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戎昱)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唐诗评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议论尖锐、语言辛辣的讽刺诗,题一作《和蕃》。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势大衰,吐蕃、回纥贵族统治者乘机侵扰。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采取和亲政策,结果侵扰愈烈,战事纷纭,人民备受苦难。作者在诗中通过描写历史上的某些借“和亲”以妥协苟安的愚蠢行径,对唐王朝提出了批评;同时,又感叹缺少维护王朝利益的得力大臣,对唐朝的衰颓表示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首联一针见血地指出和亲是“汉家”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和亲”始于汉代,汉初在国力尚不足抵御匈奴入侵时,曾多次采取和亲的办法以求妥协,昭君和番就是著名的例子。这里诗人用的是“借咏汉以讽唐”的曲折笔法。

二、三两联单刀直入,以愤激沉痛的言辞,申足“计拙”的深刻含义。国家赖明主而保,以和亲求社稷之安,分明是以举国安危托于一、二妇人,这种决策何其拙劣!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诗人又以反问的语气指出这种“拙计”是行不通的,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有唐一代,和亲公主已有十几人了,结果是不仅妥协未成,反而入侵愈繁。

最后一联,诗人更以历史的名义发出严厉的责问:那些汉家臣子已成千年枯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诗人显然在借古讽今。

这首诗用语警辟,其中“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更成为当时和后代传诵的名句。

宪宗皇帝朝,以北狄频侵边境,大臣奏议,古者和亲之有五利,而日无千金之费。上曰: “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侍臣对曰: “此是戎昱诗也。”……又悦曰: “朕又记得《咏史》一篇,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称诗人之兴咏。”圣旨如此稠迭,士林之荣也。其咏史诗曰: “汉家青史内,……谁为辅佐臣!”上笑曰: “魏绛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功卿遂息和戎之论也。(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

冯班:亦是议论耳,气味自然不同。意气激昂,不专作板论,所以为唐人。(《瀛奎律髓汇评》下)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述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戎昱《和蕃》云: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亦议论之佳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