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歌》(张籍)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野老歌》一作《山农词》,是张籍自创的乐府新题。写的是农民身受重重税赋压榨,一年辛勤劳动却无以为生的残酷现实。诗的前四句写一个年老、家贫的农民,住在偏僻的山沟;赖以为生的仅有“三四亩”望天收的“山田”。由于山地贫瘠,“苗疏”原是意料中事,但一年辛苦经营的劳动果实却被官府掠夺而去,在“官仓” “化为土”。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德宗李适平定朱泚之乱后,“着意聚敛,常赋之外,进奉不息。”可见这是有事实根据的。生于张籍后的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亦有“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的诗句,说明这首诗所描述的老农的厄运具有典型意义。在这里,作者虽没有象白居易在《杜陵叟》中写的,“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那样的大声怒叱,然而他通过“不得食”与“化为土”的对照,不也使人感到声声怒、字字泪吗?五、六句承上写来,说老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呼儿登山收橡实”。在当时,橡实大概是穷苦人用以充饥的主要食物。皮日休在《橡媪叹》中就有“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的诗句。第七、八句宕开一笔,写“西江贾客”极度奢靡的生活。“西江贾客”泛指两广贩卖珠宝的客商。“珠百斛”极言其豪富,富得“船中养犬长食肉”。这两句与前六句看似不相干,其实两者构成了一幅震憾人心的对照图——经岁辛勤劳苦的老农要以橡实来“诳饥肠”,而西江贾客的“养犬”却“长食肉”——人不如狗。诗人通过“人不如狗”的现实,揭示了中唐时期社会上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贫富两极分化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这首诗内容单纯,只写了一位山居老农悲苦辛酸的生活遭遇,款款道来,诗人没有发出一句感慨,但是他对穷苦农民的同情与对强征暴敛的愤怒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诗的篇幅短小,可是随着诗情的发展而韵脚三易,也给人以畅达圆转的印象。
语有经国隐忧。(钟评) (钟 惺、谭元春《诗归》卷三十)
-
《金桥感事》(吴融)
[2019-05-13]
-
《丁都护歌》(李白)
[2019-05-13]
-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2019-05-13]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019-05-13]
-
《东都望幸》(章碣)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