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殷浩的事迹|史鉴

2020-04-23 可可诗词网-人物史鉴 https://www.kekeshici.com

殷浩(公元?—356年)字渊源。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晋书》本传作“深源”,避唐高祖讳改之。)。善谈玄,负虚名。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官扬州刺史。时朝中辅政大臣庾氏兄弟及何准等相继去世,而穆帝年幼(公元343年生,公元344年即位),蔡谟与司马昱辅政。桓温继庾氏握重兵,朝廷深忌之,为抑制他,任用殷浩参与朝政。后赵灭亡,殷浩以中军将军、都督五州军事领军北伐,为前秦所败。又因姚襄倒戈,于山桑大败。桓温上疏责之,废为庶人,流徙于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县东)。在流放期间,潜心研读佛经,以至虽被黜而无怨言。但是殷浩信佛只不过是为了求得安慰。桓温要任他为尚书令时,他高兴得手忙脚乱,竟发生了未把书信装入信封而给桓温送去一个空函这样的失误,于是尚书令也泡汤了。



〔正 史〕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父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其资性介立如此。终于光禄勋。

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三府辟,皆不就。征西将军庾亮引为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安西庾翼复请为司马。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

建元初,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卒。简文帝时在藩,始综万机,卫将军褚裒荐浩,征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浩上疏陈让,并致笺于简文,具自申叙。……浩频陈让,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

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会遭父忧,去职,时以蔡谟摄扬州,以俟浩。服阙,征为尚书仆射,不拜。复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遂参综朝权。颖川荀羡少有令闻,浩擢为义兴、吴郡,以为羽翼。王羲之密说浩、羡,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权嫌隙,浩不从。

及石季龙死,胡中大乱,朝廷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浩既受命,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许洛。将发,坠马,时咸恶之。既而以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开江西田千余顷,以为军储。

师次寿阳(11),……浩既至许昌(12),会张遇反,谢尚又败绩,浩还寿阳。后复进军,次山桑(13),而襄(14)反,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刘启、王彬之击襄于山桑,并为襄所杀。

桓温素忌浩,及闻其败,上疏罪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

浩少与温齐名,而每心竞。温尝问浩:“君何如我?”浩曰:“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至是,温语人曰:“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又谓郗超(15)曰:“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16),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浩甥韩伯(17),浩素赏爱之,随至徙所。经岁还都,浩送至渚侧,咏曹颜远诗云:“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因而泣下。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



《晋书·殷浩传》卷七七





〔注 释〕

①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②沈:同“沉”。③三府:汉代太尉、司徒、司空设立的府署合称三府,魏晋沿用。④庾亮(公元289—340年),东晋颖川鄢陵人(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字元规。历仕元、明、成帝三朝。死后,弟庾翼继其镇武昌。庾冰亦庾亮弟,公元344年出为江州棘史,镇武昌,寻病死。庾翼于公元343年北伐,公元344年兵败,寻病死。⑤何充(公元292—346年):成帝时与庾冰同参录尚书事。康帝死,辅幼主穆帝,两年后亡故。⑥简文帝: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20—372年),公元371—372年在位,司马睿少子。时为会稽王、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专总万机。⑦褚裒(公元303—349年):东晋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季野。女为康帝皇后。官征北大将军,镇京口。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石虎卒,他以征讨大都督率军进驻彭城,失利而退,忧病死。⑧桓温既灭蜀:桓温(公元312—373年)于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任荆州刺史,继庾氏握长江中游兵权。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灭成汉。有受禅之志。⑨“石季”句:石季龙即后赵皇帝石虎,公元349年卒。子侄为争权展开混战,中原大乱。⑩假节:即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以为凭证。魏晋后以持节为官名,为刺史总军戎者。(11)寿阳:今安徽寿县。(12)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13)桑:今属安徽。(14)襄:姚襄(公元331—357年),羌族,姚戈仲之子。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戈仲死,领众归东晋,驻谯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晋,袭破殷浩军。后为桓温败,入关中,遇苻坚,兵败被杀。(15)郗超(公元336—377年):时任桓温参军,深获信任。(16)令仆:尚书令仆射的合称。(17)韩伯:晋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字康伯。留心文艺,为清谈文章之士。被简文帝引为谈客。



[相关史料]

殷浩始作扬州,刘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人问其故,答曰:“刺史严,不敢夜行。”[刘孝标“作扬州”下注]《浩别传》曰:“浩字渊源,陈郡长平人。祖识,濮阳相。父羡,光禄勋。浩少有重名,仕至扬州刺史、中军将军。”《中兴书》曰:“建元初,庾亮兄弟、何充等相寻薨,太宗以抚军辅政,征浩为扬州,从民誉也。”



《世说新语·政事》及注



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今《小品》犹存。[刘孝标注]《高逸沙门传》曰:“殷浩能言名理,自以有所不达,欲访之于遁。遂邂逅不遇,深以为恨。其为名识赏重,如此之至焉。”《语林》曰:“浩于佛经有所不了,故遣人迎林公,林乃虚怀欲往。王右军驻之曰:‘渊源思致渊富,既未易为敌,且己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纵复服从,亦名不益高。若佻脱不合,便丧十年所保。可不须往。’林公亦以为然,遂止。”



《世说新语·文学》及注



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遇见一道人,问所签,便释然。



《世说新语·文学》





〔注 释〕

①始作扬州:作扬州刺史。②襆(bu):同纀。《尔雅·释器》:“裳削幅,谓之纀”郭璞注:“削杀其幅,深衣之裳。”江永《乡党图考·衣服》:“深衣等裳无辟积,其当旁之衽,须斜裁,谓之杀。”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平时闲居所穿的衣服,上衣和下裳相连。③薨(hong):古时称诸侯或高官死。④⑤《小品》:佛经名。⑥支道林:东晋名僧支遁,字道林,世称林公。⑦王右军: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故名。⑧《维摩诘》:全称为《维摩诘所说经》。现通行本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3卷本。维摩诘是和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大乘居士,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般若波罗密》全称为《大般若波多密多经》。《小品》是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简译本,与东汉末支谶所译《道行般若》为同书异译。⑧事,指因缘生之一切有为法,即宇宙间千差万别的现象。与平等门之“理”相对。数,唯识宗作24不相应行法之一,胜论学派以之为24德之一。即表存在之数量。⑨道人:和尚旧称道人。魏晋时,社会上习惯称佛教徒为道人,称道教徒为道士。