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八六子》 - 秦观
诗词鉴赏《八六子①·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②,萋萋刬尽还生③。念柳外青骢别后④,水边红袂分时⑤,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⑦。怎奈向⑧、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⑨,黄鹂又啼数声⑩。
①八六子,词牌名。 ②恨如芳草,出自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
③刬,同“铲”。 ④青骢(cōnɡ),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⑤袂(mèi)红,红袖,指女子,情人。 ⑥娉婷,美貌,指美人。 ⑦“春风”句,化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⑧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 ⑨销凝,销魂凝恨。 ⑩黄鹂,又名黄莺。
这首词读来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属于伤感怀人之作,抒发了对佳人的深深追念。
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作者身处高楼,面对芳草萋萋的远方,自然地回想到当时难舍难分的情事,别后再相见是很困难的。回想往昔在杨柳依依的河畔上,作者骑着青骢马与自己倾情的红衣女子分别的场面,不禁怆然伤神。映入作者眼帘的一片无边无际的春草,它年复一年旺盛地生长着,虽被“铲尽”但第二年春风一吹又是绿色一片,这正是词人心中挥拂不去的愁绪的体现。
下片“无端”三句,再进一步追忆当时欢聚之乐。不知何故老天赐予她一份娉婷之姿,致使我为之神魂颠倒。“夜月”二句叙写欢聚情况,借用杜牧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含蓄委婉。“怎奈向”三句叹惋好景不常,倏又离散。“素弦声断,翠绡香减”,仍是用形象写别离,幽美凄清之致。“那堪”二句,忽又写当前景物,以景融情。“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是凄迷之景,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此景更增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领起。结尾“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尽之意。
此词把叙事、设景、造境和抒情做了圆熟浑融的结合。作为一首典型的慢词,时间和空间不断地流转变幻,仿佛梦境一样不断地闪回,于流畅之中产生了跌宕。此词的结构基本上是遵循了梦态的骨架,从结构上便具有了梦态抒情的可能。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后秦观与苏轼同游并结下了终生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的词清丽婉约,含蓄蕴藉,好假借“闺情”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面上给人以清丽、轻柔、婉约的感受,但只要仔细体味,就可以察觉词人那颗萧瑟落寞之心的苦涩与沉重。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此词写一女子独居怀人的苦闷情怀。上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下片写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全词先着力写内心,再着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喻情,词采清丽,笔法多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
“篆香”意象,因其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飞鸿”意象,旧有鸿雁传书之说,仰观飞鸿,自然会想到远人的书信,但往往过尽飞鸿,却盼不到来自天涯的音书。因此,困倚危楼的闺人,望着排列成行的“雁字”,便触目成愁了。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
宋词《一落索》 - 舒亶
[2019-05-23]
-
宋词《临江仙》 - 朱敦儒
[2019-05-23]
-
宋词《临江仙》 - 苏轼
[2019-05-23]
-
宋词《临江仙》 - 范成大
[2019-05-23]
-
宋词《临江仙》 - 郭应祥
[201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