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寇谦之的事迹|史鉴

2020-04-22 可可诗词网-人物史鉴 https://www.kekeshici.com

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北魏道士,早年学张鲁之道,18岁时随成公兴入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并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其“清整道教”,又授予导引、服气口诀。后八年(公元423年)又谓有老子玄孙李谱文授予箓图真经和劾召鬼神等法,并嘱其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利用北魏太武帝对道教的崇拜,排斥佛教,改革天师道,制订乐章诵戒新法。始光元年(公元424年),经宰相崔浩的帮助,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师道场,称新天师道。太武帝曾亲至道场受道箓,自称“太平真君”,改元为“太平真君元年”。此后道教在北魏受到各代皇帝的崇奉,此可谓谦之之功。

〔正 史〕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字辅真,南雍州刺史赞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孙。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幽诚上达,有仙人成公兴,不知何许人,至谦之从母家佣赁。谦之尝观其姨,见兴形貌甚强,力作不倦,请回赁兴代己使役。乃将还,令其开舍南辣田。谦之树下坐算,兴垦一发致勤,时来看算。谦之谓曰:“汝但力作,何为看此?”二三日后,复来看之,如此不已。后谦之算七曜,有所不了,惘然自失。兴谓谦之曰:“先生何为不怿?”谦之曰:“我学算累年,而近算《周髀》不合,以此自愧。且非汝所知,何劳问也。”兴曰:“先生试随兴语布之。”俄然便决。谦之叹伏,不测兴之深浅,请师事之,兴固辞不肯,但求为谦之弟子。未几,谓谦之曰:“先生有意学道,岂能与兴隐遁?”谦之欣然从之。兴乃令谦之洁斋三日,共入华山。令谦之居一石室,自出采药,还与谦之食药,不复饥。乃将谦之入嵩山。有三重石室,令谦之住第二重。历年,兴谓谦之曰:“兴出后,当有人将药来。得但食之,莫为疑怪。”寻有人将药而至,皆是毒虫臭恶之物,谦之大惧出走。兴还问状,谦之具对,兴叹息曰:“先生未便得仙,政可为帝王师耳。”兴事谦之七年,而谓之曰:“兴不得久留,明日中应去。兴亡后,先生幸为沐浴,自当有人见迎。”兴乃入第三重石室而卒。谦之躬自沐浴。明日中,有叩石室者,谦之出视,见两童子,一持法服,一持钵及锡杖。谦之引入,至兴尸所,兴欻然而起,著衣持钵、执杖而去。先是,有京兆灞城人王胡儿,其叔父亡,颇有灵异。曾将胡儿至嵩高别岭,同行观望,见金室玉堂,有一馆尤珍丽,空而无人,题曰:“成公兴之馆”。胡儿怪而问之,其叔父曰:“此是仙人成公兴馆,坐失火烧七间屋,被谪为寇谦之作弟子七年。”始知谦之精诚远通,兴乃仙者谪满而去。

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自天师张陵去世已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11),首处师位,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言: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已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使王九疑人长客之等十二人,授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12),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

泰常八年(13)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嵩岳,云:老君之玄孙,昔居代郡桑乾,以汉武之世得道,为牧土宫主,领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万里有奇,盖历术一章之数也。其中为方万里者有三百六十万。遣弟子宣教,云嵩岳所统广汉平土方万里,以授谦之。作诰曰:“吾处天宫,敷演真法,处汝道年二十二岁,除十年为竟蒙,其余十二年教化,虽无大功,且有百授之劳。今赐汝迁入内宫,太真太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录。修勤不懈,依劳复迁。赐汝《天中三真太文录》,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录》有五等,一曰阴阳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宫散官,五曰并进录主。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各有差品。凡六十余卷,号曰《录图真经》。付汝奉持,转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能兴造克就,则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难。但令男女立坛宇,朝夕礼拜,若家有严君,功及上世。其中能修身练药,学长生之术,即为真君种民。”药别授方,销练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皆有决要。上师李君手笔有数篇,其余,皆正真书曹赵道覆所书。古文鸟迹,篆隶杂体,辞义约辩,婉而成章。大自兴与世礼相准,择贤推德,信者为先,勤者次之。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姓赵名道隐,以殷时得道,牧土之师也。牧土之来,赤松、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经》云:佛者,昔于西胡得道,在三十二天,为延真宫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髡形染衣,断绝人道,诸天衣服悉然。

始光(14)初,奉其书而献之,世祖乃令谦之止于张曜之所,供其食物。时朝野闻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15)独异其言,因师事之,受其法术。于是上疏,赞明其事曰:“臣闻圣王受命,则有大应。而《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昔汉高虽复英圣,四皓犹或耻之,不为屈节。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陛下侔踪轩黄(16),应天之符也,岂可以世俗常谈,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浩事天师,拜礼甚谨。人或讥之,浩闻之曰:“昔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吾虽才非贤哲,今奉天师,足以不愧于古人矣。”及嵩高道士四十余人至,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齐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

世祖将讨赫连昌,太尉长孙嵩难之,世祖乃问幽征(17)于谦之。谦之对曰:“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真君三年(18),谦之奏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世祖从之。于是亲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之。恭宗见谦之奏造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经年不成。乃言于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19)。今谦之欲要以无成之期,说以不然之事,财力费损,百姓疲劳,无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东山万仞之上,为功差易。”世祖深然恭宗之言,但以崔浩赞成,难违其意,沉吟者久之,乃曰:“吾亦知其无成,事既尔,何惜五三百功。”

九年,谦之卒,葬以道士之礼。先于未亡,谓诸弟子曰:“及谦之在,汝曹可求迁录。吾去之后,天宫真难就。”复遇设会之日,更布二席于上师坐前。弟子问其故,谦之曰:“仙官来。”是夜卒。前一日,忽言“吾气息不接,腹中大痛”,而行止如常,至明旦便终。须臾,口中气状若烟云,上出窗中,至天半乃消。尸体引长(20),弟子量之,八尺三寸。三日已后,稍缩,至敛量之,长六寸。于是诸弟子以为尸解变化而去,不死也。

《魏书·释老志》卷一一四

〔注 释〕

①寇恂(公元?—36年):东汉初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字子翼。世为地方豪强,刘秀占河内,任为太守,负责运输军需,并与冯异大破刘玄将苏茂、贾强等。后历任颍州、汝南太守。②佣赁:受雇为他人做工。③怿:喜悦。《史记·肖相国世家》:“高帝不怿。”④布:铺开,分布,这里是演算。⑤隐遁:遁世隐居。⑥躬自:亲手,亲自。⑦欻然:忽然。欻(xu),意为忽然,例如:夫欻而生者必而灭。⑧灞城:即霸城。古县名,治所在今西安市东北,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废。⑨坐:因犯……罪或错误。⑩神瑞二年:公元415年。神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年号(公元414—416年)。(11)轨范:行为遵循准则和规范。(12)辟谷:古时的一种养生方法,不吃五谷,以求长生。后道家方士附会为修炼成仙之术。(13)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泰常即太常。(14)始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公元424—428年)。(15)崔浩(公元381—450年):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伯渊。累官至司徒,参与军国重事。长书法及天文历学,制定五寅元历。他是北方士族之首,对北方士族人物多所荐拔;又汲引嵩山道士寇谦之,助道抑佛;辨别姓族门第,图复五军封爵制,与北魏鲜卑贵族发生矛盾。终以修史暴露“国恶”之罪被杀。其宗族与亲戚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均遭灭门之祸。(16)侔踪轩黄:赶上轩辕和黄帝。溢美之词。侔(mou),相等,齐。(17)幽征:犹言预兆。(18)真君三年:公元442年。真君,即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年号(公元440—451年)。(19)卑高定分:卑下与高贵是非常分明的。(20)引长;伸长。引,原意是拉开弓,这里是延长,伸长之义。《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相关史料〕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初,嵩山道士寇谦之,赞之弟也,修张道陵之术,自言尝遇老子降,命谦之继道陵为天师,授以辟谷轻身之术,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又遇神人李谱文,云老子之玄孙也。授以《图箓真经》六十余卷,使之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其中数篇,李君之手笔也。谦之奉其书献于魏主。朝野多未之信,崔浩独师事之,从受其术,且上书赞明其事曰:“臣闻圣王受命,必有天应,《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岂可以世俗常虑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帝欣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谦之弟子在山中者,以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起天师道场于平城之东南,重坛五层;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每月设厨会数千人。

《资治通鉴·宋纪一》

[注 释]

①平城: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自盛乐(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迁都于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以平城为北京,为恒州、代郡治所。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被六镇起义军攻,州、郡、县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