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即诸葛亮,死后成都人民为之立祠纪念,即丞相祠,亦称武侯祠(因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在今成都市南。锦官城,原为成都西南的卫星城,丞相祠即在其南,故曰“锦官城外”。此诗为杜甫居成都时瞻仰丞相祠时有感而作,诗中歌颂了诸葛亮开创蜀国基业、辅佐两朝之功绩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心为国的精神,对其未能最终实现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愿望表示惋惜。
第一联以问答句式写,既有突出丞相祠以提醒读者的作用,又有暗示人们爱诸葛丞相之意。要寻访丞相祠吗?这很容易,只看锦官城外柏树最高大的地方就是了。这一联如《夔州歌》所写的一联: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柏树参天长。”这里的柏树为什么高大呢?《古柏行》诗说得明白: “孔明庙前有古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人们爱诸葛亮,便爱其祠,亦爱其祠中的柏树,故柏树得以长得古老而高大。这一如《诗经·召南·甘棠》所写,召伯曾于甘棠树下听政,关怀民隐,故后人思其德,爱其树而不忍伤,作《甘棠》诗以怀念之。第二联写入祠所见。来到祠堂,看到听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碧草映阶,这草可尽向人传送春色;听到的是黄鹂和鸣,这鸟只管于枝间叶下向人喧鸣好音。草无人去踏伤它,鸟无人去干扰它,人们爱丞相,不但爱祠堂内外的树,亦爱祠堂里的草和鸟。自,尽自也。空,只管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释“但”字引《声类》云: “但,徒也;徒,空也。”但,空义同,皆有“只”义。杜甫《将赴成都草堂……》诗: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空皮骨,只存皮包骨之躯也。杜荀鹤《台城》诗云: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空啼,只管啼也。由于人们错解“自”、“空”二字义,有的人便认为这二句是写“祠庙荒凉”的,也有人认为是“无心赏玩美景”的。这些解说,都脱离了诗的总意象,都没有顾及到它与第一联在意思上的承接,因而是不符合诗人写诗原意的。一、二两联把人们爱诸葛丞相之意写足,于是第三、四联便直接地、集中地就诸葛丞相事迹本身加以赞颂和咏叹。“三顾”句,写的是刘备三顾草庐事,表明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重视、赏识。频烦,一再地,接连地,此为屡次访求义。“两朝”句,写诸葛亮感“先主知遇之恩”,开基创业,施政济时,辅佐两朝(先主、后主),费尽心机的事,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联,明赞诸葛亮,实际寄寓了现实感慨,现实正须如此丞相而惜无此丞相,或即有之亦不被重用。开济,谓开物济时。老臣,指诸葛亮。第四联两句集中就诸葛亮出师至五丈原,不幸病死军中事发为咏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先死,丝毫无损于其英雄本色,后世之英雄,遭遇有与之相同者,感其事,莫不泪下沾襟。这下泪之人首先就有杜甫自己,也有杜甫舍身营救过的、在安史之乱中被罢去宰相之职的房琯。至于后世的,则如南宋初年的抗金英雄宗泽,他受主和派排挤打击,救国之策被抑,忧愤成疾,即曾吟诵过此二句含恨而死。(见《宋史·宗泽传》)可见杜甫这两句诗道出了普天下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的心里话。
此诗前四句于写景中寓写事,于写事中融入抒情;后四句于写事中寓赞颂和咏叹,于赞颂咏叹中寄托了现实的感慨。都是用层层包裹法,于少少许文字中表达了多多许的内容。
此诗起兴于“森柏”,而草芳春色,鸟报好音,鸟知予心之悲?追思先主三顾之频,计在天下,非止欲偏安而已。论老臣之心,直欲追光武之中兴,恢高祖之鸿业,如两朝之开济而后已;乃以伊、吕之具,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者也。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王嗣奭《杜臆》卷四)
因谒庙而感武侯,故题止云《蜀相》,一、二叙事老境。三、四“堂”、“柏”分承。此特一诗之缘起也。五、六实拈,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熔金浑化。七、八慷慨涕泗,武侯精灵,定闻此哭声。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必枚举一事为句。始信此诗统体浑成,尽空作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
李因笃云: “高老绝伦。三、四点景,语淡而意大,便有俯仰乾坤之概。五、六用事,不偏不漏,非公未能如此简而该也。结语为万古英雄才高不遇者,统一洒泪。( [清]刘濬《杜诗集评》卷十一引)
吊古诗须具真性情,乃能发真议论。三、四是入祠堂低徊叹息之神。惟五、六二句,始就孔明发论,结仍归自己,直将夔州血泪,滴向五丈原鞠躬尽瘁之时,此诗人之性情也。不得其性情,而贪发议论,则古人自古耳,于诗人何与?(吴瞻泰《杜诗提要》卷十一)
邵(子湘)云: “牢壮浑劲,此为七律正宗。” 俞犀月云: “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诗便抵一篇绝大文字。” (杨伦《杜诗镜铨》卷七引)
-
《金桥感事》(吴融)
[2019-05-13]
-
《丁都护歌》(李白)
[2019-05-13]
-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2019-05-13]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019-05-13]
-
《东都望幸》(章碣)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