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为唐代乐府新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第一首。诗的前四句极力渲染边疆的凄寒景象和艰苦的环境气氛。天山积雪,五月犹寒,勾勒出边疆的严酷环境。诗人以相反相成的手法,用五月与雪、无花与有寒构成鲜明对照,突出此时本应有花却无花,本应转暖却“只有寒”,揭示出天山边疆的环境特点。三、四句承上作进一层的环境渲染,塞上无春,生活艰辛,令人心醉的柳暗花明与此处的人无缘,人们只能在笛中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而眼前却无柳可折。杨柳本是中原家乡常见的景物,因而“笛中闻折柳”,既写出边塞的苦寒荒漠,又暗示出战士们从笛声中想念家乡,想象到自己出征时家人折柳送别的情景。但这一切不过是想象罢了,事实却是“春色未曾看”。这一句逆折,为上半的景物刻画转入下半的抒情准备了条件。诗的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形象地刻画了将士们抱鞍而眠、艰苦征战的情景,也揭示了战争的频繁与残酷,歌颂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不言“枕”而言“抱”,紧张戒备之态呼之欲出。先言“晓”,而后言“宵”,概括全日生活,凝炼紧凑。前六句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以西汉傅介子杀死楼兰王为喻,表达将士们愿身死绝域、为国立功的愿望。收结处点睛结穴,声情激壮,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全诗喷薄而出,一气直下,自然平易,不假雕饰,于浑成意境之中融入苍凉雄壮之势,其笔法与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
《金桥感事》(吴融)
[2019-05-13]
-
《丁都护歌》(李白)
[2019-05-13]
-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2019-05-13]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019-05-13]
-
《东都望幸》(章碣)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