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晁卿衡》(李白)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又作朝衡,本名阿倍仲麻吕,开元五年(717)随同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长安求学。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在唐任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等职,与大诗人王维、李白等唱和,感情深厚。天宝十二年(753),晁衡以唐朝使臣的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遭到飓风,遇险海上,自琉球飘泊至安南后,于天宝十四年(755)辗转回到长安。
晁衡归途遇险,传闻溺死于海,故李白作《哭晁卿衡》以悼之。诗人听到晁衡海上罹难的消息,既震惊,又悲痛。诗的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一开头就点明了所悼念的人,并回忆起晁衡辞别长安(帝都)的事。一切恍如昨日,历历在目,他怎么好端端的就会遇难呢?细加把玩,这句诗于平静的叙述中包含着诗人的震惊、焦虑和疑惑。“征帆一片绕蓬壶”,承接首句,以丰富的想象,描绘晁衡东渡途中的情景。帆绕蓬壶(蓬莱仙岛),一是喻日本,它处于东海之中;二是晁衡东渡,途经众多岛屿,是其泛海的特点。诗人说: “征帆”而不说“归帆”,意在强调一路海阔流急,行旅危艰,暗示晁衡海上罹难的可能性。此句波澜壮阔,造境壮美,令人想见“征帆”在海上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和晁衡溺海的悲壮情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陡作转折。诗人先以比兴手法,把晁衡的品格写得明明如月,暗喻他之辞世,恰如明月沉浸在湛蓝的海底,再不能落而复归,再出于东山之上。接着作者又移情于景,让“白云”、“苍梧”也染上感伤的色彩,笼入悲剧的氛围:晁衡溺海,不仅诗人为之悲伤,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因之增添了愁色,变得愈来愈昏暗,愈来愈浓重,充满了海上的“苍梧山”。这两句意境清幽,气氛哀婉,令人深感诗人对晁衡的悲悼之情弥漫山海,充塞天宇。不言而喻李白与晁衡的这种超越国界的友谊,堪称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
《金桥感事》(吴融)
[2019-05-13]
-
《丁都护歌》(李白)
[2019-05-13]
-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2019-05-13]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019-05-13]
-
《东都望幸》(章碣)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