门时的意气高昂。
     
        《望蓟门》诗,具有感奋人心的力量。诗人有诂发长缨的英雄气概,也说明了他有竭才尽志的远大理想,从中我们可获得哲理性的思想启示。
     
  •  
        唐代的蓟门,即范阳道,统率幽云十六州,为唐朝东北边陲重镇,主要防御契丹。玄宗开元二年 (714),薛纳将兵御契丹; 二十二年 (734),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汗。本诗大约作于这段时间,其时诗人游宦于此。
     
      首联 “燕台一望” 即 “一望燕台” 的倒装,固然因律诗平仄之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以“燕台” 这样一个大地名起笔,可平添全诗的雄壮气势,山川险要,不禁激情满怀,“惊” 字便点出了这种特有的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 首先是因为汉将 (实为唐将) 大营,笳鼓阵阵,响彻远近。此句化用南朝梁代曹景宗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意” 诗意,表现出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颔联进一步写笳鼓之声,点明它是在严冬初晓时发出的。严冬本已甚为寒冷,何况又天降大雪,更何况还是多少天来之积雪,而且是连绵千万里的积雪,其冷简直难以言状。单是雪上反射出的寒光,也足令人两眼昏花。这是远望之景。再看高处,但见曙色朦胧,山川模糊,惟独城楼高悬之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如此静穆之景,当然会令诗人心灵震惊不已。
     
        颈联一转,极写边关战士意志昂扬之态。烽火与月光、雪光交织,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望。环顾周围但见蓟门要塞临海倚山,天生拱卫,稳如磐石。诗人受此感染,便由惊转为不惊,水到渠成转入尾联两句来。这两句直抒 “望”后所感,意思是说: 虽说我年轻时没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此三边壮气,却也欲效终军请缨破敌。
     
      全诗紧扣一个“望” 字,勾画蓟门山川形胜,意象雄伟壮阔,字里行间充满蓬勃向上、建功立业的 “盛唐之音”。
     
  •      蓟门,又称蓟城,即今北京市。幽蓟一带是唐代东北地区的 军事要地。这首诗抒写诗人初到这一要地观察的景象和感想,表达出立 功报国的志向。据说,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有才能的人才,曾经筑起一 座高台,上面放置黄金,这就是黄金台,也叫燕台。这个台在蓟门一带,所 以诗人用“燕台”来代指蓟门,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 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 对象是契丹。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并州长史薛讷,将兵御契丹;开元二 十二年(734),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 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诗人写诗,吊古感今。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 暗用典故,燕自郭隗、乐毅等去后,即被秦所灭,客心由此暗惊。又汉高祖 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 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以地名起笔平添雄壮气势, 山川险要,激情满怀,“惊”突出特有感受。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 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 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营地充满战争的气氛:笳鼓 喧声重叠。笳是用来召集队伍的吹器,就像今天的军号;鼓是激励士气的 打击器。汉将营里,也就是大唐兵营里,笳鼓之声喧喧,说明集合练兵颇 为紧张。此句借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这一句表现了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中间两联写“望”到的景象:厚雪堆积,铺满大地,放眼望去,万里皆 白,雪光寒气逼人;在这边防地带(古时“三边”指“幽、并、凉”三州,这里代 指蓟门一带),连绵千万里的白雪,朦胧曙色中,唯独高悬的旗帜在空中飘 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含着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 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沙场烽火连胡月”,写战地烽火,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 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 “海畔云山拥蓟城”,写地势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 脉,带山襟海,簇拥护卫着蓟门关。这两句表现出军事上“攻”、“守”相得 益彰,“惊”转为“不惊”,也为下文投笔从戎铺垫。
     
        最后两句写自己虽然早年不能像东汉时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定西 域三十六国,但此时被边关壮美的景色和边疆熊熊的烽火震撼,被古代的 英雄业绩所激发,顿生投笔请缨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
     
         全诗想象雄奇,写景壮阔,抒情豪迈,气势不俗,扣紧一个“望”字,以 “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 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尾联抒发 从戎之志,使人读了亦生慷慨之情。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