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白居易)
白居易
时为盩厔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是白居易早年所作的一首讽谕诗,按题下自注,作于宪宗元和元年至二年(806——807)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诗人时年三十五、六岁。当时他踏上仕途不久,“志在兼济”,很想为人民作点好事。县尉在封建统治机构中是最低级的官吏,和人民群众有较多的接触。他耳闻目睹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他们深怀同情,于是,就把所见所闻如实地写下来,希望能引起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的注意。这首诗是他以后创作的一系列新乐府诗的先声。
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语言通俗、流畅,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的前半部分写农村麦收时节的繁忙情景。一开头读者即感染到一种紧张的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都到南冈收麦子去了,留下的妇女与小孩也不得闲,忙完家务,立即匆匆忙忙送饭、送水到田头。农民们背上烈日烘烤,脚下暑气蒸迫,精疲力尽了,还是拚命劳作。他们不是不知热、不知累,为了赶快把麦子收割完毕,“但惜夏日长”,还希望这炎热的夏日能更长一点呢!农民这种反常的心理与《卖炭翁》中所写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颇相似。这一段叙写,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勤劳而纯朴的本色,同时又充分地揭示了他们劳动的艰苦。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着力刻划一个在地里拾麦穗的贫妇人的形象。就象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诗人通过她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的悲惨境遇。贫妇人一面拾麦穗,一面向人们诉说:我家里收割来的麦子全已交了税,因而不得不拾麦穗来“充饥肠”。这里前后写的似乎是两回事,是两类不同的人,其实今天的拾穗者既是昨天的刈麦者,那么今天的刈麦者不也很可能变成明天的拾穗者吗?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趋腐败,地方藩镇跋扈,到处战乱不休,对人民的压榨有增无减,广大农民的生活已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这个拾麦穗的贫妇人与皮日休《橡媪叹》中的拾橡媪一样,以个别反映一般,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诗人耳闻目睹了这悲惨的事实,心灵震颤了。他反躬自问,农民终年辛勤劳动不得一饱,我有何功德,每年却可以获得三百石(担)米的俸禄,到了年底,家里还有余粮?按唐制,从九品官月俸为三十石米,县尉的官阶为将仕郎,级别从九品下,因而一年约可得三百石米。诗人通过自己和农民生活的对比,深感不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民胞物与”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诗是诗人较早的一首讽喻诗。元和二年冬,他调回长安,次年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接触的社会面更广,看到的时弊更多,他的讽喻诗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他有意识地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宗旨,写作了大量《新乐府》。在贞元、元和之际,他还写了十首《秦中吟》。这些诗大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矛头对准各种邪恶的势力,涉及到统治集团中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京中大官僚;也有向皇帝贡“羡余物”以求飞黄腾达的地方上的贪官;有吃饱喝足不顾百姓受灾的内臣(宦官),也有专事吃喝玩乐,以相当于“十户中人赋”去买“一丛深色花”的王孙公子,等等。这些诗大多有事实根据,针对性强,有所为而发,因而颇得罪了一些人。诗人在《与元九书》中说:“闻仆《贺雨》诗,众口藉藉,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但是,也正因为这些诗提出了许多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在当时就得到广泛传播,甚至流传到国外,为人民所喜爱。
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作者的心完全与农民贴在一起,叙事中蕴含着深挚的感情,如“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这“闻者”之中不也有作者吗?正因为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弦。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的成功之处。《观刈麦》是作者一百七十余首讽喻诗中的杰作。
-
《金桥感事》(吴融)
[2019-05-13]
-
《丁都护歌》(李白)
[2019-05-13]
-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2019-05-13]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019-05-13]
-
《东都望幸》(章碣)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