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杜牧)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这是一首寓言诗。诗人假托南飞雁,表示对北方受回鹘(唐德宗时回纥可汗请唐改称回纥为回鹘)统治者迫害的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鹘进入漠南进行掳掠,北方人民被迫流离四散,苦不堪言。这首诗显示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感情。
首联写雁群避箭四散惊飞,依次点明地点、时间和事由。“金河”,即今大黑河,经内蒙古中部,在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流入黄河,当时是回鹘经常进入侵扰的地区。八月在秋季三个月的中间,因此称“秋半”。人们团圆的佳节却成了离散的时日。“虏”,即回鹘。秋季是射雁的季节,也常是北方各族南侵的时候。高空的雁群遭到突然袭击,受惊飞逃,行列四散,哀鸣不绝。喻指漠南人民在回鹘肆虐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象。
颔联写孤雁飞到长安。汉武帝曾在建章宫内立铜柱,高二十丈,上有铜仙人用手掌托着承露盘。这里的“仙掌”,指代长安的宫殿。这一句蕴含着讽刺。汉武帝时国势强盛,赶跑了匈奴,哪里会出现这种备受欺凌的政治局面?孤雁在中秋月明之夜,飞经长安宫殿,软弱的晚唐政权已不能提供什么保护措施。今昔之间构成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这失群的孤雁,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第二句的“长门”,也指汉代长安的宫殿。陈皇后失宠后,汉武帝把她打入长门宫。孤雁飞过这宫殿,发出几下叫声,心情更觉悲凉。颔联这二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细腻感人,意味深长。
后二联,诗人劝雁暂留南方。颈联说北方不安全。“胡骑”纷至沓来,见了雁会用弓箭猎杀,因此不能象往常那样追赶着春风一一返回北方去送死!尾联说明南方可以留。传说衡阳南面有回雁峰,雁飞到这里不再往南飞,直到第二年春天才飞回去。“潇湘”,泛指今湖南省南部。“菰”,水生植物,嫩茎叫茭白,果实就是“菰米”,都可食用。“莓苔”,青苔。诗人指出,这里虽然人口稀少,但水源丰富,食物充足,足可供雁游憩。
回鹘进犯漠南后,杜牧曾向宰相李德裕献策,主张于仲夏出奇兵,攻其不备,把它消灭。“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这不是要旷日持久地等待下去,而是立足于作好战斗准备,以便在漠南打击回鹘,使雁群返回北方,人民重建家园。
《早雁》用寓言的艺术形式,来创作诗歌中的形象:拟人的雁和拟雁的人。表现手法委曲婉转,风格悲慨而又不失豪壮。它在杜牧诗歌中别有风采。
此诗慰谕流客,且安侨寓,时方艰难,未可谋归也。前解追叙其来,后解婉止其去。(金圣叹《选批唐诗》)
-
《金桥感事》(吴融)
[2019-05-13]
-
《丁都护歌》(李白)
[2019-05-13]
-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2019-05-13]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019-05-13]
-
《东都望幸》(章碣)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