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

2024-01-17 可可诗词网-唐诗评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情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漫游秋浦时。诗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久积于心的怨愤和抑郁,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首二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起得突兀,骇人心目,若大潮拍岸,似长空惊雷,一下子便把读者笼进一个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的艺术境界之中。“白发三千丈”,是极度夸张之语,下句的“愁”字为它作了注脚。白发之所以长达“三千丈”,因愁而生。愁生白发乃是常识,而长达三千丈,这愁之深、之重也就可以想见了。由于诗人的夸张有其现实基础,而“愁”又是难诉之于视觉、听觉、触觉的虚空之物,故“三千丈”虽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但在这里,又非此莫能表达。

下面二句: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看似问句,实则为愤激之语。“秋霜”已在镜中见出是不可改易的事实,但为什么会如此?一句“何处得秋霜”故作不解之语,囊括了诗人半生坎坷,壮志不酬的悲愤。诗人写此诗时已年过半百,仕途艰险,遭权贵排斥,而四处飘泊。如今揽镜自照,鬓染秋霜,怎能不感慨万端?

古典诗歌中的喻愁之句甚多。如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不蹈袭前人与时人而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喻愁之深重,不仅兴中有比,新颖独特,也使全诗更加意味深长。

托兴深微,当求之意象之外。(唐汝询《唐诗解》)

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那能作此。(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

突然而起,四句三折,格力极健,要是倒装法耳。(《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