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李颀)

2024-01-12 可可诗词网-唐诗评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一首送行诗,它抒的是别离之情,致的是勉励之意。

魏万尝隐居王屋山求仙学道,改名魏颢,上元初始登第。他平生倾慕李白,曾南访吴、越,行程三千余里,终遇李白于广陵,建立了诗谊。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诗,魏万也为李白编辑诗文集并为之序。魏万是李颀的晚辈,然而,从本诗末句规勉之义来看,二人已不是泛泛之交,显然是忘年的知己了。

这首诗开头就采用倒插笔的手法,烘托气氛,点明题意。“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二句,先说“朝闻”,后叙“昨夜”,表明尽管昨夜降霜,然而还是要别我而去,自然流露出爱护、惜别之情。“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秋之萧瑟。

“鸿雁不堪愁里听”,与第二句扣得很紧,意在渲染气氛。秋雁那种嘹唳的叫声,使人听了更增加了离别时黯然销魂的气氛。“云山况是客中过”,与第一句相照应。“云山”而在“客中”,对一个异乡游子,益发感到前路茫茫。这是诗人以个人的心境来体会对方,所以有真情实感。“不堪”与“况是”两个进层的虚词,前呼后应,起伏顿宕,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正值鸿雁南归的季节而人却要北去,于是更加触动了乡愁。“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二句,是诗人的推想。一个“催”字,驰骋想象,把很平常的景物写得灵活飞动。诗人想象行人从树色的变化,感到寒天渐近。寒气无形不可见而树色可见,便产生了好象树色带来了寒气,故睹树知寒,这“寒”俨然是树色“催”出来的。这样写使语言有活泼清新之感。前句为渐近长安时的情景,后句则是到长安之后的观感。对于长安景物的介绍,不是雄城伟构,御苑清华,而突出地写了“砧声”,颇发人深思。到晚砧声特多,大概是长安特有的现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等。诗人特写“砧声”,可能与他个人经验有关,平生感慨涵蕴于不言之中。

结尾二句诗人以长者之谊予魏万以亲切的劝勉和叮嘱。“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语重心长,令人振奋。他谆谆告诫魏万:切不要以长安为行乐之地,轻易地在那里虚掷光阴。

这首诗以情景相生为后人所称道。情和景的关系是密切结合的,诗人写景抒情,有不同的手法。此诗是把写景与抒情(甚至叙事)交织在一起,使情与景,“互藏其宅”。如“微霜”、“鸿雁”、“云山”、“树色”、“砧声”等,都不是信手拈来的景语,而是饱含感情的景语。情藏在景语中,不是随便写景;写景而有感情色彩,也不是随便写情。

言昨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别之情,五六渐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清〕方东树《昭味詹言》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